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告別山東,榮升二品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2-10 12:00      字數:6188
  焦循也定在了這一日南下揚州,和阮元等人一同來到碼頭,準備離去。看阮元這般神色,也上前安慰道“伯元,你在山東這三年,悉心選拔實才,這大家都記著呢。我這一年在府學幫你考校生員,最是清楚。你看,今天來的這些生員,卻大半都是八股文做得平平的,若不是你破格提拔,他們哪裏有機會來府學讀書呢?”說著,又對那些生員道“郎炳、官俊,你二人不是想著,來給老師送道別禮嗎,快些過來吧,不然,你們的阮恩師就要走啦!”

  說著,人群中走出兩個人來,一個二十餘歲,隻是身材瘦弱,麵色有些蒼白。另一個年紀還小,大概隻有十餘歲年紀。二人見了阮元,也都作揖拜道“恩師辛勞,學生無以為報,今日特備了些薄禮,還望恩師收下。”

  阮元也去過府學多次,知道這二人便是自己破格選拔的郎炳與陳官俊。也回過身來,對二人道“郎炳、官俊,老師知道,你們一番心意,老師若是真的不近人情,反倒會讓你們過意不去。但老師也知道你們家境,你二人家裏也都不算寬裕,再為了老師這般破費,就有些太不愛惜自己了。不如這樣,你二人的禮物,今日還是拿回去吧,先把眼下的日子過下去。日後若是你們也有了出息,再回報老師,也不算遲,老師等著你們。”這一番話看似柔和,卻也深入人心,郎炳和陳官俊見阮元神色,確是在關照二人,也隻好先將禮物收了回去。

  阮元看著十四歲的陳官俊,也不禁笑道“官俊,裏堂和我說過你的事,你雖說在府學裏,年紀最小,可在府學之中,詩卻做得最好,行文也漸漸有氣韻了。隻是我聽裏堂說,你還是想去應舉,試著日後做官,老師說得可對。”陳官俊確是如此心思,也點了點頭。

  阮元道“既是如此,你平日在八股上,也隻好多用些心思了。老師也不喜八股行文,可若是你要繼續應舉,這一關卻不能不過。隻是你卻要記住,第一,千萬不要溺於此道,老師中了進士以後,也就沒再做過八股了,此後若是想在行文上有進益,還是要先修《文選》,再觀唐宋八家。第二,你年紀尚小,隻怕經術根底,也有所不足,這應舉之事,切莫著急。且一邊研修經術,一邊應舉,有耐心,多花些時日,以你天賦,還是能中進士的。”

  陳官俊也點了點頭,道“多謝老師教誨。”

  阮元看向郎炳,卻隱隱覺得,他麵上有一股憔悴之感,按理來說,他才二十餘歲,本是不至於此,想來也是致力算學過度,竟傷了身子。想到這裏,也把他叫到一邊,道“郎炳啊,老師知道,你喜愛算學,以前家中藏書不多,到了府學,多見前代算經,一時不免多花了些功夫。但老師看你身體,也實在太憔悴了,學習歸學習,以後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切記,不要因為讀書多了,傷了身子,到時候才真是得不償失呢。”

  郎炳也向阮元再拜道“老師的話,學生記下了。”

  焦循見郎炳與阮元拜別,也上前道“郎炳,我也知道,你酷愛算學,可家中曆算之書,並不齊備。這府學裏所藏多是經解,算學一道,藏書也僅以古經為限。你也曾經問過我,泰西算學,究竟有何獨到之處,我雖與你講了些,終究相聚日短。幸好,我這次來山東,也帶了一部《幾何原本》過來,這書我在濟南沒見過刻本,所以抄了一部,想著送於你日後研習。但你也要聽伯元的話,讀書學習,終是不如身體重要,可千萬不要為了讀書,把自己累著了。”說著取過一個小包袱,遞了給郎炳。

  郎炳也再次謝過焦循,隻是阮元和焦循這時都不知道,郎炳數年之後,還是因為用功過度,積勞成疾,早早去世。因去世過早,未能在算學之中留下太多成就。

  阮元也走上前去,對前來送別的學生道“各位,想來各位被取錄之時,也應清楚,各位之中,至少有一半在八股時文一道上,不如旁人精通。但我卻選了各位來濟南府學,那是因為,各位所作文章,確有可取之處。你們之中,有人於經術上,考據嚴謹,有人於史事上,見識廣博,有人詩做得出色,也有人精於錢穀刑名之事。若是其他學政在任,多半不會取錄各位做生員,也不會讓各位入府學讀書。但我卻想,各位所學,皆是有用之學,放眼海內,精於經史者有之,實心辦事者有之,這些人為天下所知,並非因為他們八股做的好,而是因為他們的實用之學。譬如辛楣先生,他雖也中過進士,可他能成為海內學術之泰鬥,乃是因他史學、考據、算學俱精之故,與八股並無關係。哈哈,話說回來,就連我自己,也沒見過辛楣先生的八股文呢。若是在場的各位,日後有一二人,能如辛楣先生般著作等身,那老師這一番提點,就不算白費了。”

