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何為入仕
作者:米洛店長      更新:2020-12-31 11:23      字數:10329
  過了良久,阮元道“你可知那張廣泗日後如何?之後不過數年,第一次大金川之戰裏,張廣泗因為師出無功,被皇上斬了。他天性涼薄,終也沒有好下場。”

  楊吉道“他上菜市口,也就是一刀斃命,便宜他了!可伯元,你不能因為糟老頭子做了一件好事,就把別的忘了啊?恩公的事,柴將軍的事,他不一樣冤枉了好人?”其實張廣泗當年失機被斬,反是有些小題大做,楊吉隻想著自家恩怨,又不知當年詳情,故而不依不饒。

  阮元道“可祖父畢竟隻過了兩年,就重新授官了啊?”

  “伯元,憑恩公的武藝才幹,我看就該戴紅頂子。可最後呢,你說恩公過世的時候,是個遊擊,這還不如參將吧?恩公這一輩子,依我看,是被糟老頭子耽誤了才對。”

  想到這裏,楊吉更覺得阮玉堂遭遇不公,道“你平日讀書,外麵的事可能不太了解,我平日經常去城裏的酒樓,那裏有不少那種遛鳥的……叫旗人對吧?他們說和珅就是他們那種人,平日就想著貪錢,就想著排擠忠良,就這種人,糟老頭子居然用得那是一個不亦樂乎。那你說,這糟老頭子做的事,是對的多,還是錯的多?”

  其實楊吉並未弄清楚“旗人”和“遛鳥”究竟是什麽含義。阮元聽了,也沒太在意,道“那你可知道,楊叔當年有什麽故事嗎?楊叔家離你家不遠,叫橫坡寨,當年死傷,比你們大箐寨慘多了。他那寨子裏,凡成年的男子,幾乎是死絕了。楊叔當年還是個孩子,被祖父救了,這才留下一條命。後來他早早到揚州家裏做事,故而祖父罷了官,楊叔還留在我們家。”

  “後來,祖父告訴了他相關身世,楊叔也覺得,祖父有救命之恩,他無論如何,也想用一生來報答我們阮家。祖父過世之後,爹爹想讓他回家,他怎麽都不依,才留在家裏。隻是……隻是楊叔對朝廷,卻沒有半點好感。”

  “記得我五歲那年,有一次出去看廟會,回家的時候,正好路過州府衙門。眼看著隻要轉個彎,就能到家了,楊叔卻說什麽不願意從府門前麵走過去。我當時也問他,說馬上就回家了,為什麽要再繞一個彎子?可我問他好久,他都不答,隻是對那府衙,連看都不願意看一眼。後來多走了小半個時辰,才繞遠回了家。也是我無知,回家之後還哭了好久,說楊叔不喜歡我……可楊叔他,一直是把我當親生孩子看的啊……”

  “那你讀書做官的事,楊叔怎麽看?”楊吉想到若是阮元做了官,難免要和官府有來往,故而有此一問。

  “你或許不知,離開揚州之前,我特意和楊叔說起過這件事。因為我記得,每次我考試中了功名,楊叔絕無半點失望之情,相反,卻比我爹爹還要開心。可楊叔也應該知道,若我一直考下去,將來必然會做官的道理啊?”

  “當時,楊叔對我說‘伯元,叔知道,你這一去,考了進士,就要做官了。叔認識的人不多,可劉大人謝大人,叔也親眼見過。他們戴紅頂子的,想來見的人是比叔多。他們都說你以後必定成才,那叔就相信,你做了官,也一定是好官大官。’”

  “‘其實伯元,你這麽聰明,叔的事你也應該知道了吧?叔也知道,你爹爹不喜官府,但你爹爹和官府並無我這般深仇大恨。可你要做官,叔為什麽不攔著你?因為你啊,是叔看著長大的,你天性純良,人也聰明,是個重情重義的好孩子。你以後啊,肯定能把你這份聰明,用到該用的地方。’”

  “‘伯元,叔活這麽大年紀了,心裏這個坎,叔確實過不去了。但叔不傻,叔知道,這做官的,也分好官壞官。劉大人謝大人那般光明磊落,那就是好官。當年打咱們家那總督,那就是壞官。叔聽你們說話,也大概清楚,官就那麽多,這多一個好官,也就少一個壞官,你說是也不是?那你想,若是你做了大官,那這世上,不就有一個惡人不敢作惡了嗎?伯元,你去做官,是為民除害啊,你說,你去為民除害,叔為啥不支持你?’”

