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夾縫中的皇後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3-10 22:14      字數:3381
  阮元督學這段日子,孔璐華與劉文如日漸親近,阮家的氛圍,也比孔璐華初入府時,要和諧了許多。可家事之內,關係從來微妙,絕非書本上“孝悌”之語可以一以貫之。即便是帝王之家,平日也有數不清的家事糾葛。

  這日嘉慶如平常一般,在毓慶宮讀書,看著自己準備大力提拔的朱珪剛到京城,就被一紙詔書外放了安徽,又想起王傑一年以來,因年老之故,漸生腿疾,時常無法走路,告假連連,軍機要事竟有近半無力參與,心中也不禁悵然。這一日索性不再讀聖賢之書,隻遣人尋了些宮中舊檔,翻閱起來。前線作戰之事,此時也還是乾隆決斷,自己雖有過問,終屬有限。

  看了一會,嘉慶似乎看到了一些難以置信之事,又將前麵數份檔冊拿回,細細比對。忽聽得外麵腳步聲響,又是輕快,又是急促,不過片刻,皇後喜塔臘氏出現在了自己麵前。嘉慶看著皇後,也不禁有些詫異,道“皇後平日,從不來我這毓慶宮,今日是怎麽了?可是後宮有何要事,竟要皇後親自出麵麽?”

  皇後匆匆行過禮,便道“回皇上,妾今日前來,原也無甚要事,隻是妾蒙皇上立後,至今已有八月,妾想著既然已經立了皇後,便當有皇後起居之度才是。可八個月以來,妾一直隻住在景仁宮中,未能入坤寧宮。是以今日妾想請皇上開恩,準妾搬入坤寧宮居住,以正妾皇後之位。”

  嘉慶聽了皇後這番話,也不免有些疑惑“皇後今日過來,就是與朕商議這件事麽?朕看這宮中檔案,坤寧宮閑置,也都快三十年了,便是前朝孝賢皇後之時,孝賢皇後也隻是行了入主之禮,並未實際在坤寧宮居住。皇後今日是真心如此,不是和朕開玩笑嗎?”

  “正是如此,妾想著妾既然封了皇後,就應有皇後之儀,即便隻是行入主之禮,也當行了這個禮才是。眼下妾隻是封了皇後,卻不能入主坤寧宮,這皇後的名分,卻也是有名無實啊。”

  “可是,眼下坤寧宮寢殿,早已不用,隻做平日祭肉之所。即便隻是行個禮,也需要一段時間重新布置一下才好啊。”嘉慶似乎還是不願正麵回答這個問題。

  “重新布置,妾可以等。但妾今日來,隻是想皇上給妾一個明確的答複,這中宮正位之事,皇上到底能不能答允?”皇後的語氣看起來也絲毫不讓。

  “皇後啊。”嘉慶不禁歎道“你也該知道,這入主中宮之事,並非朕答允你,你就可以去行禮的,最後還是要皇阿瑪允準,朕才能讓下麵布置不是?可你想想,這件事就算我去向皇阿瑪請旨,他老人家會答允嗎?朕這即位八個月了,不也隻是住在這毓慶宮麽?”

  “皇上暫住毓慶宮,是因為皇阿瑪他老人家還健在,可眼下後宮之中,上一輩的除了幾位嬪,就再沒有其他人了。這後宮之中,也到了重立中宮之位的時候了啊?”皇後看起來似乎依然沒有聽明白嘉慶的意思。

  “可你也應該知道啊,與坤寧宮有關的要求,皇阿瑪那裏,隻怕是提都提不得的。畢竟三十年前,那拉氏的事……”說到這裏,嘉慶也不願再多提這段往事,想著皇後也應該清楚才是。

  這件事到了嘉慶年間,宮中原已少有人提及,但嘉慶與皇後也都知曉。乾隆前後共冊立過兩位皇後,第一位即是嘉慶所言孝賢皇後,她是乾隆朝名臣傅恒的姐姐,與乾隆感情深摯,傅恒和福康安父子先後出將入相,也有她的內部影響。但孝賢皇後早在乾隆十三年就已經去世,隨後乾隆又冊立了那拉氏為皇後,直到乾隆三十年,這一年乾隆第四次南巡,原本也帶了那拉氏南下。可就在途中,那拉氏突然自行剪斷頭發,在當時人看來,後宮女子主動斷發,乃是極大的不敬之舉,是以乾隆大怒,當即將她送回後宮深居,再不見麵。次年那拉皇後便即去世,死後也隻得以貴妃之禮下葬。

  而那拉氏所生的兒子永璂,原本才學都頗為可觀,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儲時也還健在,或許也正是因為皇後斷發之故,乾隆直接排除了永璂做太子的可能,轉而寫了嘉慶的名字。

  清宮檔案,對皇後斷發一事,大多諱莫如深,難尋其前因後果。但可以確定的是,乾隆自這位那拉皇後斷發之後,就再不提皇後一事,也再不願意冊立皇後。乾隆四十三年,有位叫金從善的人曾建議乾隆立後,頓時惹得乾隆大怒,竟將金從善問斬。從此之後,“皇後”、“中宮”這些字眼,幾乎完全成為宮中禁忌。而嘉慶之母魏佳氏最後也隻做到皇貴妃,嘉慶正式被冊立太子之後,才追封了皇後。原本這些往事,都已經被塵封宮中,後宮也已經習慣了沒有皇後的生活。可到了嘉慶即位,又冊立了喜塔臘氏為皇後,這件事又漸漸浮出了水麵。

