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難斷的家務事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3-10 22:14      字數:6211
  “你……你這又是什麽意思?”孔璐華聽著也不禁有些好奇。

  “想來也是我不好,之前從來沒與你說過我娘的故事。”阮元道。“其實小的時候,我家曾經一連數年,入不敷出,當日爹爹雖不情不願,卻也做了幾年抄寫的工作,才把家裏生計,維持了下來。那時我們覺得揚州物價高昂,我和娘便到陳集住了段時日。那時我剛識字,娘便教我唐詩,我小的時候,還有口吃的毛病,讀書總是讀不下來,也是娘一點點幫我……”說著說著,阮元不知為何,竟像開了閘一般,將母親授以唐詩、教習《孟子》、送自己去江府讀書、為自己請喬書酉為師、批評自己交友不慎等昔日往事,一股腦的說了出來,想到十八歲那年母親冒暑操勞,竟致去世,也不禁有些落寞,這才想起,這一夜竟然給妻子說了這麽多自己的故事。其實此時天色已晚,房中唯有明燭掩映,又兼佳人相伴,正是多情之人易於傾訴之時,阮元說了許多母親林氏的故事出來,隻讓孔璐華聽著聽著,都不禁雙眸微動,險些落下淚來。

  孔璐華聽完阮元的話,也沉默了半晌,道:“所以……你在孔府之時,便對我禮敬有加,也是想到了你娘麽?”

  “對夫人而言,還有一重緣故。貞觀時的孔憲公,是夫人先祖,孔憲公作《五經正義》,垂訓天下學人。我也因其故,在麵對朝鮮國使之時,解了一重危難。”說著,阮元又將當年自己與樸齊家辯論,收金正喜為徒的故事告訴了孔璐華。說起自己第一個學生竟然是一位朝鮮神童,這時也不禁莞爾。

  阮元所謂貞觀孔憲公,指的便是唐代大儒,孔子後裔孔穎達,其實孔府千年來幾經變遷,孔璐華未必就是孔穎達直係後人,可看著阮元言辭真摯,似無作偽之態,孔璐華也自信了七八分。可想著自己畢竟是女子,似乎不該主動求愛,又道:“那……那平日對我這般冷漠,又是如何?你說你對我禮敬有加,我可以相信你,但你平日對我的態度,隻像是對家人,卻不像對著你的正室夫人。難道你之前那位夫人在時,你也是這般拒人於千裏之外,連夫妻之事都不願做麽?”

  “自然不是,彩兒在時,我們家便如尋常人家一般,日子自然也是尋常的日子。隻是……”這一次,阮元終於不再掩飾,脫口而出:“隻是夫人來了我家之後,卻好像……好像之前的阮家已經不在了,換了個新家似的。就連爹爹,也是這樣的想法,夫人,爹爹對我說過,他也很喜歡你,有你做我的妻子,他也認為是阮家莫大的福分。可……可每日我們晨昏定省之時,他都要麵對十個人,這樣的排場,爹爹看著,也有些慚愧啊。”

  “夫子你在說什麽啊?”孔璐華頗為不悅的說道:“我孔府女子出嫁,自然要依大宗小宗之別,以定下陪嫁家人仆從。我祖父、伯父、弟弟都是衍聖公,伯父早逝,並無子女,隻得弟弟入繼大宗,這距離大宗最近的女子,便是我了。我出嫁之前,也曾考慮過不要過度鋪張,是以參詳了曆代孔府大宗出嫁鹵簿,隻取了中數出來。怎得到了你這裏,這樣的排場便接受不得了?你說到這裏,我還想問你呢,這學署裏能用的房舍,現下都已住上了人,還有十個下人,眼下找不到房舍來住,我隻得給他們在興元坊租了房子,平日湊合著過了這半個月。這學署前麵的士子席舍,我看還有些空餘,要不你搬空一些出來,讓他們住進去,如何?”興元坊在學署之北,原本住戶頗多,但到了乾嘉時期,因為遠離市集,這裏的官府又時常侵占坊中宅地,已然漸漸衰落,坊中不僅人少,房宅質量也不好,是以孔璐華並不願意讓自己的下人在那裏久住。

  “夫人,這士子席舍本是給讀書人……”阮元本想與妻子爭辯一番,可看著妻子麵色,大是不悅,這話說到一半,也就收了回去。道:“也罷,他們的起居,我來負責好了。我去道員巷、司前街那邊在找找待租的房舍,總是要讓他們都安穩下來,平日家中也沒那麽多事可做,告訴他們有事再來家裏,如何?”