  楊吉忽然感覺,阮元的眼中,出現了幾絲異樣的光芒,此時已是一更時分,可阮元的眼睛,卻意外比白天更加有神。

  “為民除害……”阮元低聲吟道,忽然,他轉過身子,對著楊吉道“楊吉,這個進士,我想考下去。”

  楊吉隻覺得,阮元的眼神比之前堅定了許多。

  “楊吉,我想清楚了。祖父的事,朝廷冤枉了祖父,這自然不假。可若是當日朝廷裏麵,有一個熟悉祖父的人願意為他伸冤,或許祖父也就不會被罷官了。祖父的事,我們改變不了,可你我眼下也看著,這世上還有和祖父一樣,無故受過,甚至身首異處之人。若是我隻是個平民百姓,那朝廷行事,無論對錯,我隻能受著。可如果我做了官,或許……或許有朝一日,再遇到含冤受屈的人,我可以說上話呢?”

  “我知道,你不相信其他做官的人,可你應該相信我吧?楊吉,我們坐在這裏,什麽也改變不了。倒不如我放手一搏,去搏個進士的功名回來!到那時,或許這朝廷,這天下,就會因為有了我,多一個敢說話的人,少一個膽小怕事,甚至助紂為虐的人。如果真有那一天,可能也會有許多無辜之人,因為我的一句話,就改變了命運呢?所以楊吉,這個進士,我想考下去。”

  楊吉聽著阮元說話,語氣已經漸漸堅定起來,想來阮元對於未來的道路,已經有了自己的決心,而且,那是一種無比堅定的決心。

  但他仍有疑慮,道“伯元,你今日有這誌向,也沒什麽。我聽那旗人說,和珅開始做官那幾年,也是個勤勉能幹的好官。可他現在呢?墮落成這個樣子。伯元,即便你今日有了誌向,日後也還會變的啊?”

  “五十年前,祖父把他的性命,交給了你父親,是也不是?”楊吉也沒想到,阮元居然又重複了一遍這件事。但想來確是如此,也點了點頭。

  “那五十年後,阮家的孫子,也一樣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在楊家的兒子手裏。”阮元笑道,同時也握住了楊吉的手。

  “楊吉,我知道,你雖然讀書不多,但你有一顆赤子之心。你分得清是非,擔得起正義。所以我即便對我自己不放心,我也對你放心。若是有朝一日,我真的做了傷天害理之事,就請你替天行道,取了我性命,為天下除一大害。如何?”

  楊吉聽阮元這般誠心相待,自然心中也十分激動,同樣,他也握住了阮元的手。隻是言辭之上,仍要爭個高下,不願落後。

  “那你可記住了,有朝一日,我若真要取你性命,你不許反悔。”

  “這個自然。”阮元笑道。

  即便日後,阮元回憶起乾隆五十三年,他也從未因為第一次會試落榜而感到遺憾。因為這一年,他收獲的,比進士的功名,重要得多。

  那是一種,讓他永不墮落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不是每個人都有的。

  阮元不知道的是,就在這個時候,阮承信也正在江府,與江春商議阮元會試之事。阮元走後,阮承信在揚州並無要事,便一邊閑居,一邊有了精神,就到江府與江春暢談。這時他已是舉人之父,江府便再沒有人敢小瞧他。

  隻是這一日,江春卻患了病,無力起身,隻好臥在床上。阮承信和江昉坐在他身邊,也不敢多說話,怕讓江春累著。

  隻是江春對江家、對阮家,卻是各種放心不下。先是說起兩淮鹽務,接著又和江昉討論湖廣的人手,最後又說到江鎮鴻。阮承信覺得江春這樣,病情隻會越來越重,也安慰道“舅父,您身子都這樣了,外麵的事,我和橙裏舅父應對就好,不必如此操心的。”

  “湘圃啊,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清楚。我今年六十八了,若是還不知自己命數,那才是白活了一場啊。”江春笑道。可阮承信聽來,卻已經聽出了一絲哀傷,若不是江春自知大限將至,恐怕也不會這樣說話。

  “可是舅父,您這樣事事都要思慮一番,這不是、不是更容易……”

