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巨變前的漣漪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3-10 22:14      字數:6151
  餘得水也知道,阮元對這羅教頗為不喜,他此番之言,不言邪教,亦不言荒誕,就已是相當客氣,也隻得陪笑道:“阮學使其實不知,這羅教所言,原本也沒幾個人真心相信的。不過咱這些水手幫眾,平日與那傭耕之人,又有所不同,我等既無田產,又大半都無房宅,隻得在船上庵堂聊以生存,貧苦無依之際,也需要些寄托才是啊?是以在下用這羅教之言,隻是為了讓幫中兄弟能安穩一些,卻別無他圖。漕幫有朝廷這口飯吃,也總不能和朝廷過不去啊?”

  阮元也漸漸清楚,羅教之事,並非自己,或是餘得水一句話,就可以讓人不去相信的,否則乾隆三十年前厲行禁教,又怎能屢次強禁而不止?看餘得水神色,知他這番話也是真心,並無作偽,也就不再深究。餘得水忙吩咐了身邊兩個幫眾,陪阮元夫婦回去乘船。

  一路之上,看著嘉白幫幫眾對自己頗有崇拜之感,孔璐華也覺得有些滑稽,不免遮住了雙唇,以免他人看到自己輕笑之狀。隻是想起這些幫眾對餘得水的神色,也是自發的畢恭畢敬,不覺有些好奇,便向身邊一個幫眾問道:“這位大哥,你們這位餘老師,究竟做了什麽事,你等竟對他如此恭敬啊?”

  幫眾倒是非常熱情,聽了孔璐華之言,也笑道:“夫人或許不知,咱們餘老師啊,平日對咱下人,最是仗義,尤其是去尋官府索要工錢之時,那尋常官府中人,總是百般推諉,不願給我們工錢,每次都是餘老師帶著咱們,去找他們要說法,他們看咱們人多,又是理虧,才願意把克扣的工錢補上。咱以前也是不知,後來和江西、安徽的漕幫打過照麵,才知道咱這些工錢,能足數發下來,有多不容易呢。”

  孔璐華問道:“那你等平日工錢,究竟有多少,為何官府卻要克扣呢?”

  那幫眾道:“其實說來,工錢從來也不算多的,江浙漕幫,據說朝廷定了二兩,可我聽別人說,餘老師來之前,實際發下來的,最多也隻一兩五錢。而且這些年啊,銀子越來越貴了,記得老人們都說,以前一兩銀子隻得一千文,現下得有一千七八百文了,所以當官的為了少發些工錢,往往不發銀子,隻折了銅錢發給咱們,用的還是以前的折價。也隻有餘老師出麵,才能幫咱們拿回整整的二兩現銀子來。我先前跑漕運,也聽安徽的兄弟們說起過,他們那邊,頭舵的舵工,一次也隻一千五百文,尋常幫工人手,隻六七百文罷了。夫人您說,要不是餘老師為人仗義,帶著咱們去要錢,咱這日子,能過得舒服嗎?唉,可惜自從這漕河上多了兩條豺狼,便是餘老師去官府討要,官府也無能為力了。對了,阮學使,老師說您是個有大學問的人,您見多識廣,可知道這銀子近些年來,怎得便如此昂貴了呢?”

  阮元想想,道:“或是因富家貯存之故吧?現下有些富商,家中得了銀子,便隻當寶貝一般,貯藏在自己家中,留作饋遺子孫之用。這樣長此以往,民間流通的銀子也就越來越少了,所以,就變得更貴了。也或許有其他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

  那幫眾道:“唉,不想他們把銀子當寶貝,反倒是苦了咱們了。阮學使,你或許也不知,咱行漕之人,這些年雖說苦了些,總也不是最苦的。那民間交糧之人,我就親眼見過,有多少人加了這許多折耗,一年收的糧連租子都交不全了,日子也是一般的苦。可聽湖北的兄弟們說,那邊還在打仗,那裏百姓不知何時,命就沒了,過得還不如這裏的人呢。阮學使,你說這太平盛世,難道就隻是百姓能活下來,不至於動不動的,就丟了性命,如此簡單的嗎?”