  “可是夫子,他們會覺得你這樣做,是不想要他們了……”

  “那平日的工錢,繼續給他們發全份吧。”阮元想想,一時卻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家中原本仆從不多,蔣二一個人就能打點清楚,可孔璐華嫁入阮家以後,家裏一下子多了好幾十個仆從,阮元從未治理過這樣的大家庭,自然有些無所適從。想到這裏,也不禁補充道:“夫人帶來的仆從有五十個,我家原來侍仆,加上四個臨時過來做短工的,也不過十二個人,若是他們平日不和,在家裏爭鬥起來,可如何是好啊?”

  “夫子你想什麽呢?我家侍仆都是詩禮之家出身,最是明是非的,怎會無端生事,又怎會恃強淩弱?夫子若是擔心原來的仆人受了欺負,我自會嚴令約束他們,不需夫子擔心。”孔璐華也知道阮元意思,孔家來人是阮家舊人的四倍,一旦發生爭執,阮家舊人必然吃虧。但這樣的疑慮,也自會質疑到孔府家人道德品質,是以孔璐華毫不相讓。

  “既然如此,這件事也依著夫人,家中總是不要徒生事端的好。隻是,夫人有何約束之策呢?”阮元問道。

  “這……這不是重點,你先回答我一個問題,文如呢?她日後該怎麽辦?”不想孔璐華不僅完全沒有回答阮元之問,還另外拋出了一個話題。

  “夫人,今日你從一開始,便似與文如有些不快之事。可我覺得,文如就算與你有些隔閡,她那般安靜的性子,卻又能做什麽啊?”阮元聽著,也不禁好奇。

  “那好,你給我評評理,你說說我做錯了什麽,怎麽文如前日一見到我,就像與我早有過節一般,處處與我作對?我前些日子,見你前麵嚴翼堂裏,擺放的書架和花草少了些,冷冷清清的,特別無趣。就讓蓮兒她們到外麵多買了四盆花,還給你買了兩排書架。可那日我們過去擺放的時候,遇到了文如,也不知為何,她一看我們要換新家具進來,就說什麽都不肯。我問她為什麽,她卻也回答不出來,後來也隻說家中習慣了四盆花,兩個書架的擺法,增加新的進來,怕你不習慣。你這人平日怎麽這般難以伺候?我實在不解,也沒再理她,就把新的花盆和書架擺上了。瞧她樣子,倒像有個什麽心愛之物被打碎了似的,都快哭出來了。夫子你的習慣是絕不能變的麽?還是……定是你平日溺愛於她,對她百依百順,把她慣壞了,連我都敢頂撞了!”

  阮元一驚,待想解釋,孔璐華又道:“還有啊,當時常生過來找她,想讓她帶著出去玩。我看常生樣子可愛,倒是和我弟弟年紀差不多,想抱抱他,若是我帶他去玩,那不是更有意思?可就是這樣一件小事,文如卻還是不肯,說常生怕陌生人,不敢和別人在一起玩,還把他帶走了。夫子,我倒想問問你,這個家裏,誰是正室夫人?怎麽我在常生麵前,都成了陌生人了?”

  阮元聽著,沉吟半晌,已然清楚,道:“想來這也是我的不是了,文如先前的事,卻沒怎麽告訴過你。文如來我府上的事,我之前與你說過,可她來江府之前的故事,我也是從彩兒那裏聽來。文如她原是安徽天長人,五歲的時候家中逃荒來到了揚州,父母又不知所蹤,這才被江府收留。是以彩兒在她心中,原是最親愛不過之人,阮家書房布置,也從來是彩兒作主,彩兒走後,這個家就成了文如最後的寄托。所以我們為了讓文如過得開心一些,就一直讓書房維持了揚州阮家的樣子,卻不想讓夫人誤會了。夫人自也是一番好意,原是沒有過錯的。”說著,也把劉文如入府之事給孔璐華講了一遍。

  孔璐華聽著阮元講述,看阮元神色,似也不是作偽,一時間還是相信了不少,可畢竟礙於麵子,又事關自己正室之位,總是不肯鬆口,道:“那依夫子意思,這嚴翼堂夫子是還要維持原狀了?若是那樣,我新買的幾個書架怎麽辦?你那許多書又擺在哪裏?話說回來,要不是你往家裏放這麽多書,我至於給你找書架去麽?這件事,你可要想個辦法出來。”

  阮元也笑道:“這個自然,夫人買的書架,我當然要好好用上一番了,若是偏室裏還有位置,就先放在偏室吧,若是位置不夠,我先拿來給裏堂他們用,卻也無妨。總歸是夫人買來的,日後若是調任,也一並帶著就是了。”

  “也罷,這件事我也不想管了,你自己去做。若是你把我的書架弄壞了,我可不饒你!還有,你去外麵督學這件事,你說能節省開支,卻是如何節省?我不想聽你空言節儉,你得說個辦法出來。”孔璐華依然對阮元不太放心。

  “看來夫人是真的小瞧了我啊。”阮元笑道:“夫人說浙江有十一個府,這倒是不錯。那夫人可知,這浙江十一府城,有幾座可通河流,又有幾座,可以通過水係與杭州相連呢?”

