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阮家之主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2-14 19:57      字數:6366
  <b></b>麵對全新的生活,阮元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在最初的幾日,處於無所適從的狀態。

  按古時禮儀,新婚之後第一日,新郎和新娘要一同前去拜過高堂,以示新人入門。這件事阮元倒是也做過一次,自然不陌生。可這日初晨,便有五六個下人在門外恭候,其中兩個見到阮元,客氣的行禮之後,便各自取了衣帽,來給阮元換上。阮元平日簡素,穿戴之事都是親力親為,何嚐見過這般排場?看著孔璐華那一邊,四個侍女給她精心梳著少婦發髻,倒是從容,可自己從頭到尾,竟是說不出的不自在。

  這日見父親時,看著妻子形貌,自是落落大方,阮元當然也不好意思說之前二人相敬如賓,絕無夫妻之事,待得父親問起自己,也隻說一切安好。好在阮承信也沒多言,隻隨口問了孔璐華嫁入阮府,可還適應,隨身衣物,可否足備之類。看著父親神色,對這個新婚妻子也是非常滿意,隻是這七八分滿意之中,卻也有一二分的陌生與疑惑。

  這日署中大半時間,都在清理婚禮宴席,倒是平安無事,待得昏定之後,阮元想來惆悵,便也來到父親房中,與父親閑聊起來,說起成婚之夜,阮元終於說了實話,道“爹爹,其實孩兒昨日夜裏,見璐華安睡了,便也睡下,卻沒有其他事的。爹爹想著孩兒能早些有個孩子,孩兒自然不敢怠慢。可孩兒和璐華之間,卻竟似有什麽看不見的事物,擋住了一般,孩兒竟是……竟是不敢與她做半分親昵之事,想來也是孩兒沒用了。”

  不料阮承信卻看得明白,笑道“伯元,這抱孫子的事,其實是你多心了。爹爹本也不著急的,至於你,其實來日方長,也不在於這一時。話說回來,爹爹今日見了你二人來行禮,卻也有些……算是陌生吧……璐華這隨侍的侍女,有足足六個,你這身後,又跟了兩個,爹爹看著你們這麽多人下拜,心中卻也有些不好意思了。可話說回來,伯元,璐華她舉止動靜,可都是天下少有的大家風範啊,晨昏定省,她做得也很好,你可不要因為一時不適應這許多人,就去尋璐華的不是啊。”

  “爹爹這是說笑了,璐華溫文爾雅,又懂事,對爹爹也孝順,孩兒怎舍得說她一句不是呢?”阮元聽了也不禁笑道。

  阮承信忽道“伯元,眼下這個家,你是一家之主,你可要明白。”

  阮元聽著,連忙謙辭道“爹爹言重了,爹爹在上,孩兒自然要聽爹爹的,卻怎能對您有所不敬,擅自作主呢?”

  “咱們現下住的這裏,叫浙江學署,你是學署之主,浙江學政,你怎的不是這一家之主了?”阮承信笑道,可說著說著,阮承信也漸漸溫和起來,仔細端詳著阮元,道“伯元,這件事你聽爹爹一說,你就明白了。璐華是衍聖公家出身,你現下也已拜了二品,咱們阮家,已經不是之前那個阮家了。爹爹知道,咱家原本就是武官,可爹爹這一代經營不善,自敗落了下去,爹爹還有什麽顏麵,來做這一家之主啊?但你不同,伯元,咱這個新的阮家,是從你這裏開始的,阮家的未來往哪個方向去,決定權在你,爹爹可以幫你參酌,可其他的事,就該你做主了。怎麽和璐華做一對真正的夫妻,怎麽開始一個全新的阮家,是就像今天這樣,按部就班下去?還是你自己也有自己的打算,比如,你不想要這許多仆從?你都要自己去考慮了。這些事,爹爹也強求不得你,總之你、璐華、文如、楊吉、這些新來的家人和蔣二他們原來的仆從,都是心地善良之人,也都沒做錯什麽,那就需要尋找一條道路,一條讓大家走著都舒服的道路了。哈哈,其實你問爹爹該如何做,爹爹也不知道呢。所以這尋路之事,也就隻好你一人來辦了。”

  阮元聽著父親勸導,自己心中也尋思了半晌,可思來想去,要想讓這許多人都能夠滿意,卻一時全無頭緒。

  即便如此,阮元已然清楚父親心意,便笑道“既然爹爹把這個重任交給了孩兒,那孩兒也隻好恭敬不如從命了。爹爹若是反悔了,或者見孩兒做的什麽事不對了,也無需在意,盡管說出來便是,孩兒一定奉行,絕無虛詞。”