  阮元聽著,也不禁搖了搖頭,看妻子時,隻覺她眼中也有不忍之色,想來妻子平日在孔府大族之中長大,或許這還是第一次接觸這許多底層民眾,隻怕心中更加難以承受。

  幾個幫眾一路送著阮元夫婦上了船,仍是原本帶路的兩人將阮元一行送了回去。這次意外之旅,最後並無任何損失,阮元身邊的幾個仆從也都各自慶幸。

  隻是阮元心中,卻漸漸多了一重負擔。回到杭州之後,他也前後三次找過玉德,希望與他商議減免折耗之事,可玉德的回答,卻每一次都振振有詞:

  “伯元,你所言之事,我又怎能不清楚?隻是你看看這浙江之前的虧空,有四百萬兩啊,我上任這兩年了,也才補了一百萬回來,這樣下來,要什麽時候,我才能補齊啊?這天下財富,本就隻有定數,不在官就在民,我不臨時加這些加耗,我上哪裏籌著許多錢糧,來補得這虧空?你看看,若是這般賠補,再過得六年,以前的虧空也就補齊了。再苦一苦百姓,讓他們再忍六年,日後他們說我是個貪官汙吏,我也認了,這樣行不行啊?”

  “伯元,你看看這溫州的上報,兩廣那些個海寇,這都鬧到咱浙江海麵了。今年還要再拿出些銀子,去補海防之事。咱這浙江多少年也沒一個海警,海防之事,以前早就耽擱了,這也要出錢,外麵的海塘,來年也要再修,我若是六年就能把虧空補清,就已經很不容易了。你口口聲聲百姓困頓,可我若是補不齊這虧空,我這珊瑚頂子,也保不住了啊?”

  總之,玉德的理由,總是比阮元的質問更多一些。

  或許這後麵半年,阮元最大的幸事,就是終於迎了謝雪過門。謝雪初入阮府,雖也頗為羞澀,不敢多與人說話,但畢竟性子乖巧,孔璐華和劉文如見她聽話,也都對她十分喜愛。謝雪詩藝師承謝墉,無論平仄音律,還是意境氣象之說,心中都有見地。平日孔璐華便也多邀二人一同相聚,聊起平仄入聲,謝雪不僅精通記憶之法,更兼熟用吳中方言,劉文如有入聲字音不通之處,多聽得謝雪念誦幾次,也就有了印象。孔璐華與謝雪更是相互教授畫藝,二人一習線描,一習沒骨,正是相輔相成,各有所得。

  至少對於阮家而言,嘉慶二年的後半年,一家人都安享著無比溫馨的日子。

  時光荏苒,轉眼已是嘉慶三年元日,按朝廷常例,這一日仍有元日朝會。可這天嘉慶放眼望去,下拜群臣,兩個為首大學士是和珅和蘇淩阿,兩個漢人大學士王傑與劉墉,一個無力行走,隻得特許持杖入朝,一個耳聾眼花,混沌難言。下麵福長安、吳省欽等人,亦是各居要位。而原先與和珅不睦的各位六部尚書,都是垂垂老矣,隻怕這樣苦熬下去,都要走在和珅前麵。

  想到這裏,嘉慶也不禁愁眉緊鎖,隻依常例按部就班的結束了元日朝會。而當他不經意間,回頭瞥及身後的乾隆時,隻覺八十八歲的乾隆,一如尋常般平靜,麵色絕無變化,自己這個做兒子的,也不知道父親在想什麽。

  眼看群臣之下,有幾個熟悉的身影,比如那彥成,還是可以讓嘉慶心中一振,可這些人官職均在和珅一黨骨幹之下,究竟何時能等到機會,實在難說。看著他們,嘉慶也暗自想著外省官員,有多少可以信任,可以重用之人,其中也有阮元。

  “阮元的浙江學政之任,今年也是最後一年了。可他終是與和珅有些來往,當年朕想留他在京任職,他也曾拒絕過。卻不知他之後又該任用何等職務?也不知他日後,究竟能不能為朕所用啊……”嘉慶多觀朝中官員履曆,對阮元的升遷曆程,早已一清二楚,可正因為如此,反倒是一時拿不定主意。

  而這一年的京城,也正在悄無聲息的發生著一些變化。

  這日乾隆起駕去了圓明園,軍機處隻剩下和珅和福長安二人,川陝戰事一時未決,二人也需要繼續處理前線奏報。忽然,福長安問道:“致齋,那呼什圖先前所言,可是真的?”

  “應該是真的吧?呼什圖說,那日太上皇在福海中遊船,不過半個時辰,就對左右說已經倦了,鄂公公看太上皇神情,也不敢有半分違逆,便停了船,送了太上皇回去。隨行的一個小太監還抱怨,說這二月之初,冰原本就沒化幹淨,辛辛苦苦除了大半日冰,結果太上皇居然說自己倦了……還被鄂公公罵了一頓呢。呼什圖就是聽此人所言,應該不會假啊?”和珅道。

  “若真是這樣,致齋,有些事,我想著咱也該多準備準備了。”福長安道。“太上皇這兩年雖然把皇位傳給了皇上,可平日間看著,一直是精神的很,但凡軍國大事,也從來都是自己拿主意。可到了今年,太上皇居然也知道自己倦了……致齋,這話不好聽,可你我身在此位,就該有所防備才是,太上皇畢竟今年八十八了,咱……咱不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皇上身上啊?若是朝廷一旦有個變化,咱手裏得有可用的人啊?”

