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十七年前的裂痕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3-10 22:14      字數:6352
  <b></b>各人聽了阮元之言,稱讚之聲,一時不絕。流水中的杯子,也漸漸流動了起來,各人交相飲酒唱和,正是輕鬆愜意。正在這時,一位秦瀛道台府的屬官忽然走來,對秦瀛耳語了幾句。秦瀛隻好對阮元道“伯元,方才外麵有人傳消息過來,說今年的浙江鄉試主考,現已到了,雖然按慣例,你本不參與鄉試之事,但聽外麵人說,這人與你學政一職也有些關係。還是過去見一見吧,這裏的事,我代你辦完就是。”

  阮元也問道“小峴兄,這前來的主考是何人?”

  秦瀛道“聽他們說,是吳省蘭。唉,這人原本就是和珅的老師,這次來做主考,正好要與你共處一段時間,隻怕是來者不善啊……伯元,今年不是尋常之年,我聽聞京城之中,近日變動頗多,太上皇這一年也漸漸不參與朝政了,隻怕……會有突然之事。”

  阮元想了想道“既然如此,我也自有應對之法,小峴兄,這裏的事,就麻煩多多擔待了。”說完也與諸生一一告辭,先行乘轎回了城中,來到吳省蘭下榻的杭州府學。

  吳省蘭見了阮元,也是一副欣喜之態,笑道“伯元?哈哈,好久不見了!上一次京城之會,想想也已經是三年前了,當時你我公務都忙,也沒見幾麵你就走了,這樣想來,上一次你我能夠詳談經典,都是七年前了,這些年過來,我在京中也有耳聞,伯元你在外督學,多取賢才,太上皇和皇上,還有和中堂,都很滿意啊。想必秋闈之後,伯元就又要高升啦!”

  他所說七年之前,指的其實是阮元剛做少詹事的時候,那也是阮元第一次與吳省蘭共事,此後阮元與他便幾乎不再交往。對於阮元而言,吳省蘭與和珅親近,自己本不該多行交流,是以先前也不覺有何不妥。但這日他聽秦瀛言及,京中多有變化,或許吳省蘭這一來杭州,也是來試探自己的,這樣一想,接下來的回答,也自當倍加慎重才是,便道“吳大人客氣了,在下深受太上皇和皇上知遇之恩,自然要倍加盡力,才能報這無限君恩之萬一了。平日勤於用事,方是應盡之舉,至於升遷之事,全憑太上皇和皇上的意思,在下又怎敢有半句逾矩之言?吳大人此番前來主持秋闈,諸多公事辦理不易,在下今年督學之事,正好也結束了,這秋闈之事自然會全力相助,任憑吳大人差遣。”

  吳省蘭笑道“伯元,你有這份心意,老夫自然滿意,不過秋闈監臨,這件事也隻得我等主試之人來辦,玉中丞是巡撫,自然也要參辦一些,至於學政,其實是不必參與的。”這也是清代科舉一種不成文的定例,學政與本地生員往往交情頗密,如果任由學政參與鄉試,很可能出現學政串聯考生,協同作弊的情況,是以一般學政是不需參與鄉試的。當然,阮元此言不過為表心意,也並非不知此等慣例。

  不過吳省蘭頓了一頓,又道“伯元,這鄉試監臨,你確實不用操心,可老夫來杭州,也另有一件事要與你交辦。此番老夫南下主持鄉試,皇上也讓老夫順便兼任浙江學政,這樣一來,伯元你的學政之職,也就要任滿了。這些日子不如先將學署中各項公事清理一番,待老夫秋闈之事辦理完畢,你就直接交割了學政公務,如何?哈哈,伯元,眼下朝廷正是用人之際,你雖卸任了學政,可想來京中必有大用啊。”

  阮元也向吳省蘭拜道“多謝吳大人教誨。”

  吳省蘭點了點頭,卻忽然道“伯元,我南下之時,曾在鎮江府見一詩作,我記得是……北固風雲盡此宵,詩情酒興落金焦。江聲夜滿鬆寥閣,月色寒深玉帶橋。飄渺一帆孤掠雁,蒼茫雙寺共乘潮。舊遊我亦披圖見,十載鄉心向海搖。他們說這是當今內閣學士、浙江學政所作,那是你的詩作了,寫得很不錯啊?可是伯元,你這又是為何人、何事所作啊?”

  阮元聽了,也頗有些驚訝,但隨即鎮定道“其實不瞞吳大人,這是去年在下的好友張子白到學署來訪,他手中有一幅圖畫,上麵畫的正是鎮江的金焦二山,子白說這畫雖好,可若是有詩助興,那更是錦上添花,我便為他賦詩一首,題於其上。卻不知吳大人問起此畫,竟有何意啊?”

