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天下如球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0-12-31 11:23      字數:6143
  阮元授了庶吉士之後,便繼續在翰林院中讀書學習。所謂庶吉士,是朝廷授予部分新科優秀進士的頭銜,但庶吉士既無官品,也無實職,隻能算預備官員。要等三年學習期滿,經過散館考試,朝廷認定庶吉士確有實才,才能授予實際職務。

  但阮元進得翰林院不久,朝廷便頒下詔令,因乾隆八旬盛典在即,阮元這一屆庶吉士隻需學習一年,到乾隆五十五年初,便要散館。故而庶吉士們也隻好繼續強打起精神,再埋頭苦讀一年,以備散館考試。翰林課業自也繁重,自經史至文賦,均要兼通,但阮元自幼喜愛散文史籍,這時有一年時間精研於此,而非強作八股,倒是比應舉那幾年自在許多。

  翰林平日有不少教習,大教習隻和珅和彭元瑞二人,平日公務繁忙,來翰林院教習的次數不多。除此之外,另有數名小教習,錢大昕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小教習中,學問最精,自二十四史,至天文曆算,無不精通,故而阮元也最喜錢大昕為之授課。

  這一日隻見錢大昕授課之事,帶了兩幅卷軸,不知是何物,起講之時,錢大昕將兩幅卷軸展開了,隻見其中是兩個大圓,大圓中經緯交錯,又有細線勾勒其間,似是地圖之屬。

  在右一圖,細線勾勒之處甚大,左側與右上一處,勾勒閉合之處占了全圖近一半,似乎是兩個巨型海島。右下之處線路亦自閉合,隻線路粗糙不少。在左一圖,似乎也是個大島,自左上至右下,上下麵積甚大,可中間一部分,卻異常狹小,不知是何島嶼。

  右麵圖中,又有幾處小字,分別是“朝鮮”、“日本”、“呂宋”,這些地名,就在清朝四鄰,故而阮元也都識得。可左麵圖中,卻標注著“伯西亞”、“伯露”、“巴納麻”、“默時科”等文字,一時實在難解其意。

  看到這裏,阮元不禁好奇,問道“學生不才,敢問老師,這圖中所繪,竟是何物?”

  錢大昕笑道“各位,我等平日所言,治國平天下,所謂天下,究竟是何物?哈哈,這圖中所畫,便是‘天下’了。”

  一時之間,庶吉士中議論紛紛,難道所謂“天下”,就隻是幾個巨大的島嶼?而且按眾人日常經驗,“天下”乃是一片平地,自有東西南北,既然如此,為何不用方形地圖,卻要用兩個圓來代指“天下”呢?

  錢大昕見諸生不解,知道這“天下”之事,乃是《四書五經》從未提及之物,自己隻有耐心講解,才能讓大家清楚。便緩緩講道“正如大家所見,這‘天下’,並非自有東西南北的一片平地,相反,‘天下’渾圓如球。故而西洋人來我大清繪製地圖之時,也另有一個新的名字,叫做‘地球’,隻是各位理解起來,或許有些難處,故而老夫之前,仍用了‘天下’這個詞。”

  庶吉士中,議論有增無減,為什麽自己站立了一輩子的天下,居然是一個球?自己站在“球”上,為什麽一直沒有掉下來呢?

  阮元也自有不解之處,便問道“老師,若說這天下不是一片平地,而是一個所謂‘地球’之物,學生看來,大家沒人信服啊?老師可否就其中內情,與學生們講解一二?”

  錢大昕道“乾隆二十年時,老夫在這翰林院,做的是編修之職,彼時朝廷中來了一位西洋傳教士,自稱來自西洋的法蘭西國。”說著,向右圖西北角一指,以示此處為“西洋”。又道“此人深慕我大清文治,亦喜愛我中國文化經典,故而起了中國姓名,叫做蔣友仁。當時西北平定,海內一統,故而聖祖朝南懷仁所繪《坤輿全圖》,已然不敷實用。皇上見他精於測繪之術,便派他重新繪製《坤輿全圖》。那時老夫在翰林中又精研西洋曆算,故而皇上派了老夫,陪同這蔣先生一同測繪。”

  “後來老夫方知,這位蔣先生不僅精於測繪,對於天文曆法,七曜星相之學,更是有獨到之處,故而老夫協助測繪之餘,也多向他討教。他說大抵在明朝時候,有西洋人認為,天下並非平地,乃是圓球,故而一路駕船向西行駛,最後,經過了數年,竟又回到了原地。各位說,若不是天下本是個圓球,這西洋人又要如何一路向西,而至原地呢?”

