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官場往來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1-01-30 13:03      字數:6165
  <b></b>阮元漸漸低下了頭,默然不語。焦循怕楊吉發怒起來,傷了一家和氣,也站起身,把楊吉扶到自己椅子之前,道“楊兄,以前我們不懂官場之事,是以想得簡單了些。坐在這個位置上,想得自然又不一樣了。不如,你也來坐坐,或許你也能想通了呢。”

  “什麽叫‘想通了’?為了不挨罵,凡事因循守舊、碌碌無為,這就叫想通了?若是這樣,那我還是一輩子想不通的好!”

  焦循聽著,臉上也有些羞愧,又待再勸時,卻被阮元製止了。

  “裏堂,他說得對,是我想多了。”阮元也站起身來,道“楊吉,之前是我太謹慎了。而且你這般一說,我也想了起來,你說,我有你在身邊,這番道理還聽得進去。若是換個學政來此,他身邊沒有你,卻怎麽辦?這郎炳的方田水利之法,我和裏堂懂算學,所以看得明白,若換個不懂的學政,這人隻怕要被埋沒一輩子了。那陳官俊也是一樣的道理,我既然來了山東,想著在學政之任上做些什麽,就不能那麽在乎其他人的看法才對。”

  “所以,我也想好了,與其瞻前顧後,倒不如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先做了生員,日後無論做學問,還是考舉人,也都方便些。更何況眼下補錄名額尚有空餘,卻那般斤斤計較做什麽呢?楊吉,之前是我錯了,我自己的仕途,和這些有才學的學生相比,應是後者更重要才是。”

  眼看阮元主動向自己認錯,楊吉反倒有些不知所措。倒是焦循和阮元取錄學生日久,早已知道阮元對這二人有意,隻是這是他第一次嚐試破格取士,故而對因循沿襲的規矩,未免多在意了些。也笑道“楊兄,伯元這也是第一次試著破格取士,有些拘謹也是難免嘛。你看,你這樣一提點,伯元就想清楚了,所以說,你們還是心有靈犀的,是也不是?”

  正在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從外麵傳來“伯元、裏堂,說什麽呢?聽起來這般熱鬧?”原來竟是阮承信回來了。阮承信走進廳裏,看著阮焦楊三人,也不禁笑道“伯元,這取錄遺卷之事,進行的可還順利?”

  “爹爹放心吧。”阮元道“剛才是孩兒初涉補遺之事,未免謹慎了些,楊吉及時提點於我,現下已沒事了。”

  “那就好。”阮承信笑道“伯元,還有一事,我剛才從巡撫衙門那邊過來,忽然想著,你來這山東也快半年了,這山東巡撫是個什麽樣的人,爹爹還沒聽你說過呢。”

  “這可不是什麽好人。”焦循冷笑道“眼下這位山東巡撫啊,名叫福寧,先前是湖北巡撫。聽說還是布政使的時候,就巴結上了和珅,成日在和珅門前奔走,才有了湖北巡撫的任命。在湖北這幾年,年年上報殺賊捕盜有功,每年擒斬的盜賊,據說沒有一千也有八百。可湖北眼下尚屬太平,卻哪裏冒出來這許多盜賊?想來是誣良為寇,盡尋些走投無路的流民下手了。不想這般……哼,居然在朝廷連年記功,這一次赴任山東,聽說也隻為曆練,不出一年半載,就要升遷總督了。”

  不用說,這位福寧,便是花了一年養廉銀“孝敬”和珅,隻為謀求湖北巡撫的福寧了。楊吉聽罷,也怒道“讓這麽個狗官來做山東巡撫?焦相公,那糟老頭子眼睛是瞎了麽?還有小恩公,您剛才說這狗官,是什麽事?”

  “楊吉,我知道,這福寧不是什麽好東西。可你有所不知,他是山東巡撫,官品比伯元高出兩級。若是……若是他因伯元久不去拜訪之故,竟無端構陷於伯元,那……那卻教伯元日後如何?楊吉,我知道,請托收禮的事,咱阮家不做,伯元前日把那些送禮的學生都拒絕了,這我是讚同的。我是伯元的父親,自然也不會讓伯元去賄賂那福寧,隻是日常間的禮尚往來,卻也不能全然不顧不是?這尋常的禮尚往來,與請托行賄不一樣,你卻也不要想偏了才是。”阮承信所想卻比三人複雜得多。