  “這些我也不是沒想過。”和珅也沒有以任何冠冕堂皇之言加以回避,而是正麵回答了這個問題。“眼下吳老師升了左都禦史,蘇淩阿在刑部,惠齡兼著理藩院,小吳老師也遷了工部侍郎,人總是可用的。隻是……也另有幾個關鍵位置,一直還是不能放心下來。”

  “那我看,咱也得抓緊了。你說這半年下來,好不容易把吳熊光送出去做了直隸布政使,傅森也送回部裏當差了。可昨日聽呼什圖說,皇上那裏,又擬了那彥成進軍機處,你說,這不是存心想著和咱們對著幹,又是什麽?致齋,咱現在確實不少位置上都有了人,可我看著……還是嫌不夠,那些個六部尚書,你看著年紀大了,也做不得什麽,可占著位置,咱的人就上不來啊?”福長安道。一年之內,因外省戰事頻繁,和珅趁勢舉薦吳熊光去直隸調運糧草,把他調離了京城,傅森也因前線事務繁重,被調回本部用事。眼看阿桂最得力的兩個助手都已經不在軍機處,嘉慶居然直接擬了阿桂之孫入軍機處辦事,也難怪福長安心中暗生疑慮了。

  “那這樣吧,今年又是會試年,這一次的浙江會試,主考我推薦小吳老師,你看怎麽樣?”和珅道。

  “浙江……你想說那阮元?致齋,你說這些年他給你送過第二回禮嗎?這關鍵的時候,你怎麽還……”

  “正是因為眼下是關鍵之時,這能用之人,咱才要都用上啊?”和珅歎道。說著說著,和珅心中也隱隱感到了一股無形的壓力。

  果然,嘉慶三年二月,那彥成加了軍機處行走之銜,成為了乾隆在世之時,最後一位上任的軍機大臣。和珅和福長安也知道,這種重大人事任免,必由乾隆許可,是以隻能空自抱怨,卻不能施以半分阻攔。

  嘉慶三年的春天,阮元也還是一樣忙碌。

  上一年冬天,阮元潛心為《大戴禮記》中的《曾子》十篇做注,到了這年二月,十篇注已經完成。是以阮元也約了在杭取錄生員,以及其他府學、縣學學生,準備在這一日講述《曾子十篇》中的部分精要章句。孔璐華自然也需要多忙一些,為阮元精心整理著衣衫。

  “夫子,帽子帶得正一點,天冷。”孔璐華看著丈夫,雖然滿眼都是愛憐之色,卻也忍不住有些抱怨。

  “夫人多慮了,眼下是二月,這裏又是杭州,怎麽會冷呢?”阮元笑道。

  “我不是瞧你身子弱嗎?”孔璐華道,她一邊看著阮元的衣襟,一邊似乎又有些好奇,問道:“夫子,你外麵那個學生,名字好奇怪啊,他姓……姓端木嗎?真是少見的姓氏呢。”

  “夫人,當年子貢也是姓端木的,夫人怎麽忘了?”阮元笑道。“他啊,名叫端木國瑚,字子彝,子彝他也算是我去年取錄學生裏,才華最出色的了。他的詩寫得好,自選的賦,也是我得遇學生裏,最為典雅之作,是以我取了他做生員,也是他應得的啊。”

  “那夫子,他那兩篇……兩篇八股文做得怎麽樣呢?”

  “還好吧。”阮元想想道。“偶有佳句,但整體而言,還是顯得氣韻略欠了些,總是未臻一流。但他詩賦在處州童生之內,可是再無第二人了,是以我還是取錄了他。”

  “夫子,這樣真的好嗎?你說,他要是八股做得平平,就被你取錄了,那他日後若是去考舉人、考會試,別的考官肯定還是要看八股文的啊?你這樣做,真的不會害了他嗎?”孔璐華卻似乎想得更多。

  阮元想想,道:“夫人其實無需如此煩惱,第一,子彝那個人我熟悉,是個治學之才,可為官之心不盛,多半將來是不會做官的。第二,這院試與鄉試會試不同,鄉會試是為國選士,眼下多是要看四書時文的功夫,可院試隻為童生成學之用,且本有童生自選作答之項,和鄉會試不一樣的。再說了,童生做了生員,就可以免除差徭,這些有一技之長的童生,也就可以潛心治學了,說不定就會有所成就呢,他們原本就各有所長,若是僅僅因為八股做得不好,自己的長處都發揮不出來,那才真是浪費了人才啊。所以我也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可以施展自己所長,至於日後還願不願意應舉,再由他們日後決定,也不遲吧?”