  “放心去做吧,你和璐華的事,爹爹不會著急,你若是有了主意,那日後有的是機會呢,爹爹又著急做什麽?”阮承信想著自己終於卸下了一副重擔,說起話來也輕鬆了許多。

  可究竟如何,才能找到一條大家都走得下去的路呢?這個問題可難壞了阮元。

  幸好沒過兩日,又一件喜事讓阮元可以名正言順的不去思考這個問題。

  這一日,焦循在前堂收到了一個包裹,拆開看時,竟是武億在山東刊刻《山左金石誌》,這時已經刻板印刷完畢,武億不僅帶來了這個消息,也送了一冊樣書到浙江府上。阮元見了,自然大喜,這《山左金石誌》雖有武億校勘、畢沅指導,但其中內容文字,十之七八都是自己親筆定稿,總算是為山東一省文物收集、保護做出了些貢獻,而這也是第一部以自己名義出版的著作。想到這裏,阮元也著實高興了數日,每日公務處理完畢,便自我欣賞這部自己主筆而成的著作。

  至於孔璐華的事,能放下一日就放下一日吧。

  可對於孔璐華而言,這樣的生活卻完全不是自己想要的。

  和阮元成親之後,不知不覺也過了半個月,每日孔璐華看著丈夫,倒是老實,都和自己睡在一起,從沒找過劉文如,說阮元對自己負責,也確是沒說錯。甚至她自己回想起成婚當夜,自己拒絕與阮元行夫妻之事時,都暗自有些後悔,時常想著隻要阮元對自己多說幾句安慰自己的話,並且提出親近之言,自己也就允了,畢竟阮元為人實在,也從來沒對自己說過一句重話。

  可半個月來,阮元卻似乎完全沒把親近之事放在心上,每日入夜,都在燈下自己看著一本不知叫什麽的新刻書籍,她偶爾好奇,過去看了一番,才知道這部書叫《山左金石誌》,還是阮元自己編寫。阮元見她多來相問,還偶爾會問自己幾句,所問都是山東名勝典故,孔璐華自然知曉。可阮元除了稱讚她幾句“學識不下男子”之外,竟從未說過半句親近之語。每日天氣漸暖,阮元也常問自己是否要換新衣服,是否半夜會著涼,可隻要自己說了不用擔心,阮元便也放心睡去,竟似乎有意在逃避夫妻之事一般。孔璐華畢竟年少,在家裏也從未受過委屈,時間久了,未免對阮元這種行為有些著惱

  “不就是編了本書嘛?有什麽了不起的?一個悶葫蘆,還把自己當香餑餑了?”

  可是思來想去,這樣是夫妻,又不是夫妻的日子,總不能一直僵持下去,孔璐華也暗下決心,既然阮元不動,那索性自己先發製人,&nbp;總之,要給這個“自命清高”的丈夫一點顏色看看,要讓他知道,應該怎麽對待自己的妻子。

  這日剛過五更,阮元便早早起身,說是之前幾個府的生員有些需要補錄,事關童生們前途,不得不慎重。看著阮元對學生都如此上心,孔璐華心中也不禁有些惱怒,但轉念一想,這正是個好機會。於是,她特意讓下人燉了雞湯,待巳初時分,內宅用畢早點,她便和蓮兒一道,帶著雞湯到了觀成堂後,準備看著堂前情況,伺機而動。

  觀成堂後,有一片屏風將前後堂一分為二,孔璐華便屏心靜氣,隻在後堂悄悄聽著前麵話語。聽著前麵應是有一人正在作答,話語穩重,倒是比阮元還要沉著不少。

  隻聽阮元問道“下麵童生錢林,你應院試時,自選的一道題目是國朝兵製,這一條應者寥寥,應答者大多也不成體係。但你與眾不同,你對國朝兵製,應答幾無遺漏,這在考生中實屬難得。是以你這兩篇八股,原是平平之作,但我還是想給你一個機會,這場補試你要是通過,我一樣予你生員。不過我這一題,也絕非你能輕易答上來的,你可清楚了?”

  那名為錢林的考生點頭稱是,阮元又問道“這但凡兵製,本是以備戰事所需,若兵製不能與戰事相結合,則空言製度,其實無用。太上皇臨朝六十年,以十全武功稱,這些戰事,你可清楚?若清楚,自可從中選一場戰事,詳加說明,如何?”