  “我知道,取錄生員,是各位成學與否的關鍵。各位取錄了生員,日後應舉也可,治學也可,我不能強求。但若各位做不得生員,不僅賦稅不得優免,得不到府學的廩祿,而且同列之中,也無法得到認同,日子就難過了。既然如此,我也想著,與其我循規蹈矩的做兩年學政,不如我給各位這個機會。各位有了生員的身份,或許日後便能在經史、詩文,亦或算學之上,小有所成。到時候,又會有什麽人在意各位八股精通與否呢?”

  “當然,我給了各位這個機會,絕不是讓各位自滿的,相反,取錄生員,也隻是人生的最初一步,你們日後要走的路,還長著呢。我十年前取錄了生員,進了京城,又到這濟南,來年要去浙江了,還不知再往後的日子會在哪裏。你們也是如此,日後該做的學問,一定要堅持做下去。老師也不想收你們其他禮物了,待你們日後有了小成,把自己的詩文著作,選編一本給老師看看,老師就滿足了。你們說,這個建議如何?”

  學生們從來感激阮元拔擢之恩,此時聽了阮元這一番話,自是連聲稱是。阮元也吩咐學生們,禮數已盡,自可回城。眼看學生漸漸散去,武億卻還站在原地,想來是有些事情,還要和阮元叮囑一番。

  阮元也走了過來,對武億道“先生,此次一別,也不知日後何時才能再見先生一麵,還請先生保重。那《山左金石誌》最後的校理刊印,就要麻煩先生了。到時候,先生自把名字署上便是。”

  武億也對阮元笑道“伯元,這你就別謙虛了。你這書如何撰寫,我心裏清楚,除了畢中丞為你做了一篇序,剩下的,無不是你精心校訂,親自主筆。這《金石誌》若能成書,也是你的心血。我今日所作,不過是幫你刊印罷了,題不題名,我也不在意。不過這次我過來送你,不完全是因為修書之事,還有另一事,總要再與你相談一番為好。”

  阮元深知,這一番話,可能也是武億最後的心願,當即再次相揖,道“與先生共事一年,在下無論學問、政事,均受益良多,即便日後改任他職,也定不負先生教誨,盡心辦事。先生有何言語,此刻也但說無妨,在下一定謹記。”他已身為二品,卻仍在武億麵前用“在下”一詞,也是極盡謙遜了。

  武億道“伯元,那日鐵公祠前,你曾與我言及為官之誌。老夫相信,你所言皆是出於真心。眼下你官位再進,或許兩三年之後,便要入六部,甚至軍機處了。或許就是兩三年之後……這朝廷,這天下,將會有一番大變動。也或許,這番變動,眼下已經開始了。伯元,老夫知你為人雖不廢通達,可仍是清廉正直之士。是以這番話,老夫想說在前麵,你也好早日有了這個準備,到時候若是真有了變動,也當順勢而為。或許,朝廷懲惡鋤奸的最關鍵之處,便是你的動向了。”

  阮元也知道,武億所想,與錢大昕大同小異。畢竟乾隆即便能活到來年退位,那時也已八十六歲。中國曆史上可考帝王,隻有梁武帝蕭衍活到八十六歲高齡,再無更年長之人。即便乾隆突破蕭衍封存了一千二百五十年的紀錄,隻怕所剩時間,也已有限。到時候,新君與和珅之間,說不定便有一場殊死之鬥,到了那個時候,自己的立場便極為重要。看了看四周,唯恐尚有和珅黨羽,也再次作揖言道“先生之言,在下記下了。阮元學聖賢之言,觀先師之教,定當不負生平所學才是。”

