第29章 有一個朋友
作者:老堂      更新:2021-01-01 10:31      字數:2276
  聽到皇帝吃“炭”,這還了得,太醫院的院判主動為皇帝出診。

  不說這一夜的忙活。單說許本山離開,回了自己的院子。

  他越想越是覺得弘治皇帝的話有深意。畢竟許本山又不傻。

  傻的人也不可能用數學計算宇宙天體的運轉。

  但是具體是什麽,他又想不明白。

  想不明白怎麽辦?

  與兒子商議啊。

  在他看來,兒子也大了,是應該知道一些官場上的事了。

  怎麽說,他們這一支也是子承父業,兒子以後也是要當官的。

  早教早知道。

  “玄兒,睡了沒有?”

  回了院,許本山便奔了兒子的屋。

  “父親,進來吧。”

  許玄開了門。

  老實說,他真的想說睡了。可是老爹已經來了,他有什麽辦法。反正子夜還早,聊聊吧。

  話說,他這係統,怎麽就子夜零辰給獎勵。這不是逼著人當夜貓子嗎?

  有這麽一個獎勵吸引著,哪個還能不拿獎勵就睡覺?

  以後也許可以,但是現在許玄辦不到。心中就是想知道。再累也睡不著。

  進來之後,許本山便說了今天的事情,他問許玄:“我總覺得陛下似乎是話中有話。”

  “是有話。”許玄點頭。

  “啊?玄兒聽出來了,快說說。”許本山說。

  “恭喜父親,簡在帝心了。”

  許玄恭喜道。

  這不是分析出來的,而是許玄從後世看過來的。

  弘治皇帝是不是明君,見仁見智,但是弘治皇帝最有名的便是他對身邊的人,是真好。

  比如明孝宗弘治皇帝雖不至於讓宦官專權,但確實寵信過身邊的宦官。

  弘治皇帝繼位初期,在南京,宦官與朝廷科道官員產生糾紛。科道官員彈劾宦官侵占百姓田地,宦官也彈劾科道官員結黨,此事牽扯數十人,雙方糾紛不斷。弘治皇帝借機整頓科道,將南京科道數十官員加以貶謫,對宦官的非法行為卻置之不理。

  再比如張鶴齡、張延齡兩人借著外戚的身份,可謂是作惡多端。這兩兄弟在內宴之時被邀請入宮,卻趁明孝宗上廁所之時,戴起皇帝冠,宦官何鼎上前阻攔。

  還有一次兩人偷入皇帝的帷帳,攻雖了宮女。在古代這屬於謀逆行為,宦官何鼎上奏明弘治皇帝。弘治皇帝反將何鼎下獄,朝中禦史紛紛求情,明孝宗不但不采納,反而指使李廣將何鼎杖殺。

  對張鶴齡、張延齡四處為惡,明朝群臣也多次彈劾,但弘治皇帝均置之不理。戶部主事李夢陽就曾彈劾張鶴齡、張延齡,反被弘治皇帝下獄。

  當然,這是太監與外戚的優待。許本山幹不了。

  許本山沒有妹子,當不了弘治皇帝的小舅子。就是他願意給自己一刀,就他那體力,進了宮,也是個殘廢。

  不過,除此之外就沒有弘治皇帝信任的人了嗎?

  有,朝奉官。

  古代,三公外戚、皇室諸侯,多為奉朝請,到了宋代就有了明確規定,朝奉大夫是從六品的官,朝奉郎則是正七品。

  這是一種不經科舉,由皇帝指定的官職。

  不巧,大明皇帝還是給司天監留了一條活路的,比如皇帝看中某個司天監的官員,不想殺了祭天。

  怎麽辦呢?

  給個朝奉官,就不再算是司天監的人了。

  而且由於是皇帝指定的官,是皇帝的心腹,與太監、外戚同待遇。

  當然,曆史上是沒寫有朝奉官弓雖皇帝的女人,那就不是正常人幹的出來的。隻有作死到一定程度,唯恐閻王爺不收自己的人,才會這麽幹。

  而曆史上有記載的朝奉官最大作死,是治死了皇帝的女兒,沒事兒。弘治皇帝不僅沒殺他,還升了他的官。

  所以說,這朝奉官絕對是誰幹,誰明白它的香。

  “玄兒說的可是真的?為父可以做朝奉官?”

  許本山一聽,他比許玄還要開心。

  激動的他,嘴巴一直在嚅動:“噫!好了,好了……祖宗保佑!”

  許本山一開始求的不過是多活幾日,好為兒子頂災。

  當皇帝要殺司天監祭天,老子,甚至是當爺爺的站出來,為子孫挨上一刀。這已經是常態。

  包括皇帝與百官,也是允許的。

  不然以大明的戶籍製度與小冰河時期,處處遭災的現狀,哪裏夠殺的。

  要知道洪武元年九月,明朝征招天文機構專業人才,隻有14人。第二年又招“故元回回司天台官鄭阿裏“等11人。

  這就是司天監的前身,與人員來曆。

  真要殺下去,哪裏夠殺的。

  所以司天監才會又有這麽一個潛規則,代祭天。特別是兒子、孫子還沒成親的,就是朝廷也不願意殺。

  許本山的跪舔,就是為了多活兩日,好為兒子擋刀。

  可是現在好了,當了朝奉官,卻是完完全全跳出來了。

  真的是幸福來的太好,比範進中舉還讓他開心。開心的都癔症了。

  “父親莫要太開心。陛下有心,百官那兒隻怕不是那麽好過。”

  看許本山要範進中舉了,許玄趕緊給了他“一巴掌”。

  他可不想許本山真就範進中舉,癔症了。

  “什麽?百官?這關他們什麽事?”

  許本山不明白,朝奉官,那可是皇帝的權力。

  “父親,自陛下登基,朝奉官可是撤了數千人。”許玄說。

  “怎麽可能?我兒怎麽知道的?”

  許本山的臉都嚇白了,他真的希望兒子是胡說。畢竟以這時代的信息傳播,許玄是沒可能知道朝廷撤了多少官的。

  許玄挺無奈啊,他也不想這麽說,但問題是,曆史上就這麽寫的。

  弘治皇帝雖然裁掉了絕大多數朝奉官,像是軍隊的軍官直接撤了個幹淨,但是百官仍然不滿意,繼續上書讓撤。

  皇帝親自選的官,就一個可以用的都沒有嗎?

  朝奉官真就不如科舉的官兒?

  怎麽可能。

  這不過是文官集團對皇權的侵蝕罷了。

  少一個皇帝的官,就多一個他們的門生故舊。

  弘治朝還好一些,至少文官還幹活,到了明中後期,那真的是屁股決定腦袋。

  大明皇帝除了稅監之外,已經無人可用。

  “這個……我是聽一朋友說的。”許玄想了想說,總不能說是曆史書上就這麽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