  “更何況,和珅這些年勢力如何,咱們也是應該知道的。”焦循也不禁有些擔憂。

  “那……那你們什麽意思,說來說去,不還是要給那狗官送禮麽?”楊吉聽著,卻也不是滋味。

  “我隻是想著讓伯元去巡撫衙門拜訪一下,至於送禮,這……咱阮家也沒多少餘錢,想送也送不出啊?”阮承信邊想邊道,卻也沒有個穩妥的辦法。

  “爹爹,孩兒卻有個辦法,不敢說全然不出岔子,卻也可以一試,不如……孩兒就走這一遭如何?”阮元沉思半晌,忽然有此一句。

  楊吉聽著阮元的分析,這個辦法,倒是確實不用再行破費,隻是能不能成功,自己聽著,卻也有些不敢相信。

  山東巡撫衙門就在學政署對麵,但正門靠南,故而阮元和楊吉繞了個大圈子,才走到正門之前。通報了府中家人,阮元便入得撫院,前來拜會福寧。

  福寧聽聞阮元來訪,既是詫異,又有些惱怒,待得看到阮元時,見他身材雖顯瘦弱,卻也是一表人才。不禁問道“這位……這位便是阮學使嗎?今日卻是什麽風把你吹來了?話說回來,學使到山東赴任,也有個月了吧?今日卻是有了什麽興致,竟然願意到我這巡撫衙門一趟?”

  阮元看這山東巡撫,也殊無好感,隻當他不存在,尋常的作揖道“回福中丞,下官到任雖有八月,但督學之事繁忙,前後大半時間,都在魯東魯南督學,這一二日方才有了閑暇,便來了府上相拜,還請福中丞見諒才是。”清代巡撫例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即是前代禦史中丞,故而官員之間,往往以中丞稱呼巡撫。

  福寧似乎也不在意這些,道“阮學使,這山東卻有些定例,是你不得不知的。但凡元日前後,省內撫、藩、臬、學四道,皆需相互拜會。阮學使元日之時,卻是未至。本撫台也是想到這裏,才覺得有些遺憾的。”

  阮元也再次拜過,道“回福中丞,這事確是下官思慮不周。元日之時,正趕上魯南各府的試卷要做最後評定,下官一連忙了數日,今年這個年,下官家裏也沒什麽準備。卻不想誤了中丞拜會之事,實在過意不去。”

  福寧帶著阮元到了撫院後堂,尋了位置坐下,道“其實不瞞阮學使說,阮學使這學政是正三品吧?臬司卻也是正三品,今年元日之時,臬司羅大人來我府上拜會,特意送了我一對玉馬,來,看看這對玉馬。”說著到後廳一側,取了一對玉雕駿馬前來,放在阮元身前。

  阮元細看時,隻覺這對玉馬玉色瑩潤,雙駒雕刻,自也神駿異常,想來沒有幾十上百兩銀子,是做不出這般精品的。福寧也自說道“這羅大人啊,當時說著些許小禮,不成敬意。可我後來出去一打聽,這一對玉馬,沒有百兩銀子,可是做不出的啊?阮學使,你品級和羅大人,是一樣的吧?哈哈。”

  福寧的意思再清楚不過,若是阮元送不出價值百兩的禮物,那就是阮元瞧不起自己了。阮元想著,也有些不是滋味,隻好道“回福中丞,這臬司和學台卻是不同,學政一年雖也有些養廉銀,可巡行十府二州,銀錢開支卻也不少,一年留不下多少餘錢的。若是讓下官也去尋這樣一對玉馬,卻是大大不易。”

  福寧道“看阮學使年紀甚輕,學使做官,卻有多少年了?”

  阮元道“福中丞,到眼下這個月,下官仕官算是整整五年了。”

  福寧道“五年官至三品?阮學使,你這可是天縱奇才啊。不過話說回來,阮學使仕官不久,這官場上有些規矩,卻未必知曉。本撫台今日也是看你年輕,便提點你一番如何?其實這養廉銀,你別看發得不少,一年用度,往往要用去大半的。本官做巡撫也有好幾年了,下麵官員什麽沒見過?你學使有學使的難處,他臬司也有臬司的開銷,總之一年下來,督撫藩臬學道,誰都剩不下幾兩銀子的。羅大人我看家境也不甚富裕,想來送我這對玉馬,也不是因為養廉銀的緣故吧?”

  阮元清楚,這樣一來,無論福寧所言是真是假,自己再想用“貧寒”這個理由將他搪塞過去,卻是不能了。隻好道“其實福中丞,您學識資曆,均遠勝於下官,送一份見麵禮也是應該的,隻是下官這次是初來乍到,卻也沒有空閑去做這樣一對玉馬出來啊?”