  說著,錢大昕又指著地圖上的“大島”一一講解道“而西洋人這一番航行,也讓他們知道,這天下之間,共有四塊大陸,俗稱四大洲。我大清所在之地,乃是亞細亞洲,最為龐大。西洋人生長之處,稱為歐羅巴洲,右邊這圖,大家也看到了,左下之處,仍有一地,稱為利末亞洲,西洋史籍也有記載的。”但右圖東南處那一塊奇形怪狀的大陸,錢大昕卻隱而不提,當地便是今日所言澳大利亞,但蔣友仁測繪世界地圖之時,澳大利亞的海岸線測量尚未完成,故而線路粗糙,本也與實情不符。

  “可西洋人卻沒想到,三大洲之外,竟另有天地。”錢大昕又說道“此左圖中大洲,我中華曆朝史籍,絕無記述,便西洋書籍,也從未提及此地。直待明朝弘治、正德年間,西洋人才見到此地,稱為亞墨利加洲。所謂天下四大洲,便是如此了。”

  各位庶吉士聽著這一番聞所未聞的言論,一時之間,相對無言,有的尚能理解一二,有的完全不知所雲。錢楷大著膽子,向錢大昕問道“老師,若說西洋人航海一周,得知天下乃是圓球,學生尚可理解。但學生不知,為何我等立於這圓球之上,卻從未墜落?更何況水流向來是自高至低,若天下是個圓球,水流應該一直向南流動才對啊?”

  錢大昕歎道“此間道理,老夫也曾問過蔣先生,可他語言含糊,說了一些重學之事,彼此也不連貫,老夫確是不得其解。”重學即今日所言力學。地球為球體而人不墜落,水不南流之理,是康熙年間,英國科學家牛頓所悟,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才解決這一問題。但牛頓理論在歐洲大陸流行之時,蔣友仁已經前往中國,故而牛頓的引力一說,蔣友仁隻知大概,說不清楚,錢大昕自然也無法理解。

  阮元也問道“老師,這西洋測算之術,學生平日讀算經諸書,也是有了解的。敢問老師,西洋人可已知曉,這天下究竟有多大呢?”

  錢大昕道“這地球中心,名為赤道。這赤道長度,西洋人是測算過的。赤道各度之間,相距一百九十五裏十七丈。整個赤道的長度嘛……應是六萬九千一百三十四裏有餘。至於地球大小,以此為據,當可推算清楚。西洋人對測算之術,一精至斯,老夫勤修曆算多年,學得越多,越是知其中不易啊。”其實赤道長度,今日測算乃是四萬公裏,彼時計量單位長度,與今迥異,故而錢大昕所言數字不同於今日。

  “正是如此,西洋器物,製作精巧,往往有我等慮之不及之處。”一個熟悉的聲音從門前緩緩響起,一個人影漸漸走來。阮元在翰林院已有數月,這聲音自然熟悉,知道是和珅來了。

  隻見和珅走向廳前,對庶吉士們道“這西洋之物,巧奪天工者,一為鍾表,二為水法,運行之精妙,中原罕有可及之物。本官也曾思索其中道理,可思來想去,終是不知道理何在。”所謂水法,即是今日所言噴泉。錢大昕見和珅來了,雖然不願與之共事,但礙於身份,也隻好站到一邊。

  “說起西洋器械,另有一物,各位也不可不知。”和珅一邊說著,一邊從懷裏摸出一副眼鏡來,道“這眼鏡流傳至我大清,也有百餘年了。這鏡片聚光之術,我看也是一絕。各位可不知,多少清貧一生的讀書人,到了垂暮之年,雙目早已昏花,眼看有了這眼鏡,便可延用雙目數年乃至十年之久,也隻好不惜財力,購上一副眼鏡了啊。哈哈,不過話說起來,皇上他老人家,才是天縱英才,皇上來年,便是八十大壽了,可直至今日,仍是目力強健,不需多用這一片鏡子呢。”

  錢大昕也冷笑道“和中堂,一副好鏡子,也不便宜吧?老夫在京城這些年,可聽說琉璃廠那邊,有個鋪子,嘿嘿,不賣別的,隻賣西洋的原產眼鏡。可是呢,京中不少王公大臣,也不是真的目力不夠,隻是看這鏡子精美,故而不惜加倍出價,也要購上一副。哈哈,這鋪子我看一年下來,也能賺不少銀子吧?”

