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6章 傳聞
作者:甲青      更新:2022-02-19 02:31      字數:4251
  樸實的想法,往往意味著最低的要求。

  之所以提出最低的要求,又常常是因為無奈。

  家裏想要點地,不過就是為圖個溫飽。

  但麵對貪得無厭,連國家屯田都想要侵吞的世家大族,百姓的這點最低要求,想要達成又何其困難?

  馮君侯蹲在老農的地頭,心裏有些悶悶的,過了一會,才繼續開口道:

  “我聽說,魏人從幾十年前就開始屯田,不但招募屯田客耕種田地,而且還出租種子耕牛犁具等物。”

  “難道這不算是好事嗎?怎麽老丈反而說是求吃飽都不可得呢?”

  老農嘿然一笑,也不知是冷笑還是譏笑。

  “郎君啊,當初那個曹阿瞞實施屯田的時候,你可知他最開始是如何做的?”

  “不知。”

  老農又是嘿然一笑:

  “你道他一開始是想花費心思去墾荒地麽?他最早的時候,看上的是那些家裏有田有地的小戶人家。”

  “想要把所有人的田地都歸公,讓我們給他種地。”

  老農歎了一口氣:

  “那個時候,但凡家裏有點地的,哪個不是惶惶不安。”

  “幸好後來那曹賊看到人心不穩,這才下令停止征收田地,繼而招募流民屯墾。”

  老農說著,原本還有些亮光的眼睛黯淡了下來:

  “隻是苦了那些一開始就被征收了田地的人家,田地卻是再也回不來了。”

  這是個有故事的老人。

  馮君侯伸手往懷裏摸了摸,摸出一個油紙包,打開後,裏頭是醃漬好的杏幹。

  “老人家,給,潤潤喉,你繼續說。”

  “郎君還喜歡聽這個?”

  老農有些奇怪馮永的反應,手掌卻是伸過來接過杏幹,也不顧手上沾了泥,直接就是放到嘴裏。

  “真甜!”

  “蜀地的紅糖醃的呢,肯定甜。”

  老農嘴裏含著杏幹,砸了幾下嘴,眼睛都眯了起來,一臉的幸福之色。

  “老人家,就算是地被征收了,但也可以繼續種啊,一般小戶人家,家裏哪來的耕牛。”

  馮君侯挪了挪腳,防止蹲麻了:

  “聽說那魏人的屯田客府,還給屯田客出租耕牛種子呢,這不好麽?”

  老農嗦了幾下嘴裏杏幹,又咽了幾口口水,這才繼續說道:

  “正經人家,誰願意去當屯田客?那屯田一開始說得好聽,隻管種地,與客府四六分成,其他的什麽也不用管。”

  “可實際上,真要成了屯田客,人都不是自己的了,哪還由你說了算?”

  “地方上的官府確實管不著屯田客,但不是還有一個屯田客府麽?”

  “那些客府的官吏,讓你去幹嘛,你還能不去?”

  大概是杏幹刺激得老農分泌出不少口水,他這一說就不可收拾:

  “那個武,嗯,曹操在時還好,大夥大多時候,確實隻要種地就成。雖說客府拿走得多了些,但也不至於餓死人。”

  “但到了曹丕的時候,就開始不行了。朝廷隻說屯田客任何事,皆由屯田客府自行作主。”

  “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屯田就真正敗壞了。”

  老農說到這裏,不由地歎了一口氣:

  “沒了朝廷的看管,客府要麽把私自把屯田賣給當地的大戶,要麽就是從屯田客手裏多拿收成。”

  “這活是幹的一年比一年多,說是不用服官府的徭役,但你也能抽得空去服才行啊!”

  老農說著說著,神情就是有些激動起來:

  “這麽些年來,誰有機會,不想著逃出去?這要不是沒了活路,誰願意出逃?”

  馮君侯看到他這副模樣,不由也跟著歎了一口氣。

  史書隻知道魏國的屯田規模最大,為魏國積蓄了大量的糧食。

  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曹魏的屯田,從鼎盛到開始敗壞,也不過是短短二十來年時間。

  而這種敗壞,又是建立在多少屯田客的血淚上?

  河東屯田客的瘋狂,就是這種極限壓迫的反彈。

  也怪不得,老農說隻敢求吃個大半飽,能吃飽飯就是人間盛世。

  馮君侯站了起來,指了指田間的另一頭:

  “老人家家裏現在有幾口人?那邊可是你的孫子?”