  錢林答道“學生謝過學政,這十全武功,自學生看來,其中最艱難者,應是第二次大金川之役,此役敵人因山據守,大金川一帶,多是崎嶇之路,我師火炮搬運施放,多有不便。又兼前任統帥溫福溫中堂輕率無備,竟為敵人所襲身亡。是以乾隆三十九年,太上皇遣阿中堂前往督師,阿中堂因地製宜,知敵人據險,不可冒進,隻可穩步向前。又定合圍之策,即先取敵人羽翼小寨,再將勒烏圍、噶拉依兩處大寨圍困其間,敵人先失羽翼,又被阿中堂數層包圍,自然也就無力再戰,最終降於天朝。”

  “乾隆四十年,阿中堂先破金川東北,又攻克康薩爾山梁,二月,攻克斯莫斯達寨,五月,我師進攻巴占,索諾木之眾前後聲援,一時不克。是以阿中堂遣別部軍分兵舍圖枉卡,使索諾木前後不能相顧,七月攻破果克多山與章噶,勒烏圍彈盡援絕,遂降於我師。入冬,阿中堂又連克噶占瑪爾古當噶諸寨,合圍噶拉依,乾隆四十一年,索諾木眼看大勢已去,遂降於阿中堂。此役,阿中堂步步為營,合圍要塞,誘其援軍而擊之,此等戰法,皆因地因時而動,事半而功倍,是以大金川一役,我師終得全功。”

  錢林這一番應對,幾無滯澀,其間涉及大金川生僻地名甚多,這些地名又大多拗口難讀,孔璐華在後堂聽著,縱是她多讀書史,卻也不知所雲。就連阮元和焦循在前堂,聽著錢林這番論述,也不得不頻頻低下頭來,看著案上放置的大金川地理圖,才能知道錢林所謂各寨山梁,均在何處。阮元聽著他對答如流,連連點頭,可語氣變化,卻不明顯,道“你先下去,待學署商議完了,自然會告知你取錄與否。”

  錢林應聲而下,過得片刻,又一位童生走上堂中,阮元又問道“下麵童生,可是周治平?你兩篇八股,做得平平,若是我因循慣例,今日本不必召你前來補試,直接將你黜落,亦不為過。但你所選測算一題,所言精當,論及天元術,亦多有今人所不知者,是以我再給你一次機會,這裏這十道測算之題,若你能一一解答而出,所言不虛,我自可予你生員,你可明白了?”

  周治平看著眼前的題目,也自從容應答,道“此第一題,求城池之徑幾裏,應是出自元人李冶的《測圓海鏡》,以兩行步相乘,得六萬九千一百二十步,倍之,得十三萬八千二百四十步,將乙東行之路,定為勾冪,甲南行步數定為股冪,得弦方十六萬六千四百六十四步,將其以平方開之,得四百零八,即弦數。如此亦可得較數,為一百六十八,相加即為五百七十六步,如此,則城徑為二百四十步。”

  “這第二題,應是出於《幾何原本》,三角形甲乙丙與三角形丁乙丙麵積相等,乙丙之邊為二者合用,證明三角形甲乙丙與丁乙丙在相同平行之線上。現連線甲丁,並自做一線甲戊,若甲丁與乙丙不平行,而平行者為甲戊,則三角形甲乙丙必與三角形戊乙丙相同,可點戊的位置,其實在丁之下,這個條件是不可能成立的,所以甲戊不能平行於乙丙,而可以平行於乙丙的,必是甲丁這條線。”(按此題出於《幾何原本》卷一命題39,今人多稱三角形甲乙丙為三角形ab,古人無此表述,隻能將三角形各點稱為甲乙丙點。)

  如此十題,或出於中國古代算書,或出於西洋算學,周治平一一詳加說明,毫無遺漏,隻聽得阮元和焦循雙手輕顫,若不是因二人是主考之人,隻怕早已起身叫好。焦循之側此時尚有一人,名為李銳,也是江南精於算學之人,聽著周治平條對無遺,不僅問道“下麵童生,我聽聞這李冶的《測圓海鏡》,民間失傳已久,我等所見之書,乃是阮學使從文瀾閣《四庫全書》中抄錄而來,世以為孤本,卻不知你是從何處,得了這《測圓海鏡》的?竟然能答出其中所問?”

  周治平笑道“回大人,這江浙詩文淵藪之地,藏書之多,想來大人是清楚的,四庫修書之時,不少藏書人家並未進獻,我家世代修習籌算之學,起初對修書之事也殊無興趣,便未曾參與,想來也是常事啊?這《測圓海鏡》我家中所本,乃是自元時所遺之本,若說孤本,也是我家這本稱得上孤本吧?四庫所言孤本,不過訪書之人未能訪得,便稱為孤本罷了,其實僅這浙江一省,想來四庫全未采錄,以致聲名不著、世以為不傳之書,都不下百餘部了,卻又怎能妄言孤本呢?”