  “這……”孔璐華雖然聰明,南下成親,對學政職責,浙江府縣建置都做了功課。可阮元這個問題明顯有些生僻,一時竟答不出。

  “十一府城,俱可通船,其中與杭州相連者,共有八個。”阮元又道:“從這杭州武林門北上,可以通過水道,直達湖州和嘉興。錢塘江之南,尚有一條運河,可以直通紹興和寧波,而這錢塘江上遊,若是逆流而上,便可到達金華、衢州和嚴州。這樣看來,所不能相連的府城,也隻有處州、溫州和台州了,其中溫處兩州又有河道連接。所以若是能巧用水道,這督學之事,便可省力許多。”

  “今年秋天,我還要到金衢嚴處四府督學,我正想著,趁這個機會,先去買下一條小船,這樣雖然也有開支,卻可以一勞永逸。日後出行,便可隻用此船。船行一日,抵得上車馬兩日,尋常食宿,大半也可以在船上,這樣下來,相較於山東督學,一次可以省下不少銀子。用這些銀子去修書,這銀子也用到了更好用的地方,夫人想想,這豈不是皆大歡喜之事?”

  “嗯,聽起來有些道理,可夫子你之前,還沒用過這辦法吧?究竟能不能省下開支,能節省多少,這些事隻怕,也不是夫子現下就能算出來的吧?”孔璐華聽著似乎也有些道理,語氣神色,自也柔和了許多,但距離完全相信阮元,卻還有一段距離。

  “那好,到了秋天,我自然會把開支弄清楚。”

  至少這個時候,阮元和孔璐華之間,還是有些難以言表的隔閡,不能一時完全解除。這個夜晚,兩人也並未完成夫妻之事。

  但這樣一次長談之後,阮元卻感覺自己輕鬆了不少。此後麵對妻子的時候,也漸漸變得主動起來,言語之間,也親昵了許多。有時夜間好奇,看著妻子睡去的模樣,隻覺孔璐華麵上多是輕鬆可愛的神情,卻也不是入府之初那般端莊而令人難以親近的模樣了。

  無論為君為臣,家事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是一樣難辦。阮元的家事,正在一點點解決,而其他的人家,就沒有阮家這般幸運了。

  “我都與你說過多少遍了,你飲食器用,想要什麽我給你什麽,可這朝廷法度,是你能隨便敗壞的嗎?!車馬之製,連劉全都不能隨意逾製,你算什麽東西,敢坐我的車與人爭道?這下好了,全京城都知道他謝振定是個‘燒車禦史’,是個清官了。你以為你被打了一頓,燒了車子,你委屈了,我還委屈呢!這半年過來,我什麽事不是小心謹慎,怎麽就出了你這檔子事?”這時的和珅府中,和珅正站在廳中,對著眼前一個男子大聲訓斥,男子一臉不悛之色,惹得和珅怒不可遏。男子邊上還有個打扮豔麗的女子,正在扶著桌椅,輕輕啜泣。

  原來這女子是和珅的侍妾長氏,男子則是她弟弟長五。和珅前些日子,通過呼什圖打聽到了嘉慶擬定的重臣任免名單,不由得怒從心起,原來嘉慶這半年來,雖然在京城六部之中,任免變化不多,可外省督撫,卻多有升遷降黜之事。其中最大的變動,便是任命廣東巡撫朱珪做了兩廣總督。和珅自然知道朱珪與自己不睦,一旦他升遷,對自己必然會有威脅。可想著嘉慶畢竟剛剛即位,自己還未必真的被他信任,於是以退為進,之後嘉慶召見自己,詢問朱珪升任一事時,自己不僅不加反對,反而極力讚成朱珪升遷之舉。

  但嘉慶提拔完朱珪之後不過數日,又詔來群臣集議,提到嵇璜去世之後,京中漢人大學士隻有王傑一人,另一個位置已經空置兩年之久,準備再補任一人。又提及這一年的督撫入京覲見事宜,入京的督撫之一便是朱珪。顯而易見,嘉慶心中的大學士人選,就是朱珪無疑。

  和珅退朝之後,歸家即便大怒,連聲痛罵嘉慶不知好歹,忘恩負義,自己明明在他即位之前就送上了玉如意,可嘉慶卻絲毫不為所動,他讚成朱珪升遷,嘉慶卻得寸進尺,若是朱珪入朝,那嘉慶的下一步或許就是拿自己的心腹開刀了。想到這裏,也不禁多嘮叨了幾句。

  正好,這時馮霽雯從堂前經過,聽了和珅言語,不禁冷笑道:“早勸你實心辦事,叫你少用些心計,就是不聽,被我言中了吧?那朱珪向來聲名聞於朝野,皇上用他,是人盡其用。你不知舉賢任能,一味任人唯親,卻有什麽資格說皇上的不是?”