  吳省蘭又問道“伯元,你可知這畫是何人所有?”

  “這個在下倒是不知。”阮元道。

  “伯元,你仔細想想,那張生來你府上時,關於這畫的來曆,畫作主人為誰,都一點沒告訴你嗎?還是他告訴了你,你卻忘了呢?又或者說,其實你也沒忘呢?”吳省蘭問道。

  “吳大人,子白是我摯友,他眼下做得知縣,也是我一力保薦,這樣想來,他是不會對我有所隱瞞的了。他前來之時,隻說這畫是他在市上無意所得,其他諸事,在下就不知了。雖說這畫確實不錯,但眼下海內詩文書畫,均是盛時,想來民間偶有一二高人,也是不足為奇。”阮元如此答道,隻是這時他手心之上,也漸漸滲出了些汗珠。

  吳省蘭聽了阮元之言,確實誠懇,也不願在這個問題上再糾結下去,隻好道“也罷,那我告訴你,這畫原本的主人,名叫謝振定,是個膽大妄為,做事不擇手段,卻又自命清高的虛偽之人。他為了向已故阿文成公表現忠心,竟有意尋得和中堂家人車馬,一把火燒了。和中堂原本也是寬厚之人,那謝振定朝堂之上多次對和中堂有不敬之語,和中堂都在所不問,可他這般肆意妄為,行徑如此下流,和中堂卻也再忍受不得,隻好參了他一本,免了他官職。可我最近聽說,這廝在鄉野之間也頗不安分,成日說和中堂的壞話……唉,這人的心胸,怎得就能狹隘到如此境地呢?伯元,你平日擇友,可要慎之又慎,且莫沾染這般矯飾作偽之人啊。”

  阮元也自應道“吳大人教誨,想來也是在下和子白兄一時不慎,見這畫作尚有些氣韻,就隨手題了幾句詩,竟也忘了看是何人所作。在下之後自當加倍謹慎,這般居心叵測之徒,自是不會有半分來往的。”其實張若采上一年帶畫來見阮元時,便已告知阮元這幅畫是謝振定所作,謝振定燒車之事,阮元又怎會不知?正是因為知道謝振定大義凜然,他才會為之題詩一首。但他自也清楚,吳省蘭此次南下,多半就是為了監視自己,是以其中有關細節也一並隱卻,所幸吳省蘭也缺乏實據,這題詩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吳省蘭又問道“伯元,你雖不在朝中,朝廷大事,也是該知道的。和中堂升任領班軍機大臣,這也馬上就滿一年了。怎麽樣,這一年督學在外,沒遇到什麽為難之事吧?”

  阮元自也應道“那是自然,這一年來,在下隻覺餘杭之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也正是天下太平,在下才有這許多閑餘時間,在杭州編修先賢詩作,經義之事,亦多所講論,使兩浙士子,無不知太上皇與皇上聖德。和中堂居中定策,自然也是要感謝的了。今日在下還與學生說過,這兩浙士風,近年來看著要比在下初來杭州之時,更積極向學了。想來若不是和中堂關心文教之事,對我等多加提點,我等又怎能安享今日之太平呢?”

  吳省蘭也點點頭,道“伯元,你有這份謙敬之心,自然是好事。但這編定詩集,你卻也要清楚。兩浙,從來都有些狂傲文人,多為悖逆之語,若是被太上皇得知了,別說這些狂悖之人沒有好下場,隻怕你身為編定詩集之人,也難辭其咎啊?平日做事,還需謹慎才是。”

  阮元也連忙謝過吳省蘭,這一日下來,眼看阮元口風甚密,對和珅也多是稱讚之語,吳省蘭也漸漸放心。之後他向和珅密報,也隻說阮元為官謹慎,對和珅並無不滿之情,阮元總算成功通過了這次考驗。

  吳省蘭的密報還未能到達京城,京中卻又來了一件大事。

  由於前線戰事依然緊張,和珅和福長安隻好提前回了京城,主持前線軍務,這日聽聞,王三槐的囚車已經進了京城,刑部正準備先將他下獄,再聽候乾隆和嘉慶發落。和珅與福長安想著如果殺了匪首,或許白蓮教受到震懾,士氣便會低落,也各自鬆了一口氣。

  可福長安卻忽然說道“致齋,按我的意思,咱們不如現在就派個人到天牢之內,把那什麽王三槐弄死算了。事後就報個急病而亡。反正這廝是四川人,到了京城水土不服,也在情理之中,你說是不是?”

  和珅道“誠齋,你這話倒是也並無不可,隻是我不明白,你為何下手要如此急切啊?這王三槐已是卸了爪子的困獸,值得你這樣做嗎?”