  所幸,此時並沒有和珅黨羽在旁暗中窺視。

  武億倒是不在乎這些,反而又道“伯元,老夫知你所學,精博二字,兼而有之,先王之道,西洋之術,均能兼收不廢。這番胸懷,隻怕老夫也有所不及。也是啊……國家鼓勵經學,重實學、輕空言,發揚聖賢微言大義,至今百有餘年,也該有大成之士了。伯元,精於聖人一藝者易得,精於闡發經義者易求。可兼明經史,貫通古今,集學問之大成者,自古以來,屈指可數。其間又有不涉官場、隱逸不仕,亦或仕途坎坷,不盡如人願者。似你這般順遂之人,老夫卻也想不出幾個了。”

  “所以,伯元,老夫也真心希望你,可以做出一番大事業,做出一番改變這朝廷,改變這天下的功業。眼下海內士子,精通經典者自然不少,可溺於經典,深陷考據注疏而不能自拔的,同樣也有不少。如此讀書,卻反而把聖人之意看得窄了。要知精於章句注疏,原是為了深明大義,不應當為了考據而考據啊!這還隻是學人,做官的,官官相護,政以賄成,也是一日甚於一日。隻恐倒了和珅,也還有他人心術不正,可無論如何,都不能懈怠啊。而且,眼下海內,卻另有不少難處。百年以來,海內生民,從一萬萬變成了三萬萬,可新墾土地,新產糧米,卻不能增加三倍。長此以往,百姓衣食又當如何?朝廷府庫,雖說眼下錢糧尚且充足,可那都是賬上數字,至於實際情況,隻怕那些州縣自己都不清楚呢。眼下太平無事,錢糧尚堪使用,可萬一天下有變,又怎生是好?這些問題,決斷起來,都不容易。但你既然生於此世,又已然為官如此,老夫還是希望你所思所想,可以比尋常為官之人更多一些。”

  阮元這時雖然已經對民生之事多有了解,可聽武億這樣一講,才知道很多民生問題,不僅暫時沒有解決之道,而且自己尚未得知。心中想著,也不禁有些愧疚,再次對武億相拜道“先生如此教誨,確是出於在下所思之外,在下自當謹記先生之言。若是在下行有餘力,定當念及整治之道。”

  武億也笑道“伯元,其實這番話,老夫說來,也有些慚愧了。老夫行走魯豫兩省多年,這些事見是見了不少,可說到整治之法,卻也不多,若說根治,老夫也想不出好法子來。其實老夫是你幕下之人,這番說話,也是有些喧賓奪主了。這樣吧,《山左金石誌》我自給你看著,若是刻板刊印了,我把刻板和樣書都給你送到杭州,如何?”

  阮元也道“先生長我二十歲,對在下有所訓誡,乃是在下之福。刊印之事,也多謝先生了。”眼看客船也快要啟程,楊吉等人都已經上了船,也再次拜別武億,準備上船。

  看著阮元漸漸走上船頭,客船解了纜索,即將啟程。武億忽然又道“伯元!還有一句話,我與你相交一年,言語間多有得罪,是我的不對,還望你不要見怪才是!”

  阮元也高聲答道“先生之言,阮元始終銘記,絕無見怪!”

  阮元的坐船漸漸啟航,沿大清河向西而去,經張秋折而向北,不過十日,又回到了京城,而這也是他與武億的訣別。四年後,天下變數,如武億所願。朝廷重新清查過去冤案,得知武億原本無過,正待再次啟用,武億卻在啟用前一個月病逝,年五十五歲。

  這一日的衍聖公府也比尋常熱鬧了許多,正廳之內,端送茶果、點心的下人,一直在進進出出。而正廳之側,也多出了數個大紅箱子,上麵還掛著紅花,而且正廳之外,還有另外十餘個箱子。看來不僅是有貴客到訪,而且還有事關衍聖公府未來的要事。

  孔憲增這日也換了新袍子,正同身邊之人品茶,道“不意今日畢總製駕臨舍下,倒是舍下的榮幸了。在下也聽說了,總製這一去,就是要重任湖廣總督了,在下也願畢總製此去如意,萬事順遂。”說著舉起茶杯,和對麵之人相互敬過。對麵坐著的乃是一個須發微白的老者,看起來和藹可親,自然是山東巡撫,即將升任湖廣的畢沅了。

  畢沅這日看起來也是精神愉悅,道“上公,說來慚愧,老夫生平酷愛金石儒術多年,之前卻也沒來過曲阜,這話說回來,還是老夫對聖賢之事,有所怠慢才是。正好,老夫今日帶來一件禮物,權當老夫致歉之用,如何?”說著兩個畢家仆從抱了一個盒子上來,盒子已經打開,其中所覆似乎是字帖之類。

  孔憲增略挑起了一點字帖,見是秦篆,也對畢沅笑道“畢總製,這秦篆古文,從來難得,想來價值不菲吧?卻不知畢總製又是從何處得來?”