  “湘圃,這些事我需要想著,也怪我之前糊塗,有的事沒安排好,有的事,我也沒告訴你們真相。還有件事,湘圃,我一直沒問,需要你把前因後果告訴我才是。對當今天子,我知道你心中有不滿之情,我也理解。可我想知道,你究竟是什麽想法。盡管說出來就好,你怎麽說,舅父都不怪你。”江春知道,阮承信可能想到他和乾隆有交情,就不會說實話,故而多費了些口舌。

  “我還能有什麽想法,皇恩浩蕩,便是家中受些委屈,也隻能認下不是?舅父這樣問,又能改變什麽啊?爹爹當年的事,總是過去了,改變不了了。”

  “可眼下,是伯元要做官啊。湘圃,你有心結,我知道。可若是你的心結打不開,隻怕你和伯元,日後都會受到束縛。隻有你們的心結打開了,以後你們,才能走你們想走的那條路。”

  沒想阮承信卻說道“舅父放心,當年的事,我和伯元,已經說過了。”

  這樣一說,江春也有些疑惑,笑道“湘圃啊,當年你有什麽事,我卻是不知啊?我也不妨與你說了,乾隆十六年,皇上南巡的時候,我知道琢庵的事,我清楚他是被冤枉的,所以接見皇上之時,我把事情來龍去脈,說給皇上聽了。最後,皇上也召見了琢庵,給了他四品都司之職。”阮玉堂號琢庵,江春以號稱之。

  “其實當日,父親突然受召,我也一直不解,不知父親隻是三品參將,皇上卻如何識得父親?可當日康山酒會,我見著舅父與皇上乃是故交,也就明白了。但舅父或許不知,皇上複了父親官職,重任父親去做都司,又升到遊擊,我是一直感激皇上的。”

  “但我知道,你心中總有些不快。”江春雖然言語已漸無力,但想著上一輩的心結,總是要解開,故而依然想讓阮承信把其中內情說出來。

  “也不算什麽不快,隻是當日看著,有些不舒服罷了。說到底,還是父親為國為民之心,過於強烈了。”阮承信見江春神色憔悴,知道若不和江春說明這些,隻怕江春要抱憾終生,故而這時,也不願再隱瞞往事。

  “父親當日罷官歸家,我也瞧得清楚。父親平日,詩酒自娛,看著是若無其事,可一日深夜,我卻聽到父親哭泣之聲。那時我才知曉,父親一直認為,做官無論文武,總是上報皇恩,下安黎庶之事。自己是武官,也可以保境安民,是以雖然天下太平,他卻勤於軍務,雖然衛輝營幾十年沒有戰事,他卻不願任由綠營墮落。可結果呢?他想報效朝廷,朝廷卻辜負了他,他想守護百姓平安,百姓卻不領情,以為他是個虐待兵士的暴徒。”

  “所以……所以父親心中,總是有個解不開的結。他想告訴那些被蒙蔽了的百姓,自己是依法辦事,是為了朝廷、為了國家,不是什麽暴徒酷吏!可他這一罷官,就沒有機會證明自己了,若是……若是日後就這樣背著罵名撒手人寰,隻怕父親在天有靈,也不得安息啊。”

  “故而那日父親意外得到朝廷傳信,說聖駕在高旻寺,讓他入寺見駕,他當即便起身前往,想著稟明聖上實情,讓聖上還自己一個清白。當日我也年輕,不知皇帝是何許人也,於是隨著父親,到了高旻寺麵見聖上。不想皇上也不問父親當日為何罷了官,便說父親當日有功,可以重新啟用。父親補了都司,又是四品官了。原本……這確實是件好事。可父親當時,情緒激動,竟連連叩頭,泣涕不止。我知朝廷規矩,平日朝會,便三跪九叩,也就罷了。可當日父親叩頭,竟有三十餘次之多,後來回家一看,頭都破了一大塊。”

  “若說父親叩頭,便也罷了,可皇上呢,即沒說停,也沒說好,便在那裏一動不動的看著。那感覺就像……就像父親這三十多次叩頭,都是應盡之儀一般。最後還是皇上身邊張公公出言提醒,父親才停下。我當日也在場,隻好也跟著跪下磕頭。其實我跪得遠,連皇上相貌如何,都沒看清楚。”