  另一邊地頭,有一老婦與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一開始不敢靠近過來。

  但又不住地往這邊看,似乎是在擔心老農。

  待看到馮君侯一行人並無惡意之後,又變成了好奇。

  “不是,是我的兒子,應當有十五了吧。”

  噫!

  這個話……是人話嗎?

  哪有父母不知道自家孩子的歲數的?

  看到馮君侯不明所以的目光,老農笑了笑,藏著無盡的悲傷:

  “這是路邊撿來的孩子,老身的親生孩子,兩個餓死了,兩個病死了,最後一個被屯田客府抽去修河水,一直沒有音訊。”

  “後來老夫被朝廷從汝南調到關中,路邊正好看到這個孩子,那個時候他已經快餓死了。”

  “老夫一時心軟,就把省下來的東西喂了他一點,沒想到他竟活下來了,於是就把他當成自己的孩子。”

  這個操蛋的世道!

  馮君侯站起來,長吐了一口氣:

  “老人家,以後的日子會好起來的。”

  老農自己親身經曆的事情,似乎卻是比馮君侯看得更開:

  “希望吧。”

  當然,也有可能是已經麻木了。

  “一定會的。”

  馮君侯語氣堅定地說道。

  老農滿臉的惋惜之色:

  “聽說蜀中的百姓能吃飽穿暖,皆是大漢丞相之功,若是大漢丞相沒死,說不得當真能有好日子呢!”

  “可惜啊,大漢的大軍才來關中,大漢丞相就死了。現在關中是那個什麽馮君侯主事,有人說他心狠手辣,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馮君侯:……

  “老人家,蜀中百姓能吃飽飯,也有馮君侯的一半功勞的。”

  馮某人認真地向老農解釋:

  “馮君侯可是給蜀地的百姓教了不少耕種之術呢!”

  聽到這個話,老農臉上略有猶豫之色,最終還是點頭道:

  “希望真如郎君所言就好了。”

  “啊?”

  馮君侯微微吃驚,不應該啊,自己在關中的名聲,沒理由敗壞得這麽快吧?

  想了想,似乎我在關中真沒幹過什麽壞事啊!

  河東那事……特麽的我也沒出麵啊,那不是屯田客幹的嗎?

  “我看老人家似乎對馮君侯也有所耳聞?”

  “關中誰沒有聽說過馮君侯呢?聽那些關中的老人說,他可是鬼王轉世,能召喚陰間鬼騎呢!”

  “當年十萬魏軍截斷了他的後路,反是被他所領的兩萬人馬所破。”

  “聽說那一仗,就是他在最後關頭,召來了三千鬼騎,十萬大軍都擋不住……”

  老農說著,還左右看看,似乎大白天裏說鬼,仍是讓他有些擔心。

  我擦!

  馮君侯臉色一青。

  老農說起馮鬼王,臉上泛起些許憂慮之色:

  “關中這些年來,常有傳聞說此人最是心狠手辣,這等心狠之人主事關中,也不知是福是禍……”

  馮君侯的臉色開始由青轉黑:

  “老人家,戰陣上本就是你死我活,心狠手辣那也很正常吧?”

  想了想,他又遞過去一枚杏幹,希望對方能嘴下留情。

  老農把嘴裏的杏幹核嚼碎了,這才吐出來。

  他重新把馮君侯遞過來的杏幹放進嘴裏,又咂了咂嘴。

  他的話閘子再一次被杏幹打開了:

  “郎君說的也有道理,隻是我還從那些量地的小郎君嘴裏聽到了不少關於馮君侯的事情呢。”

  “哦,那些小郎君又說了什麽?”

  “那些小郎君個個都說馮君侯是他們的師長。不但辦了學堂教他們識字讀書,而且還送他們去考茂才。”

  “聽他們說,他們家裏原本也是種地的,現在一下子就成了官府中人。”

  “你說,這等事情,需要多大的能耐?那個馮君侯若是能幫一個兩個倒還罷了,居然是年年都能收數百個學生。”

  “這得多大的花銷?他就是鑄錢都鑄不了這麽快吧?”

  馮君侯嘴角抽了抽。

  鑄錢算個屁!

  萬一人家是印錢的呢?

  能從戰亂裏活下來,又從關東遷到關西,仍能活蹦亂跳的老農,肯定是見識多廣的,自有一套自己的理解。

  此時的他,根本沒有注意到馮某人的臉色已經變黑了,一副見過世麵的模樣,語重心長地說道:

  “郎君啊,不瞞你說,早些年關東曾發生過一件大事,你定是沒聽說過。”

  “什麽大事?”