  福寧笑道“阮學使還是年輕氣盛啊,想來我初做官的時候,阮學使隻怕還在令堂腹中呢。唉……我初仕外官,做的是甘肅平慶道。彼時第一次見總督大人,也是和你一般的想法,當時的陝甘總督明大人,還是我同宗呢。可是後來如何?總督府那邊當時不言,第二年平涼大旱,竟不由分說,參了我一個救災不力。這甘肅原本存糧就不多,便全力救災,又能得力到哪去?可惜我當時就被貶了知府,直過得五年方重新做到道員。阮學使,這大好的青春年華,做點有用的事不好嗎?”清代甘肅並無巡撫,最高長官乃是陝甘總督,故而福寧有此一說。

  阮元聽福寧這般言語,看來這日不拿出些禮物應承一番,福寧這一關是過不了了。也隻好陪笑道“福中丞,其實下官這次前來,原是有些薄禮的,隻是想著福中丞見多識廣,這份禮或許有些平庸了,既然福中丞如此抬愛下官,下官也隻好獻醜了。”說著告訴撫院門房,喚了楊吉進來,楊吉手中拿著一個盒子,到門前略微一躬身,將盒子交給阮元便走,不願再看福寧一眼。

  阮元打開盒子,道“福中丞請看此物,卻可還滿意?”

  福寧向盒中看時,隻見是數幅拓片紙,上麵彎彎曲曲,是些文字,自己取了幾篇看時,卻識不得幾個。問道“阮學使,這又是何物?”

  阮元笑道“不瞞中丞,此物乃是沂州琅琊山上,秦始皇之時的一幅石刻,當時秦始皇東巡琅琊,讓丞相李斯作此文章,二世皇帝之時,此文被刻於琅琊台上,距今也有兩千年了。此石刻自是上古之奇寶,下官想著,若論價錢,倒是也值不少銀子呢。”

  福寧看著,自然不信,道“阮學使,這東西你說得挺有意思,可我看來,不過是幾個古字,我還看不懂。想來既不能當做金銀珠寶,到集市上用了,也不能比得這玉馬,放在這裏有裝飾之用。卻怎得和這價值百兩的玉馬相提並論啊?”

  阮元道“福中丞,這秦篆漢隸二詞,福中丞可有耳聞?”福寧搖搖頭。

  阮元想著,福寧學問如何,自己已有底細,便道“福中丞,一幅上好的《蘭亭序》仿作,作價數十兩銀子,都不稀奇的,這個福中丞可知?”福寧道“蘭亭序我聽說過,這玩意能賣多少錢,我卻從來不知,想來幾個字又值多少銀子了?”

  阮元道“福大人精於政務,想來對眼下士人風尚,不免疏忽了些。眼下讀書人中,好古之風大盛。簡單點說,古物時間越是久遠,就越珍貴,那《蘭亭序》乃是行書,行書之上,還有漢隸,漢隸之上,才是這秦小篆。做《蘭亭序》的王羲之,官不過右軍將軍,可做這石刻的李斯,卻是當時丞相。更何況,《蘭亭序》真本已佚,所傳皆是仿本,而我這石刻拓本,卻是直接從琅琊台拓下而成,更是近乎古人風韻。一篇《蘭亭序》尚值得數十兩銀子,這琅琊台刻石便是作價百兩,又有何不可呢?福中丞若是自己覺得不需要,盡可以尋一個好古的讀書人,作價百兩,將它轉手便是。”

  福寧雖然貪財,卻對古物書畫之事一竅不通,聽了阮元這番話,不覺心動,竟也連連點頭,又道“阮學使這話,倒是那麽回事,可是阮學使啊,我若是將此物作價百兩轉手,也需要一個手中有百兩銀子的人啊?這讀書人一向隻知哭窮,卻到哪裏籌這百兩現銀去?”

  阮元道“這個不難,當下更有另一種人,雖然對這文物不算精通,可偏有一股附庸風雅的想法,平日也不是讀書助學,純粹就是想著買些古物,裝點一下門麵,以示高山流水之意罷了。尋常讀書人確實出不起這個價,可這些附庸風雅的文人,手裏卻不缺錢啊。福中丞盡可詳加打聽,若有這種人,便是百兩出手,想來也會有人要的。”

  眼看福寧尚在猶豫,阮元又補充道“福中丞,想來這想要買碑刻之人,也往往會說這拓片不值百兩之數,即便如此,卻也無妨,買東西嘛,誰不希望少花些銀子呢?你隻告訴他,這琅琊台石刻,眼下僅此一份全本拓片,除此之外,便自己去沂州看正本吧。想來大多附庸風雅之人,是不願走那般遠的,到得那時,也就隻得依你了。”

  福寧想著阮元之語,到確實關心自己,也漸漸放下心來,道“阮學使,即是這樣,這禮我就先收了。不過這彎彎曲曲的字啊,我是實在欣賞不來。我還是更喜歡這玉馬,料子白,線條好看,擺起來才漂亮。”