  “也正是那時候,我對皇上,便也說不出好話了。其實我也知道,皇上視察河工、普免錢糧,對天下是有功的。可他當時的樣子,我看著隻覺他自比神佛出世,父親卻不過是螻蟻一隻,那般神情,我實在看著不是滋味。所以……我也支持伯元進京會試,隻是,還是有那麽三分不情願。”

  江春並未生氣,反而笑道“湘圃啊,你對皇上了解不多,故而會這般想。皇上平日從來如此,臣下說些什麽,他不會直接同意,也不會直接否決。隻是一動不動,聽你說話。事後決斷,也往往出人意料。便是舅父和他相識多年,有時說話,都未必猜到他心意。所謂天子之心,不可為旁人所知,或許便是如此罷?”

  阮承信也歎道“天子之心……其實我又何嚐沒想過這些?隻是……隻是最後付出代價的,是我們家啊。若是父親沒有當年那次罷官,即使提督做不上,總兵也夠了。他一身本領,卻隻落個遊擊,才真是可惜。”

  江春道“那伯元聽了你說的這些,也還是要進京?”

  阮承信道“伯元的事,當年橙裏舅父來找我的時候,我就想清楚了。他未來的道路,不應該由我做主。更何況,皇上畢竟比舅父還大著十歲。”

  江春知道,阮承信是想說等阮元在朝廷立住腳跟了,或許就已經是新皇帝了。乾隆時代的種種不盡如人意之處,或許也會得到改變,自己更不該幹預阮元的未來。想到這裏,也不禁笑道“伯元這孩子我從小便看著,無論文韜武略,我看都不輸給琢庵,故而我一直相信伯元。而且,和他一起出去那個仆人,我知道,是個忠直之人。有他守著伯元,我也放心。”

  “舅父,楊吉是湖南人,來我家也不過兩年,舅父卻如何識得他?”阮承信頗為不解。

  “我認識他父親。”沒想到江春居然說出這樣一句話。

  見阮承信不解,江春道“橙裏,這事我和你說過,當時我隻說是聽聞,是為了不多生事端,其實這件事,是我親眼所見。我和琢庵雖是連襟,我也知他忠義英勇,可單憑這些,我還不至於視琢庵為至交。那是乾隆六七年間,我當時剛繼任了兩淮總商,想著為朝廷捐輸效力,便備了些糧食,充作軍糧,送到琢庵的九溪營去。沒想到就是那日夜裏,竟有人要刺殺琢庵……”

  江昉看兄長說了這許多,已經有些氣力不支,便倒了水過來,幫江春喝下,江春才漸漸平複過來。

  而他後麵所講的故事,竟然和楊吉這天講給阮元的一模一樣。

  隻是揚州與京城相隔千裏,阮承信自然不知,阮元也聽到了這個故事。

  “……當時我可是緊張極了,兩隻手都緊緊的攥著,大氣都不敢出一口,生怕被帳子裏兩個人發現。直到最後,看著那刺客跪倒在地,哭泣不止,我這心啊,才算放鬆下來。後來我看自己手上,都抓破了一塊。也就是那一夜,我知道了,琢庵乃是大仁大勇之人。能舍得自己性命,去救那一寨毫不相幹之人,這不是大仁是什麽?他為了勸那人回心轉意,竟把自己性命交在那人手上,這不是大勇,又是什麽?”江春回想往事,依然對阮玉堂當日之事讚歎不已。

  “後來我便回揚州來了,可我還是對那人不放心,故而派了探子,一直跟著琢庵和那個人。後來發現,那人對琢庵忠心耿耿,琢庵對他,也傾心相待。我才真正安心。也知道了,琢庵不僅是個值得結交的人,而且,若他遭遇不測,我自然應該鼎力相助,方對得起他這個朋友。所以那一年,皇上南巡,我想到的第一件事,便是求皇上給琢庵官複原職。後來琢庵雖沒做到參將,總也去得體麵。”

  阮承信也感歎道“舅父這般仗義,便天下經商之人,我看也沒幾個及得上了。”

  江春笑道“其實我江家當日與你阮家結親,難道就沒想過借你阮家飛黃騰達之力,給自己顏麵上添些光彩?隻是世事無常,琢庵那般罷官之事,又怎能預料得到啊?不過說回來,湘圃,伯元的學術文才,可真是一絕啊。我看將來成就,說不好便要在琢庵之上。”

  阮承信也笑道“舅父也太高抬伯元了吧?伯元今年才二十五,有什麽文才學術,能讓舅父這般讚賞啊?”