  “唉……夫子你還真是……還真是辛苦呢。聽別人說,其他的學政,都是隻看那兩篇八股,就取了生員。你這倒是看得全麵,這賦做得好的,你要錄取,算學學得好的,你要錄取,治史有長的要錄取,就連碑版之學,有獨到之處的,你也要錄取。夫子,你這樣不覺得比別人勞碌很多嗎?”孔璐華這話看似抱怨,眼中卻滿是不舍。

  “夫人,我與其他學政不同,我這才三十五,做浙江學政已經三年了,也算是身強力壯的年紀,若是不能有些作為,也對不起我這內閣學士的名位了啊?”阮元笑道。

  “咦?夫子在說自己身強力壯嗎?”孔璐華聽著,竟輕輕的笑了出來,雙臂成環,抱住了阮元,在他耳邊小聲道:“怎麽夫人陪了你這許多日子,還不知道你身強力壯呢?”

  阮元聽了也不禁莞爾,對孔璐華道:“夫人嫁我,這還不足兩年,不算長的。若是夫人想我陪了,也好,這幾日編修的幾部書也快完工了,我一定早些回來,多陪陪夫人如何?”說著緩緩放下了妻子雙臂,與門外的學生一道前往府學了。

  府學正廳之內,這日也聚集了數十學生,其中大多數仍是以八股文得以取錄的生員,但也有近三成生員,原本八股做得平平,卻因為詩賦、算學、史論有一技之長,而被阮元破格取錄,是以這些學生對阮元格外敬重。見了阮元入內,學生們也紛紛向阮元作揖拜過,阮元還禮過了,便坐在了正中之位,道:“今日為大家分發《曾子十篇》的文本,大家也都看到了,這十篇先賢遺作,我近日多有注釋,但我今日也不敢奪先人之功。故而各位所見注本,上有實齋先生解詁,也有儀鄭先生的補注,最後附上了我的注文。各位隻管擇善而從便是,切不可因我與各位有師生之誼,便將其他大家之作,棄而不讀了。總是‘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各位可清楚了?”按清代《大戴禮記》經解最精者多推崇兩家,一是王聘珍解詁,一是孔廣森補注,阮元便將二人注文一並分發諸生。王聘珍號實齋,孔廣森號儀鄭,是以阮元以號稱之。

  “老師。”阮元右手邊一位學生問道:“老師選取名家注釋,兼取所長,學生們自然佩服。可學生卻有一事不明,這《曾子十篇》本無單行之本,僅見於《大戴禮記》之中,而大戴氏之作,散佚猶多,現下已幾為絕學了。老師卻對這《曾子》十篇多耗心血,其中緣由,卻是為何,想來各位同門,也都希望老師指點一二吧?”這位學生名叫陳文述,倒是阮元全依八股文、試貼詩之優長選取的生員,因此在學生中最為服眾。

  他所言《大戴禮記》之事,乃是中國儒家學術史上一大要事,西漢之時,《禮經》作為儒家《五經》之一被列於學官,但同時尚存孔門弟子講論古禮之文百餘篇,儒者戴德、戴聖對這些論禮之文詳加取舍,各成一部《禮記》,戴德所成即為《大戴禮記》,戴聖成《小戴禮記》。然而在儒家發展過程中,《小戴禮記》因簡約易懂,逐漸被更多習禮之人傳承,最終取代了漢代的《禮經》,成為唐以後《五經》中的《禮經》部分,即今人所言《禮記》。而漢代《禮經》則成為今日之《儀禮》,宋明以來,研習《儀禮》者日稀,直到清代《儀禮》才重新受到更多學者重視,阮元早年即因為通曉《儀禮》,得以校勘《開成石經》中的《儀禮》部分。

  而戴德的《大戴禮記》,同樣因修習者少,漸漸失傳,到了唐代,原本八十五篇的《大戴禮記》隻剩下三十九篇,北周之時,名臣學者盧辯曾為《大戴禮記》做注,也簡約不敷學子之用。宋代初立《十三經》之名時,有人試圖將《大戴禮記》加入作為第十四部經典,最終也不了了之。也是一直到了清代,《大戴禮記》才被部分學者重新重視,並加以注釋,卻仍與科舉無關。是以陳文述所問,本也是一大半在座學生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