  “你忘了?”福長安道“這廝是四川人,四川那邊,多得是拿了我們好處去做官,每年還要孝敬我們的人。他和咱朝廷軍隊作戰,我看主要和他對陣的,也都是福寧、惠齡他們,咱們的底細,在這幫反賊裏麵,我估摸著他最清楚。若是留他時間長了,我擔心夜長夢多。”

  “你先等等,承德那邊還有一份上諭,我先看看,既然如此,咱們即便先下手,我想……”和珅一邊想著答應福長安,一邊看起來這份上諭,忽然,他手上一緊,道“誠齋,這人殺不得了。”

  “你……這上諭寫了什麽?”

  “太上皇有旨,說他不日即將返京,又說回了京城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和皇上親審匪首,還說若是匪首在京城有什麽閃失,從你我到刑部,都要一例問罪……誠齋,太上皇這是怎麽了?這匪首太上皇從未見過,尋常有了奏報,擊殺這等頭目,太上皇也從未如此看重,到底是……”和珅想著這件事,也暗自覺得不太對勁。

  “我明白了。”福長安道“致齋,一定是董誥,他現在代管著刑部,一定是他的主意!致齋,這到底是怎麽回事,董誥明明去年回家守孝去了,這才一年啊,太上皇就讓他回了朝廷,還特意叫到了承德!致齋,你說太上皇他……若是這樣,咱們隻怕也不好辦了啊?”

  和珅倒是依然冷靜“他能做什麽?董誥眼下不過是署理刑部尚書,大學士沒了,軍機大臣一時也做不得,刑部不過掌刑獄之事,若真是天下有變,又有何作為可言?至於王三槐……就算他在太上皇麵前胡亂言語,太上皇能聽多少?這事倒是沒你想得那般困難。”

  就在這時,外麵一名筆貼式忽然敲了敲門,道“和中堂、福大人,和中堂家的劉大管家到了,說是有急事要告知和中堂。”

  “他有沒有說是什麽事?”福長安提前問道。

  “說了,說是……和中堂的夫人有些不對勁,隻怕……”話音未落,和珅已放下了手中的上諭。

  “誠齋,夫人眼下情況危在旦夕,我隻怕……軍機處的事,還是你先辦著,我心裏有數,這一時半會兒的,天塌不下來!”說罷,和珅便戴好官帽,收拾得幾件身邊常備之物,隨著那筆貼式出門去了。

  回到家中,看見馮霽雯時,和珅心中也是一陣酸楚,隻見馮霽雯臥在床上,麵上幾無血色,看著自己,雙眼勉強睜開了些,也是全然無力,看來這一次夫人是多半熬不過去了,即便運氣再好,隻怕也就在這一兩日間了。不由得安慰馮霽雯道“夫人……我回來了,有好消息,這次討平匪首,太上皇已經定了,要給我升爵位,我要升公爵了,再過半個月,你也就是公爵夫人了!”

  “致齋,你……你還真是糊塗啊……”馮霽雯看著和珅依然貪戀官爵,不由得如此應道,不過她氣力已衰,這幾句話說的也全無力量,幾不可聞。和珅隻好先取了些水來,喂她喝下。馮霽雯卻對身旁幾名侍女擺了擺手,示意下人們都先退下,一時之中,屋內隻剩下了和珅夫妻二人。

  “你……若是我真的貪戀這些權勢名爵,那……那你說我當年,還嫁你做什麽啊……”馮霽雯無力的笑道“隻是……眼下朝廷之中,我看天也要變了,隻怕……隻怕你官爵越高,日後反越是不易,倒不如……不如先想想退路為好……”

  “夫人你說什麽呢?我是當朝宰相,這天下大事,太上皇和皇上之下,就都是我做主了,我為何要想退路啊?”和珅道。

  “外麵的事,我……我也有些耳聞的,太上皇……隻怕太上皇也快……”馮霽雯眼看自己已經病重不治,說起乾隆身體情況,也不願再行遮掩。“致齋,你也該知道,若是皇上親政了,隻怕第一件事,就是拿你開刀,你……你平日收的那許多財物,若是皇上真來抄家了,你……那不赦之罪,你逃得掉麽?致齋,我想你還是……還是盡早把家中財物散了,或許還能……”說著說著,聲音也逐漸微弱,隻好歇息片刻,再行言語。

  “夫人不用擔心,家中眼下哪還有多少財物?這些年外麵送的禮,咱們都沒有收。”和珅看著妻子病弱,也隻好如此安慰。馮霽雯又飲下些水,才漸漸有力氣繼續說話。

  “你……你少騙我了。今年二月初,我在後園亭子那裏散步,忽然發現,那裏假山背後竟然鬆了一塊,我過去看的時候,才發現假山下麵,原來……原來還有一條密道,裏麵有個門,我沒有鑰匙,自然開不得,但那個門可不小啊……致齋,那裏就是你藏銀子的地方吧?還有,家中的書房,或許湖下麵,也都有……”馮霽雯看著和珅臉色,已漸生驚恐之狀,看來家中藏有大批財寶,當是實情。