  和珅聽了,也不禁赧顏,其實錢大昕意思再清楚不過,這家鋪子,本就是和珅出資給遠房親戚開的,所收入的銀子,自然大半也進了和珅的腰包。但麵對庶吉士,和珅也要維持師長顏麵,故而隻好顧左右而言他,道“錢宮詹所言,自是有理……嗯……本官今日前來,乃是要告知各位,來年庶吉士的散館考試,定在四月。今年十二月以後,庶常館開放,若是願意來翰林院裏讀書,便可在那裏住宿。薪炭糧米,自有朝廷支用。”又簡單說了些散館規矩,便離開了。

  而這一天,也是阮元真正何為“天下”的第一天。錢大昕的一番教導,讓他從此之後,心中有了四大洲,有了西洋器物。他的人生,也必將與曆朝曆代那些傳統儒生有所不同。

  在翰林院待了兩個月,阮元也漸漸習慣了翰林學習生活,這時也想著京城之中,尚有不少故人對自己有知遇之恩,應當前往答謝,這一日便約定了去劉墉府上。

  來到劉府,隻見門口早已站著一位青年,看阮元到了,連忙笑道“伯元,如今這個日子,還能來光臨我家,非仗義之人,實不能為此啊。”

  阮元知道,這青年乃是劉墉之侄劉鐶之,這一年會試,劉鐶之與阮元等人一同應試,授了三甲同進士出身,因朝考成績出眾,也被點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算是阮元同學。他父親早故,劉墉是他伯父,便將其養在身旁,教他讀書為官之事。

  可阮元聽劉鐶之這樣一說,也有些不解,一邊和劉鐶之一同走進劉府,一邊問道“佩循兄,劉大人為官數十年,又是之前劉中堂之後,按理說,前來拜訪劉大人,乃是京中官員常事,怎麽到了佩循兄這裏,竟似府上多日不曾有人來過似的?”

  劉鐶之問道“伯元,伯父他四月份的時候,就已經降到了二品侍郎,這事伯元應該知曉才對啊?”

  阮元道“劉大人降職之事,我也有所耳聞。隻是即便劉大人不再擔任中堂之職,這侍郎總也是二品,總不會真像佩循兄所言,已至門可羅雀之境吧?”

  劉鐶之尚未回答,隻見正廳之中,一位老人緩緩走出,見了阮元,笑逐顏開,道“這不是伯元嗎?你看看、你看看,這數年不見,伯元都做了庶吉士啦!真是有出息,伯元,你說你也是的,老夫聽說,你三年前便到了京城,怎的這許多年也不來見我一見?若你早一年見見老夫,老夫當時還是大學士,那還不在皇上麵前,保舉你一番?隻可惜呀,這一年老夫屢遭斥責,隻怕以後在朝廷上,也幫不了你嘍。”

  這人正是劉墉,阮元見了,連忙作揖見過。聽劉墉語氣如此客氣,也有些不好意思,道“劉大人,晚輩出來京城之時,家中即有變故,故而耽擱了些時日,也忘了來拜訪劉大人。今日翰林之中無事,才有了空閑,正是要謝過大人十年之前,儀征縣署中點撥之恩。”

  劉墉將劉鐶之和阮元引到廳中,看座上茶已定,聽了阮元這樣一說,也笑道“伯元,這般謙辭,可讓老夫承受不起嘍。其實老夫當日,也不過覺得你頗有才賦,隻是一味求新求變,若無良師在側,怕是日後輕躁冒進,反遭禍患。但那日康山草堂之上,老夫聽聞李晴山先生居然是你恩師,那自然也就放心了。至於你今日做這庶吉士,哈哈,天下間有才學的讀書人,那是成千上萬啊,能從這許多人裏脫穎而出,走到這個位置,便是老夫,也要自歎不如呢。當年之事,原是不需再相提及的。”

  想了一會兒,覺得劉統勳和阮玉堂的事,這時候也是時候告訴阮元了,便道“其實伯元啊,說起上一代的人,還是老夫對不起你們家呢。當日康山草堂之上,我記起了令祖名諱,實不相瞞,當年令祖在衛輝營參將的位置上,便是先父監察不慎,結果錯聽人言,罷免了令祖官職。老夫見過令祖履曆檔案,知道他是個有才幹的將軍,本來不致如此。你家之後的事,想來先父也有責任,今日老夫便替先父給你賠個不是,如何?”