  和珅聽了,也不禁怒道:“你見識怎的如此短淺?這次他朱珪回來,便是皇上要對我動手了!若是有朝一日,咱們家被抄了家,我被皇上下了獄,你又能好到哪去?你馮家如今早已敗落,你還有何依靠?若是沒有我撐著這個家,你就等著日後流放寧古塔去吧!”

  “好,我就是日後凍死在關外,也絕不用你半分施舍!”馮霽雯素來高傲,又一直以自己的世家門第為榮,這時和珅所言,雖也是事實,可她又如何能夠忍受?從這日起,馮霽雯便遷到了偏室,與豐紳殷德夫婦一同生活。和珅看她走了,心中也頗為懊悔,隻是礙於麵子,卻又不願開口,便也去了側室長氏之處,對長氏多加寵幸。

  如此數月下來,長氏之弟長五眼看姐姐得寵,便漸漸驕縱起來,這一日竟然私自用了和珅的車馬,到京城裏四處炫耀,正好與其他路人的馬車撞在一起,起了爭執。這時巡城的禦史謝振定正好路過,見了長五爭道無禮,又兼僭用車馬,當即下令痛笞長五,並將長五所乘之車焚毀。長五眼看吃了虧,便來找和珅哭訴,和珅自也擔心這些科道官員借此機會,彈劾自己,是以怒斥了長五一頓。

  可長五平日本就是個不學無術的浪蕩子弟,又哪裏聽得進去和珅這番訓斥?聽了和珅的話,長五也怒道:“姐夫,那謝振定哪裏是什麽燒車禦史,不過是個見風使舵的小人罷了。你看他那長相,一臉家裏人要出殯的樣子,不就和你說的什麽王傑、董誥,是一個樣子的嗎?姐夫你想想,若是那王傑和董誥的子弟,也擅用車馬,衣服逾製,被他見了,他會上去抽他們嗎?我看啊,他就是想著用我這條命,到王傑董誥那裏,邀功請賞、結黨營私!”

  “你也配說子弟兩個字?”和珅怒道:“你給我記住,要不是你姐姐,你現在還在蒙古草原上放羊呢!眼下朝廷裏什麽動向,你懂個屁!我這一兩年若不能小心謹慎些,隻怕皇上真親政了,我命就沒了!到時候,你想回去放羊,都沒機會了!”

  “老爺,這也怪不得弟弟啊,他平日在街上飲酒駕車,也曾經遇到過其他的禦史,那些人誰管過他了?不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嗎?怎麽遇上這個姓謝的,就非要和弟弟糾纏不清呢?我看啊,他就是衝著老爺你來的!他想著從弟弟這裏下手,過幾日去參老爺一本,這種事以前也有過啊?”長氏聽著弟弟訴苦,也不禁為弟弟爭辯起來。

  和珅自然也知道,謝振定這次燒車得手,接下來即便不是他,也會有其他親附王傑、董誥的禦史可能伺機而動。而且長五不比十年前的劉全,彼時劉全被曹錫寶盯住,尚可毀掉車馬、賣掉錢莊,可長五卻是被抓了個正著,想來更為難辦,為了保住自己地位,也隻好提前出手,先解決謝振定讓其他禦史閉嘴。但這種事若是時常發生,那自己也應付不過來,想到這裏,不禁怒氣再起,又罵了長五一頓,讓他和長氏一同離開。

  隨後和珅才把劉全叫來,道:“你去看看,咱手裏的那幾個給事中,哪個最近在京中巡視,讓他去找找那謝振定的過失。若是他沒有過失,就編造一些,再多聯係幾個人,把假話做成真話。這一關,該過還是得過啊。”

  “老爺,眼下正有一人。”劉全道:“有個叫王鍾健的給事中,來給老爺送軍報,順便還送了兩個箱子過來。不如,就給他一個立功的機會,讓他去辦吧。”這時乾隆已經做了太上皇,政事漸漸懈怠,很多大事又不讓嘉慶自己做主。是以一時之間,朝中綱紀漸亂,很多有心巴結和珅之人早已不顧朝廷規矩,混淆公私,隨意前往和珅府和軍機處,才有這種全然不合朝廷體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