  江春道“年初,京城那邊寄來了伯元寫的《考工記車製圖解》,說是我這個舅祖要是看得上,還要勞煩我加以刻板。我本想刻板對我江家而言,也非難事,刻一個就是了。可我看了伯元寫的內容,才發現他學術文才,比我想象的還要高明得多。他立論嚴謹,下筆必有依據,可即便如此,卻不因循守舊,凡爭議不決之處,必有己見。文章看來,便是我這個熟讀經史之人,也自覺別有一番天地。”

  阮承信道“伯元有此新作,我自也欣慰。隻是……隻是這會試畢竟是百中取五,伯元縱然學業有成,也……”

  江春道“湘圃啊,我也知道,若再過得幾年,你也就六十歲了。到那時候,我江家究竟如何,我也難說,你又不願寄人籬下。不如……不如這樣,你我就在此做個約定如何?伯元小的時候,我也沒幫過你們,今日,總是讓你心安才好。”

  阮承信點點頭,聽著江春後麵的話。江昉知道兄長疲累,又尋了些水給兄長飲下,江春才緩緩道

  “我知道,後年皇上萬壽,有一次恩科會試,加上這次,一共三次。乾隆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八三年,我江家必全力支持伯元,讓他再赴三次會試。我相信,三次之內,依伯元的學問,必能登科。但若說萬一……四次會試不第,那便是不善應舉了,再考也難有進益。若是那樣,乾隆五十八年之後,伯元之事,就由湘圃你自行決定,如何?”

  其實江春也清楚,憑自己和乾隆的交情,即便阮元隻是舉人,他修書一封,一樣能保阮元做官。隻是那樣,隻怕阮承信心中過意不去,故而沒和阮承信說起這些。

  阮承信尚未開口,江昉在一邊早已不解,道“兄長,乾隆五十八年,不過是五年之後,兄長又何必如此交待啊?”

  江春笑道“五年……哈哈,橙裏啊,五年對於你兄長而言,是什麽意思,兄長比你清楚,你或許還能看到乾隆五十八年,到那個時候,隻求你不要棄了伯元不顧,其他的,兄長也沒什麽遺憾了。”

  江昉點頭道“兄長,伯元七歲來我家上學,我便知道他日後必有出息。兄長放心,乾隆五十八年,隻要小弟尚在,一定幫伯元考下去!”

  阮承信也清楚,即使到了那一年,阮元依然無法通過會試,他也不會就那樣放棄阮元。但江春眼下需要的,是一個肯定的承諾。遂道“舅父放心,這五年,我一定讓伯元安心赴考,絕不幹涉於他。”

  江春笑道“其實啊,伯元那邊,我是一直有信心的。考進士對伯元來說,也不是最難的事。可若是他真的進了官場,後麵的事,才真的不好應對啊。”

  說了這些,江春也終於支持不住,便隻好臥在一側。阮承信知道江春身體欠佳,也不再打擾,拜別了江春。自此之後,江春身體每況愈下,隻是他自知生死有命,故而依然從容。

  幾年過去,和珅的宅第門前依然熱鬧。

  這一日和府卻來了不少熟人,福長安、吳省蘭都到了。幾個前來獻禮的知府眼看兩名軍機大臣在場,知道自己的禮準備得不夠,也便各自離去了。和珅知道這般場合,馮霽雯極易到場,也故作姿態,說和府今日不見不相識的外人,隻和福長安、吳省蘭商議要事。

  眼看獻禮的官員都已離去,福長安也不禁對和珅道“我說致齋啊,這平日來你府上的人是不少,可我看著,也沒幾個成氣候的啊?”