  “早年那個魏國的皇帝,曾罷了不少人的官,還抓過不少人。你可知為何?”

  “為何?”

  “因為那些人都是隻會吹噓,不能幹實事,說是要是讓他們入了官府,隻會空談誤事。”

  老農說著,搖了搖頭:

  “所以聽到那些小郎君把那位馮君侯說成是天下地上少見的英雄人物,我才擔心啊!”

  “若是大漢丞相還在的話,那麽說不定關中的百姓就能吃飽飯。”

  “現在換了一個馮君侯,還能分田地給大夥,當然也算是不錯了。”

  “不過可惜是個愛吹噓的,也不知道後頭能不能辦實事。”

  這老頭,才吃了兩顆杏幹,就啥話都說出來了。

  本來想把手裏的杏幹全部送給他。

  沒想到說著說著,居然把馮君侯說得鬱悶起來。

  一氣之下,他幹脆把杏幹包好,重新揣入懷裏。

  然後站起身來:

  “老人家,聽說大漢丞相就是葬在藍田呢,你若是有心,有機會還不如前去祭拜一番,說不得就能遂了心願呢?”

  他本是說得賭氣話,哪知老農跟著站起來,臉上竟有些許心動之色:

  “咦,郎君這麽一說,我倒是想起來了,確實是有這麽一回事。”

  想了想,他仿佛下定了決心:

  “若是以後關中當真能像蜀中一樣不知饑荒,我肯定是要去祭拜的。”

  淦!

  馮君侯不想再跟這個沒見識的老頭說話,轉身離開。

  “阿郎,我們現在要去哪?回府嗎?”

  回到官道上,張小四對著馮君侯張嘴就是喊阿郎,簡直就是紅果果的挑釁。

  馮君侯確實是想回府,可是一看到麵無表情的關將軍,腿肚子就是一哆嗦:

  “巡視耕種,豈能兒戲?派人回府上說一聲,就說這兩日我們不回去了。”

  “那我們去哪?”

  “藍田!”

  順著灞水一直走,就能到達藍田。

  從前秦到前漢,藍田從來都是關中駐軍的地方。

  因為這裏是前往武關的必經之路。

  過了藍田,連綿的山脈讓道路開始變得崎嶇。

  而且武關也不能常年駐紮大軍。

  畢竟那裏並不是開闊之地,隻有當武關有警的時候,駐紮在藍田的大軍才會前去支援。

  就算是武關有失,藍田的大軍也同樣可以在這裏阻擋進犯關中的敵人。

  相比於關中,從武關到南陽不但要遠得多,而且路途難行。

  所以長安的魏軍退出關中時,做了和司馬懿同樣的事情,把武關全部摧毀,然後這才撤軍離開。

  與潼關以整個高塬為阻不同,武關是處於兩山之間,以河為阻。

  此時的馮君侯,根本沒有足夠的人手,在修複潼關的同時,修複武關。

  所以此時的武關,根本就無人防守。

  領軍駐守在藍田防備荊州方向的,是馮君侯特意從隴右調過來的句扶,同時又派了孟琰當他的副手。

  得知馮君侯到來,兩人連忙前來迎接:

  “拜見君侯。”

  “不須多禮。”

  馮君侯翻身下馬,沒有進營寨,而是走到一處高地上,看向武關方向:

  “荊州那邊,有什麽異常麽?”

  “回君侯,一切如舊。”

  算了算時間,如果楊儀那狗東西當真是投敵,那他現在應該已經到荊州了。

  “有什麽消息,一定要及時回報。”

  “諾。”

  “算了,你們不用跟著了,我去看一下丞相。”

  丞相的墳墓是在一個半山腰上,有一條山路直通那裏。

  山上有士卒守護,馮君侯在山腳下的道路旁,還看到了一些殘留的祭品。

  他不禁有些疑惑,召來守護的士卒,指了指地上的祭品問道:

  “怎麽回事?”

  “稟君侯,這是有百姓私自前來祭祀,他們沒有上山,隻在山下祭拜了一番,我們也不好趕人。”

  “都是些什麽人?”

  “大多是從漢中過來的商旅,說是在漢中在忠義祠祭拜三結義,現在到了關中拜丞相,求個平安。”

  ……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祭拜信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