  嘉慶想著,對於上一代的故事,喜塔臘氏也應該有耳聞。可她嫁給自己做福晉,是乾隆三十九年,彼時那拉氏早已身故八年。而他們成婚次年,嘉慶生母魏佳氏也因病去世,乾隆又從來不提,是以喜塔臘氏或許並不知其中細節,這日才會突然找到他,提出正位中宮之事。自己先前多番推托,自然也是不願意在這件事上去批乾隆的“逆鱗”,可眼看皇後步步力爭,也隻好把這件往事點出,希望皇後可以知難而退。

  可是皇後卻依然不願鬆口,而是說道“皇上,當年的事,妾雖未經曆過,但也知道一些,不需皇上再行指點。但皇上您想想,當年那件事,畢竟已經過了三十年了,或許皇阿瑪他,也已經沒那麽在意了呢。而且眼下妾已經立了皇後,皇上當日冊封妾為後,皇阿瑪他也沒有半句反對之語不是?想來上一代人的事歸上一代人,下一代人的事歸下一代人,皇上雖然還需孝敬皇阿瑪,但這帝後之禮,也不當就這樣廢置了不用啊?”

  看來這日皇後過來,這入主中宮之事,已是下了決心,不願鬆口的了,嘉慶眼看拗不過她,也隻好道“這樣也好,不如我下次單獨請安之時,就告訴皇阿瑪這件事,也與他老人家商議一下。隻是……皇阿瑪他連用人之事,都大多不依朕意,這件事……我也隻能盡力而為了。”雖然不想讓皇後不快,可想起朱珪被外放一事,此時嘉慶心中,仍是心有餘悸,也隻好硬著頭皮前去一試了。

  而最後的結果也不出嘉慶所料,與乾隆“交鋒”不過片刻,他便大敗而歸。

  而乾隆的言語,也一直縈繞在他耳邊,遲遲不能散去。

  “你是說,皇後想要行入主坤寧宮之禮,是嗎?好啊,今日皇後行了入主中宮之禮,你明日,也該入主朕這養心殿了吧?也好,朕這就做準備,搬到寧壽宮居住如何?至於寧壽宮有些地方,還沒修好,朕也不在乎了。畢竟皇上正位之事要緊,朕受一些苦,比起皇上正位,又算得上什麽呢?”

  這番話說了出來,嘉慶又怎敢再提皇後之事?他也深知,自己即位八個多月,實際掌權非常有限,甚至皇宮之中,所用曆法仍是乾隆六十一年。自己大半年來,所能稱道之事,也隻有“仁孝”二字,若是真依乾隆所言,那自己就成了不仁之君,不孝之子,又還有何資曆,來繼續做這個皇帝?是以他也隻好向乾隆道歉,稱自己言辭輕率,違了乾隆之意。

  “你還知道你言辭輕率?!”乾隆怒道“顒琰,朕就是這樣教你做皇帝的嗎?皇後要你答應她入主中宮,你就答應,那日後朝堂之上,你要答應那些大臣多少事?你定是想說,你與皇後成婚日久,情誼深邃。所以你就要為了感情來下這個決斷?你做的是皇上,要想的是你所有的臣子,是整個大清國!若是凡事都依感情決斷,這大清的江山,朕看遲早亡在你手裏!尤其是後宮之事,你心中必須有自己的主見,能下決斷的,也隻有你自己。因為皇後的一句話,你就要行什麽入主中宮之禮,你這成何體統?!顒琰,你平日學業本以史書見長,可朕看你這番作為,你這史書,想來也都是白讀了!”

  “皇阿瑪,皇後她平日恭敬純良,想來也不會……”嘉慶還是想為皇後力爭一次。

  “因為她今日恭敬純良,所以明日後日,她也一定如今日一般恭敬純良不成?!顒琰,皇上,你從冊立太子至今,一年了,做皇帝也大半年了。到了朕這裏,居然還在提恭敬純良這幾個字?你這是怎麽做的皇上?顒琰,朕對你很失望!”眼看乾隆龍顏大怒,嘉慶又怎敢再與父親爭辯下去?

  經此一事,嘉慶再不敢提及皇後入主之事,回了後宮,也隻得告訴皇後,乾隆無論如何,都不許她行此入主之禮。但嘉慶心中也隱隱念著,這件事即便讓他作主,他也是與皇後一樣的想法,畢竟隻是行禮,也不是其他幹涉社稷之事,似乎原本也不致如此拘執。

  那究竟是父皇多慮了呢?還是自己真的不成熟呢?嘉慶心中,卻也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當然,也沒人可以告訴他答案。

  而經此一事,皇後眼看中宮之禮行使無望,心中也漸漸抑鬱起來。她早年曾有小產之事,雖不致傷了元氣,總是留有舊疾,此時心境失落,更讓她舊疾日漸發作,平日精神日漸倦怠。入冬之後,又被寒氣一催,終於支撐不住,臥床不起,嘉慶多尋太醫診治,也遲遲不得複原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