  和珅也頗為無奈,道“誠齋啊,這朝廷裏,有才幹的人,大多都自負才望,哪裏願意和我交往?來的這些,說白了,也不過是花錢買個財路,我這裏送了銀子,他們去了知府道台衙門,收錢的法子可一個比一個多呀。”福長安字誠齋,和珅也常以字稱。

  福長安道“這樣下去,我看不是個法子。這些來送禮的,不過是想著做生意,又怎麽能和你同心協力?隻怕有朝一日,朝廷裏放些對你不利的聲音出去,他們還要反咬你一口呢。”

  吳省蘭原本默不作聲,這時也說道“是啊,致齋,王傑董誥他們,我看得清楚,論才能,最多也就是和你不相上下。可他們有人望啊,六部裏麵,一半人和他們來往密切,而且他們和翰林禦史,關係也不錯。嘿嘿,這些人手裏,可都有筆杆子啊。若是你再這樣勢孤力單,隻有我們幾個幫手。老師也是真害怕,萬一皇上哪天覺得,有人能把你替下去,那隻怕……皇上送上菜市口的紅頂子,也不少了。”

  和珅道“老師,這些事學生自然也在想辦法。隻是這漢人六部,翰詹科道,大多是些自命清高之人。他們就算為了聲譽,也會投靠王傑董誥他們。更何況,王傑董誥他們背後,其實還有阿中堂啊。學生也想了許久,總是沒什麽好對策。”

  福長安道“致齋,我有一計,他王傑董誥,不是仗著都察院裏,有幾個什麽‘清流’嗎?咱也弄幾個上去,致齋,朝廷裏有什麽人,長年不得重用的,你最清楚,找那麽一些,讓他們去補禦史的缺,這些人長年升不了官,你一保舉,他們上去了,那還不對你感恩戴德?蘇淩阿不就是個例子,他平日在六部,沒少幫咱們啊?”

  蘇淩阿是乾隆初年就已仕官的筆貼式,但才幹平平,故而雖然是滿洲旗人,做了四十幾年官,才做到五品的員外郎。經和珅舉薦,他一年之內,便升了二品侍郎,故而對和珅無比感激,也時常為和珅提供六部情報。和珅聽福長安這樣說,心中也頗為許可,不覺點了點頭。可還是轉過頭來看著吳省蘭,問道“吳老師有何高見?”

  吳省蘭道“其實誠齋說的,確實是個辦法。我看致齋你可以想想。但我認為,誠齋這一招,隻能削弱王傑董誥他們。可我們的勢力,還是有限。這些人即是長年不得重用,想來大多才幹平平。壯大聲勢是夠了,若是決大事,隻怕都用不上。更何況都察院隻是‘清流’,他們手裏,還有翰林院的筆杆子呢?”

  和珅也暗自稱是,翰林院一向是新科優等進士方能進入之處,很多新科進士,在翰林做官久了,熟知朝廷事務,就可以被分到六部,進而掌握朝廷要職,甚至最終位列宰輔。董誥的升遷履曆,就是如此。但翰林之事,自己一向難以過問,便道“老師,學生也知道,這翰林院確實是塊寶地。可翰林之事,這些年一直是阿中堂和嵇中堂掌管,我插不上手啊?”

  吳省蘭道“眼下便有個機會,不知致齋你是否願意試試?”

  和珅笑道“老師,這翰林之事,曆來漢人中,主事的必是進士出身。滿人裏阿中堂雖未中進士,卻也是舉人。我隻有個生員功名,隻怕,還是不好服眾啊。”

  吳省蘭道“可以循序漸進嘛,眼下阿中堂眼看著七十歲了,翰林掌院還做得,可庶吉士教習,就不好兼顧了。聽翰林院那邊說,來年的新科庶吉士,皇上已不再令阿中堂教習了,這大好的機會,你不去試試?若隻是庶吉士教習,滿人這邊,倒也沒那麽多講究。”

  所謂“庶吉士”,指的是翰林院中一種無品職務,曆來進士授官,一甲三人第一名授六品修撰,第二三名授七品編修。二甲進士中品學兼優的,就會授予庶吉士之職,故而庶吉士自明至清,都是朝廷重點培養的預備官員。一般庶吉士學習上兩到三年,就會授予要職,或翰林掌文翰,或六部掌機要,未來仕官前途,也遠高於一般進士。

  眼見和珅尚在猶豫,吳省蘭繼續道“致齋,你也看到了,上一年王傑主持會試,眼下朝中多少年輕人,都要稱他一聲老師呢。尤其那個叫孫星衍的編修,對他畢恭畢敬,可對你呢?連看都不願看上一眼。若朝中最有才幹的一部分人,對你就是這個態度,咱們以後還怎麽壓得下他們?所以翰林院這塊肥肉,咱得去搶,若你做了庶吉士教習,按慣例,他們也要稱你一聲恩師。到時候他們就不得不在你和王傑之間取舍,自然也就會有些人,願意站在你這邊了。這些人不止是筆杆子,說不定以後還能出幾個幹實事的,到那時候,你還怕王傑董誥什麽?”