  阮元連忙站起,還禮道“劉大人何需如此?學生見過先祖遺留文書,對文正公他老人家,絕無半點怨言。文正公為官清正,鋤奸懲惡,乃是我輩楷模,學生怎敢對文正公有所非議?”其實阮玉堂遺留文書中,並未特別提及劉統勳,但阮元也不願劉墉知道他暗自調查過此事,既然自己已經入了翰林,授官在即,過去的事,再提也沒有意義,便杜撰了個理由,以安劉墉之心。

  劉墉歎道“其實罷官免職之苦,我當年尚未知悉,可如今這一兩年,我辦事屢屢失誤,被皇上嚴加斥責,終是丟了大學士的官職,被降到侍郎。眼看著這幾日間,來往的賓客都見不到了,伯元,令祖當年,隻怕心中滋味,更加難受啊。”

  阮元對此也頗有疑問,道“劉大人,您一向勤勉謹慎,怎麽皇上竟然,要對大人如此斥責呢?”

  劉墉道“伯元,我年輕之時,在江寧府任知府,那時確是壯年氣盛,故而能有所作為,隻是眼下……唉,你也看得出,這些年身體是一日不如一日了。今年春天,皇上忽然問起上書房皇子教習之事,居然發現,上書房教習師傅,竟然一連七日,都未能前往授課。故而皇上大怒,內閣、翰林裏不少充教習的,都免了職,還有一些,皇上是想八旬萬壽過了,再讓他們致仕。我主管上書房之事,自然難辭其咎,故而也降了二品。想來近些年確是老了,祭禮、鄉試……辦錯了好多事。”

  想想又道“伯元,先父對不起令祖的,隻怕是還不上了。不如這樣,老夫今日,另有兩個字送於你,若你能牢記,也算老夫對當年的虧欠,有所補償吧。”

  阮元也知道再謙虛下去,劉墉必定不願,故而隻得站起,作揖而立,恭聽劉墉教誨。

  劉墉道“這兩個字,便是‘學壽’,伯元,我看你身體,原也瘦弱,若是讀書過度,傷了元氣,隻怕未來,難以得享天年。可你需要知道,若你以後調養得法,即便身子弱些,卻未必不能長壽。你愛讀書,經史、文賦、曆算無一不精,這老夫知道,可你想想,若是你壽命不長,你這一身的本領,要怎麽施用出來?你願意做官,願意造福百姓,可若是功業未成,人卻沒了,那可是得不償失啊。”阮元聽劉墉言辭真摯,心中不由得有些感動,便即應允了。

  劉墉一邊說著,一邊走向書桌,毫筆一揮,“學壽”二字,立刻現於紙上。劉墉看著兩個大字,也不禁笑道“哈哈,老夫雖然這些年,辦事不比從前了,但老夫的壽命,老夫心裏有數,至少還要二十年好活呢!嘿嘿,別看和珅這些年勢頭正盛,說不定啊,他得走在老夫前頭!”

  可想道這裏,劉墉忽道“伯元,和珅派人給你送過禮,是也不是?”

  阮元一聽,也有些不明就裏,道“劉大人,和珅執掌翰林院,時常教授學生,這個不假,可和珅與學生,並無私下來往。劉大人說和珅給在下送過禮,在下確實不知。”

  劉鐶之道“伯父、伯元,這事我也知道的。伯元,那是四月間一日,就是進士傳臚之前。我和伯父一同乘車,正好路過正陽門裏的兩淮總商行館,竟然見到了劉全,就是和珅府上那個管家,那日準備了些禮品,正往裏去呢。當日我和伯父都不清楚,和珅從來,都隻是收別人的禮,怎麽那一天轉了性了,竟然去給別人送東西了?後來才知道,伯元你住在那裏,伯父和我說了,我才知道你和揚州江家,還有那樣一般姻親之誼。想來和珅給你送禮,也是為了向江家示好,想著若有江家相助,他在朝廷之中,位置可就更加穩固了啊。”

  “倒也未必。”劉墉笑道“伯元、佩循,你們有所不知,前日和珅在皇上麵前,舉薦吏部部員湛露,說他才幹出眾,可以任廣信知府。誰知皇上親自見了那湛露,見他年歲尚輕,言語才行之間,也無甚過人之處。皇上大怒,當即免了那湛露官職,又狠狠斥責了和珅一頓。哈哈,老夫這些年來,還是第一次看和珅在皇上麵前那般不堪呢。”

  阮元也漸漸感覺到,隨著自己跟和珅越來越近,一些官場上的事,以後也隻能正麵麵對。但此時他還記著一人,於是問劉墉道“劉大人,朝廷之中,謝金圃大人是學生院試時的座師,學生這些日子有了空閑,也想去拜訪謝大人。劉大人可知,謝大人近況如何?”

  沒想到劉墉竟然沉默了一會兒,緩緩道“伯元,你恩師的情況……實在算不上好。前日上書房的事,被處罰的人裏麵,就有你恩師一個。隻怕再過得兩三日,朝廷裏便要正式奪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