  更何況,和珅在外還有無數田宅、當鋪、房產,每一部分都值不少銀子。

  “夫人,我……”和珅看著妻子責問之狀,也再說不出安慰之語。馮霽雯上年便已鬱鬱寡歡,到了二月之後,更是茶飯不思,精神恍惚,終致重病垂危,看來也和自己這些財產有關。

  “或許也不全是你的錯,我……你受賄貪財,結黨營私,我想著也有十七八年了,難道我真的一點都不曾起疑麽?可最後,我還是……其實你說的也對,馮家早衰落了,我若離開了這個家,也過活不下去了,今日你墮落至此,也有一半是我的責任。我……我也不再是當年……”說到這裏,氣息又漸漸不順,和珅聽了,也不覺淒然。

  “夫人,都是我不好,你平日居家,從未受過旁人一分一毫的禮物,這些事和你又……”和珅雖也想安慰妻子,但轉念一想,如果不是自己招權納賄,已至不可挽回,妻子又怎會如此憂心?或者說,害死馮霽雯的人,可能就是自己,後麵的話,也說不下去了。

  “都二十年了,你說……其實這些事,早就是定局了,我多說又有何用?但致齋,我死之前,還有最後一個疑問,這次……這次你說實話罷,你是從何時起,開始收人財物,培植私黨的啊?我初嫁你那十幾年,也有人來過家裏,你那時正直得很啊?後來卻為什麽……我想起來了,李侍堯,就是李侍堯當年的事,後來你就變了,是不是?”馮霽雯道。

  “夫人說的不錯,但是……不完全是因為他。”和珅道。

  “我記得大概就是那個時候,我看你……你有些不對勁了,隻是……隻是我一直相信你,又過了十年,你才終於遮掩不住。你說不全是他,那還有……還有誰啊?”馮霽雯問道。

  “還有阿桂。”這個名字卻是讓馮霽雯始料未及。

  “當年的事,我後來也想過,若隻是李侍堯,或許我背地裏收些財物,也就罷了。雖算不上一文不取,可你也知道,這朝廷裏,背地裏收些銀錢田產,本就是正常不過的事。我當時也沒想過要把事做這麽大,但是那一年,阿桂……”馮霽雯雖不理解和珅之意,但看他神情,似乎說的又是實話。

  “李侍堯的事,是乾隆四十五年,阿桂那件事,是乾隆四十六年,夫人也真是聰明,隻是這兩件事離得太近,倒是把你瞞住了。”和珅繼續道。“乾隆四十六年,蘇四十三在甘肅反抗朝廷,當時皇上是準備讓我和阿桂一起前往督戰,途中阿桂受了瘧疾,一連兩個月未能前進,我就先到了前線。當時軍中將領,主要是海蘭察和額森特,都是大金川那一仗打出來的宿將。”

  “但我到了前線兩日,他們二人竟隻字不言進兵,我心下疑惑,也將他二人叫在一起,問他們不進兵的緣由。海蘭察當時就說,敵人往往開掘深溝重壑,我軍一時前進不利,此戰不在速勝,而是要步步為營,一一拔除敵人要地。但我想著,我大軍在那裏駐紮,也有兩個月了,竟然還未取得多少戰功,這般遷延不進,是真如他二人所言,還是他們故意欺瞞於我?我對他二人也不願多信,後來聽額森特說,之所以不進兵,還有個緣故,就是敵人善於伏擊,我軍不諳地形,若是真被伏擊了,得不償失。當時我就有了主意。”

  “那時我軍駐紮之地,不遠處有片山地,叫水磨溝,說是溝,可其中卻有一片高地,最易居高臨下,窺視四周。既然額森特說了敵人善於伏擊,那我軍占據高地,便可一覽無餘,又何懼他伏擊?更有利的一點,是那高地原本並無敵人據守。所以我次日便召集將士,要他們去把那塊高地奪下來,可海蘭察說什麽也不願意,非得說大金川之時,便是步步為營,此地形勢與大金川類似,不可貿然出擊。我聽他言語,難道這還不是懼敵麽?我想著隻要我軍占了山地,便可居高臨下,就算敵人前來攻山,又有何懼?當然了,我也不是馬謖,出兵之前我有準備,隻讓海蘭察前去攻山,額森特所部分了一隊人馬,前往尋求水源,保證攻山得手,也不會被敵人斷水就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