  阮元知道福寧意思,但那也都是以後的事了。這一次總是應付了過去,便即向福寧告辭,出了巡撫衙門。正好看到楊吉迎上,楊吉看了他麵色略有不快,也不禁問道“怎麽樣?沒被他氣著吧?你說說你,說這是禮尚往來,其實呢?我看他那張臉,我都覺得惡心。”

  “送這一次見麵禮,倒是無妨,也沒什麽不合規矩的。至於以後……算了,先準備泰安的事吧。”

  “我看這東西你弄到手也不容易,當日去沂州,還特意繞了個彎呢。你就這一份?要是那樣,也太是可惜。”

  “一份?那是我騙他的。我拓印了三份呢。原本想著翁學士、辛楣先生、淵如兄各送一份。唉,現在想著,也隻好對不起淵如兄了。”阮元想想,倒也是有些心痛。

  不過三個月後,福寧即調任湖廣總督,阮元倒是再也沒見過他。

  半月之後,福寧也將這件事告知了和珅,和珅看阮元態度,倒是和京城之時並無不同,也就暫且放寬了心。而且,這個時候擺在和珅眼前的,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那時數日之前的一次臨時會議,聽當值的呼什圖說,當日乾隆正在西洋樓的噴泉之下,安靜的欣賞著十犬環鹿的轟然聲響。可就在此時,一封文書送到乾隆麵前,乾隆看了,頓時勃然大怒,當即起駕回到圓明園,並迅速召阿桂、和珅、王傑和兵部尚書慶桂前往勤政殿。&nbp;此時嵇璜重病纏身,已無力上朝,兩個月後即便去世。而慶桂雖然回到京城,卻未能再入軍機處,隻專心負責兵部事務。

  乾隆剛一坐下,便即把那封文書擲到群臣眼前,怒道“慶桂,朕這次讓你回京專任兵部,正是因為連續兩年都有武舉,須得格外重視。你怎的如此疏忽,選了個什麽人去監臨武舉?竟然連朕派去主持武舉的皇子是誰,都分不清麽?朕派去的皇子明明是嘉親王永琰,這個瞎了眼的畜生,卻在奏疏上寫了什麽?你看清楚!”由於乾隆即將退位,文武科的鄉試都增加了一例恩科,故而這時連續兩年,都會有舉人鄉試,當然,乾隆六十年和新君即位元年也都有會試。

  和珅雖看得不仔細,卻依稀看到,奏疏上有個“成”字。

  果然,慶桂一看,也是冷汗漸生,當即叩頭道“回皇上,是臣糊塗,武舉之事用錯了人,竟把嘉親王當成了成親王。是臣用人不當,臣回兵部,立刻嚴加查辦,定要治他們疏忽大意之罪!”

  阿桂也補充道“回皇上,臣聽聞嘉親王主持武舉之時,正好趕上成親王前來探視,想來是下臣一時糊塗,竟誤以為成親王才是主試之人,竟出了這般錯誤,臣等實在慚愧。”

  乾隆怒道“一時糊塗?朝廷選官用人,這番根本大事,也是你等糊塗的時候嗎?!立刻傳旨,當日主持武舉的兵部官員,有頂子的,摘頂子!沒頂子的下吏,通通逐出兵部,再不敘用!你等可記住了?”

  慶桂連忙叩頭稱是,王傑卻自覺不妥,道“回皇上,臣以為此時自當重責與事之人,可一時筆誤,便要罷官奪職,卻是有些過重,臣以為,不如各罰他們半年俸祿,不再讓他們主持選事,也就夠了。”

  “也就夠了?”乾隆聽了,更是惱怒,道“王傑,你是眼睛瞎了,還是心也一並瞎了?嘉親王主持選事,朕也有聽聞,算是勤勤懇懇,本也是有功的,你們在做什麽?在把他的功勞,算到另一個毫不相幹的人身上!日後傳了出去,你們讓天下百姓怎麽想?想著嘉親王是個碌碌無為的庸人,功勞全是成親王的?到那個時候,朕卻怎麽對得住永琰?你等聽著,朕意已決,此事無需再議!”

  和珅當時聽著,卻隱隱感覺,乾隆所思所想,決不僅在眼下之事,或許,他已經對未來的太子之事,有了自己的決定……

  果然,乾隆話一出口,也自知有些不妥,不過片刻,便補充道“阿桂,武舉的事,後麵你和永琰一起去辦。”

  阿桂自也叩頭謝恩,但這一來一往間,和珅卻更加相信,乾隆心中那個太子人選,應該就是永琰。

  畢竟,皇上也八十四歲了,思慮不再周全,也是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