  畢沅笑道“這秦篆古字,據說是從琅琊台拓下來的。我在濟南的時候,路過一戶王員外家,這王員外卻不知如何,竟意外得了這幅拓本。我看他神情,卻也不甚在意拓本之上,究竟寫的是什麽,便想著購下此拓本,沒想到啊……竟然花了我不少銀子呢。”

  其實這幅拓本,就是當日阮元送與福寧之物,後來福寧意外發現,這位王員外名為好古,其實隻是附庸風雅,便詐稱這幅拓本值一百二十兩銀子,將拓本賣給了王員外。王員外素來豪富,也不知拓本實際價值如何,想著能巴結福寧總是好事,就答應了這個價。畢沅前往相詢時,他甚至開價到一百五十兩,畢沅自然不從,直拖延了數日,王員外想著畢竟畢沅是巡撫,不好得罪,才以平價賣他。

  而畢沅之所以要買這幅拓本,其一是想著收錄碑帖文字,其二便是為了討好孔憲增。隻因此番來孔府,他另有一番大事要與孔憲增商量。孔憲增看著畢沅這幅字帖頗為珍貴,又看著外麵的箱子,已隱約猜到了一些內情。但想著畢竟是畢沅上門送禮,還是讓他自己說出來好,也笑道“畢總製此番來我衍聖公府,想來不隻是意外見到這幅拓本,想要相送於我這番簡單吧?不過畢總製也無需擔心,我衍聖公府雖說偏居一隅,可能幫上總製的事,也自當盡力才是。總製精於金石之道,闡明聖賢大義,也讓敝府平日增光不少呢。”

  畢沅忽道“聽聞令郎,去年已襲了衍聖公之職,又聽聞令郎年紀並不大,所以老夫也想相詢一句,令郎卻是何時生人?”

  孔憲增道“他是乾隆五十二年出生,今年九歲,畢總製的意思是……”

  畢沅笑道“你看,這個年齡正好嘛!不瞞孔上公,老夫有個小女兒,今年八歲了。老夫找人來相過麵,說日後絕對是美人,而且還自有一種貴氣呢。說是嫁了人,那迎娶的人家,也自可無災無禍,滿門和睦。老夫平日也多教她詩書禮樂,想來日後入了詩禮之家,也自應付得來家事。所以老夫想著……孔上公,老夫快七十了,心裏最放不下的,就是這小女兒。老夫眼看著,這一兩年精神大不如前了,所以想著老夫還沒致仕,先給她訂個親吧。可這親事,老夫現在還沒有半分著落啊?”

  這句話說出來,孔憲增已然清楚,畢沅這次來孔府,主要目的即是與孔家結親。之所以畢沅如此出言,也是依循古禮,婚姻之事,向來第一步是男方的“納采”。即男方需要遣媒人主動向女方相詢嫁娶之意,等女方答應了,才能開始此後的“問名”。如果正式求親之言是由畢沅先提出,而非孔憲增先提出,自是不合古禮了。衍聖公府素來重禮,這番次序卻不能顛倒。

  孔憲增也笑道“畢總製這番話,卻是抬愛慶鎔了。慶鎔年紀還小,原也沒想過訂親的事。隻是嫁娶之事,還需個良人做媒,不過這媒人,在下卻還要再去相尋才是,在下自當盡快為之……”

  畢沅也不慌不忙,道“孔上公,有一人老夫看著,人品、學行、官職,卻都還不差,老夫覺得是個值得結交的朋友。若孔上公還不識得此人,老夫為您介紹一番,如何?快,快去請湘圃先生過來。”畢沅手下的門人聽了此言,連忙走出,不一會兒,一位須發漸白,卻身材高大,尚有一些英武氣息的老者走了進來,向孔憲增作揖拜道“在下阮承信,見過孔上公先生。”

  畢沅擔心孔憲增不認識阮承信,忙道“孔上公,你或許有所不知,這位阮湘圃先生,就是前任學使,如今的浙江學使,阮閣學的父親。眼下也授著內閣學士,算是從二品了。怎麽樣,湘圃這個朋友,孔上公可還中意?”按清代慣例,官員升遷,其父母妻子往往也會一並加封。妻子得到的是誥命,父親則可以授予和兒子一樣的官銜。阮元升任內閣學士之時,阮承信尚健在,故而也一並加授了內閣學士。當然,這種對官員父親的加封隻有恩榮之用,並無實際意義,阮承信也不會在朝廷中使用半分權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