  阮元聽著,一時不動聲色,又把送走錢林時的話重複了一遍,周治平隨即告退。阮元眼看他身影已漸漸遠了,下麵也再無補錄之人,終於按捺不住,對李銳道“尚之,看到了嗎?奇才,這是算學奇才啊!這些題目作答原本不易,我也有所改動,可他直到第九題上,方用了算籌,其餘隻用口述,便一一條對。若是我因他八股作得不好,便遺漏了他,那今日會、會有多大的遺憾啊?尚之,我之前也與你說過為天下疇人立傳之事,當日你還說至少需要一人輔佐,眼下看來,有他相助,大事可成了!”李銳字尚之,是以阮元以字稱之。

  李銳雖然高興,卻未與阮元共事過,隻是因錢大昕與他相識,特意介紹了他來阮元幕中,是以對於破格取士,猶有疑惑,問道“伯元,這周童生論算學之才,至少不在我之下,若能取錄他,我自然滿意了。可他這幾篇八股,我等看著,均是平平,隻怕取錄起來,並不容易啊?”

  阮元道“無妨,尚之,這院試取錄童生,本無那許多限製,隻要學政依其所試之文,擇優而取即可。原本也沒有規定,說生員必須要八股做得好,是平日其他學政因循行事,唯以八股是論,才讓你覺得八股做的不好,便做不得生員,其實不然。是以我想來,這些童生無論所擅是經術、軍務、史論、算學抑或碑版之學,隻要有一技之長,便即以其最精通之事而論,合格者即予以取錄,尚之,你沒有其他意見吧?”

  焦循擔心李銳不適應阮元這種取士之法,也笑道“尚之啊,伯元在山東時,取士便是這般辦法,算學、詩文好的童生,即便八股平平,隻要兩篇八股能夠成文,最基本的條件具備了,便可以取為生員。我們在山東已經取錄了好多這樣的考生了,這次來浙江,想來這種人會更多,便補錄了他們,也不影響其他人,若是他們想要治學,也歡迎他們來我們幕下,若是還想考舉人,就繼續學考舉人的學問,都是並行不悖的。”李銳聽他所言有理,也點了點頭。

  阮元笑道“既然尚之同意了,那就先定下這錢林和周治平二人,這兩個今日表現最好。其他幾個,我們在斟酌一下也好。尚之,你自可去尋訪一下這周生員,告訴他,眼下我正想著編著一部《疇人傳》,將羲和、伶倫以來,三千年於算學有所長者,一一作傳,以鼓勵後學,如何?若有了你二人相助,想來一二年內,這件事就能辦成了!”

  李銳原本精於算學,也自有使算學昌明之誌,聽了這話,又怎能不滿意?忙拜別了阮元,去找周治平商議學問去了。阮元也對一側負責記錄的阮鴻道“二叔,這武先生前些日子,已經將《山左金石誌》寄了過來,我看著嘛,完成得還不錯。這兩浙之地,想來也有不少金石遺物,尤其南宋之時,文才鼎盛,若是前賢遺跡不得留存,就太遺憾了。所以我也想著,再編定一部《兩浙金石誌》出來。二叔,您在濟南府的時候,一直幫我看著積古齋,這些事都有經驗,兩浙金石搜錄之事,卻還要麻煩二叔了。”

  阮鴻自也應了,焦循看著阮元忙碌的樣子,也不禁啞然失笑,道“伯元,這幾日是怎麽了?這編定書籍,可不是多麽輕鬆的事啊?怎麽你這一下子,就有了這麽多心思了?”

  “說起這件事啊,還是要感謝裏堂你呢。”阮元道“裏堂,還記得我十歲那年,和你一起去北湖玩耍,當時你對我說過,這圖書刊刻,最是困難,多少有才學之人,寫了著作出來,隻是因家中困頓,無力刊行,便使得其著作默默無聞,最後也就漸漸散佚了。這般情景,我至今覺得可惜,所以我當時便立下誌願,若日後家裏寬裕了,便著手行刊刻之事,把這些尋常讀書人刊刻不起的著作,都一一刊印出來!這樣,這些不得誌的讀書人,即便齎誌而歿,也總有言行得傳世間,這一世也就算不朽了。裏堂,你不是也有這個心願嗎?”

  阮元所言不朽,其實說的是古人所言“三不朽”,即人生於世,應當立德、立言、立功,三者有一流傳於世,其人便稱得上“不朽”。可是德行過於抽象,難以記憶,建立事功,又往往需要身份地位作為基本條件,是以大半讀書舉業之人,都不可能在這兩個方麵有所建樹,既然“德”與“功”都不易流傳,讀書人最大的希望,也就是可以著書立說,將思想保存下來了。但很多人又苦於家境貧寒,無力刊印自己的著作,以至於身死言滅,若是連個願意幫忙刊印書籍的朋友都沒有,那自己的名字便會永遠消失在曆史之中,再也難以尋覓。是以焦循聽到這裏,也如尋常士人一般心情澎湃,忍不住連連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