  說到這裏,和珅自然也沒有理由,再去拒絕這個庶吉士教習之位了。和珅從來尊重這個老師,也對吳省蘭作揖道“老師教誨,學生感激不盡。這個教習之位,學生定當在皇上麵前自告奮勇。隻是……”他又回頭向福長安道“誠齋,皇上那裏,也需你相助才是。”

  “這個自然。”,福長安笑道“新科後學,最對我福長安胃口,你們說是也不是?”

  聽福長安這般言語,和珅和吳省蘭也不禁笑了起來。之後不久,乾隆五十四年的會試、翰林院人選,也終於定了下來。

  王傑和上一年一樣,再次擔任會試主考。而翰林院的庶吉士教習一職,乾隆卻同時委任了和珅和工部尚書彭元瑞。

  這個結果,王傑與和珅都有滿意之處,卻也都無法完全心服。

  王傑清楚,這樣一來,新科進士中最出色的那部分,將會同時默認自己和和珅兩位座師,自己和朱珪商議的新科進士培養計劃,也將會大打折扣。

  而和珅也清楚,和他一同擔任教習的彭元瑞,素來與王傑交好。隻怕進了翰林院,在其中,自己的作為暫時也有限。

  總之,這一回合,王傑與和珅戰成平手。但眼看大局已定,他們也隻得開始新的計劃了。

  乾隆五十四年,在世界近代化的曆史上,是至關重要的一年。這一年,法國大革命爆發,歐洲維係千年的王權,開始受到衝擊。也正是這一年,華盛頓出任美國第一任總統。整個世界,都在向著一個新方向前進。

  而這一年,對於阮元來說,也是決定命運的一年。

  三月初八日,東單牌樓大街上,一輛馬車緩緩前行,過了牌樓,便右轉入羊肉胡同。車中坐著一人,正是阮元,而趕車之人,便是楊吉了。

  眼看羊肉胡同走到一半,楊吉忽道“伯元,再過一個彎,進了石槽胡同,也就是貢院了吧?”

  “你倒是比我記得清楚。”阮元笑道。

  “那是自然,你也不想想,前年你來這裏考試,是誰送你來的?嗯,我想起來了,往南走有個火神廟,平時人不少。”楊吉最好走動,故而對京城哪裏有寺廟,哪裏有市集,最為清楚。

  “我說,你在這京城,還有多少個寺院沒去過?”阮元想著楊吉平日動靜,不由得笑了出來。

  “也就去了一半吧,我說伯元,這次考完試,你可得出來看看。這京城這麽多好地方,你平日就知道在家裏讀書,都浪費了不是?我看西頭那法源寺就不錯,天天有人去。你說人家老和尚廟都修好了,你不給人家個麵子?”

  “那若是……今年和前年一樣,你卻又當如何?”阮元不禁問道。

  “我無所謂。”楊吉道“京城好地方多了去了,再住一年,也沒什麽大不了。既然你想好了,走恩公的路,那我就走我爹的路,恩公沒做到的,我爹沒做到的,咱倆給補上!”

  可說著說著,楊吉覺得還是不能在口舌上落後,又補了一句“不過伯元啊,若是到明年,我估計這京城我也就走遍了。你要是到時候還拖拖拉拉,沒準我可就改主意嘍。”

  “那你可得再去火神爺爺那一趟,或許你去拜拜火神爺爺,他老人家大發慈悲,就讓我考中了呢?”阮元也不禁打趣道。

  “你少來,我知道火神爺爺不管這個。”可想了想,楊吉又道“不過我看,你和前年確實不一樣了,當時你來的路上,緊張得一句話都不敢說。我看你放鬆下來,反倒能成大事。”

  “按你這意思,我應該拜拜你才對。”

  “那是自然,你說你認識我這麽多年了,我說的話,哪一次錯了?”

  “第一次就錯了!你說我沒出息。”

  “你這叫胡攪蠻纏,當日若不是我給你當頭一棒,你能來這京城?”

  阮元這一次會試之路,就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下開始了。

  會試流程,與鄉試類似,初八日進場,初九日下發考卷。對於已經進過一次貢院的阮元而言,一切都是那樣熟悉、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