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7章 孩子引發的問題
作者:甲青      更新:2021-01-24 04:41      字數:4747
  就在石苞從蕭關出塞,與大河邊上的草原部族聯絡感情時。

  馮刺史也帶著人,從武威出發,向西而行,到達張掖的弱水。

  然後乘船順水而行,進入酒泉郡,折而向北,向居處澤前進。

  同行的有關大將軍,有李總裁,還有梅教授。

  關大將軍前去,是要去巡視邊疆,重設關塞。

  而李總裁前去,自然是與居處澤的草場有關。

  兩漢時期,在居延澤一帶,朝廷先是置居延都尉府,後又置“張掖居延屬國”。

  直至建安末年,才改成了西海郡。

  這也是為什麽馮刺史建議改西海郡為居延郡的原因之一。

  明明西海不在這裏就算了,西海郡一名實際上還是魏賊改的,一聽就覺得名不正言不順。

  所以漢中那邊很快回複了馮刺史的上書,同意新設居延郡。

  古人不但把海洋稱海,把大漠也稱海。

  這個時候的居處郡,已經開始出現了荒漠化的現象。

  特別是從酒泉郡進入居延郡至居延澤這一片。

  因為居延澤乃是兩漢最重要的邊境之一。

  張騫鑿通西域,也曾數次出入居延澤,在絲綢之路上建立起一條支線,這就是草原絲綢之路。

  草原絲綢之路不像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它的中心路線在曆史上不是很固定。

  這個與草原上遊牧民族的興衰、遷徙有比較大的關係。

  但通過居延澤進入草原,無疑是兩漢時代最為重要的草原絲綢之路之一。

  也正是因為這條路太過重要,這兩百餘年來,草原的胡人經常從這裏進入涼州。

  所以導致了這條路沿途因為放牧太過,出現了荒漠化的現象。

  直至今天,涼州來了一位馮刺史,這條路開始出現了逆行。

  以前都是胡人自北南下,現在則是涼州世族、士吏、百姓自南北上,中間甚至還夾雜著不少胡人。

  漢音、胡聲、狗吠、羊叫等等,不一而足,充塞於道。

  馮刺史站在船頭,看著周圍的一切,臉上竟是露出些許的欣慰笑容。

  站在他身邊的關姬,作為枕邊人,很是敏感地感受到了阿郎這個少見的情緒。

  “阿郎似乎很高興?”

  “是啊,”馮刺史指著麵前的一切,“細君不覺得,眼前這些景象,很讓人開懷嗎?”

  關姬聞言,微微一笑,讚歎道:

  “君侯治下,百姓安居樂業,不拘漢胡,競相教化,可算是世間少有的樂土,自然讓人開懷的。”

  馮刺史聽了,轉頭看去。

  但見關大將軍雖是身著男裝,但深知底細的他,仍是覺得關將軍身上那份少婦獨有的美豔風情,怎麽也遮掩不住。

  他吞了一口口水,笑得更開心了。

  關大將軍似乎是看懂了馮刺史的心思,白了他一眼。

  於是馮君侯竟是哈哈大笑起來。

  關將軍隻是說對了一部分原因。

  治下百姓安居樂業,這當然讓人開心。

  但更開心的是,有關將軍這等絕世佳人陪伴在身邊,甚至還給自己生了子女。

  最最重要的,是馮刺史終於看到了希望,解決胡人南下的希望。

  或許未來不再有中原陸沉,所以後世的子孫,也不會明白自己究竟阻止了什麽曆史事件的發生。

  但隻要將來大漠到處有感恩馮郎君的傳說,那也足夠了。

  若是能設立一個感恩節啥的,那就更好了。

  反正他絕對不允許自己的兒女淪落到什麽稱賊為君,乃至呼胡人為主的境地。

  想想自己以前,還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思想實是太過狹隘了。

  馮刺史決定,多生幾個兒女,以便更好地反思自己這種狹隘思想。

  但見他伸手握住關將軍的手,柔聲說道:

  “細君,你我好不容易才有機會一起出來,今晚何不胝足共眠?”

  關將軍白瑩如玉的臉,瞬間染上了一層淡淡的胭脂。

  隻見她羞惱道:

  “沒空!你自去找慕娘!”

  自己都生了三個了,還來?

  總得要緩上兩三年再考慮一下。

  別以為她不知道,就如同在十二三歲生孩子一樣,婦人連續生孩子對身體也是有傷害的。

  這些事情,還是醫學院的女醫工告訴她的。

  再說了,府上還有妾室呢。

  老是讓自己生,妾室無出,別人還道自己是妒婦。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站在君侯夫婦身後的李總裁,禁不住地“呀”了一聲,臉上頓時有如火燒。

  她又是意外又是羞澀地看了一眼君侯夫人,又看了一眼馮刺史。

  眼中居然還帶有驚喜。

  馮府有家訓,乃是馮刺史親口所言:家中不論兒女,不論嫡庶,皆可分到財產。

  所以雖然馮刺史也曾跟李慕開玩笑似地提起,讓她生孩子。

  但兩位妾室,對這個事情,皆是慎之又慎的態度。

  畢竟……夫人還沒開口呢。

  現在猛一聽到夫人提了這個話,李慕怎麽能不又驚又喜?

  “謝過夫人!”

  “謝我做什麽?要謝,也是謝君侯。”

  關將軍擺了擺手,大氣地說道。

  馮刺史一聽,連忙昂首挺胸。

  沒錯,這個事情,不謝我你去謝夫人是幾個意思?

  夫人又不能讓你懷孕……

  李慕聽了夫人的話,連忙又轉身向君侯看去,張了張嘴,卻是怎麽也說不口。

  臉上已經紅得快要滴出血來。

  最後還是關大將軍心軟,見不得她這個模樣,示意讓她回到船艙裏。

  然後這才似笑非笑地看向馮君侯:

  “如何?”

  馮刺史一臉地茫然:“什麽?”

  “你就給我裝!”關將軍抬腳,輕踢了一下馮刺史,“可算是遂了你的意吧?庶出的子女也能分到家財呢,多好的事!”

  “說得好像女兒出嫁不用奩妝一樣!”

  馮刺史撇撇嘴,故作不屑。

  漢朝的女子,理論上連爵位都有,自然也有財產繼承權。

  死者生前可以立下遺囑,把財產留給女兒。

  但理論是理論,現實中自然還是兒子擁有最優先繼承權。

  而在兒子繼承權這方麵,孝武皇帝的推恩令,對兩漢的影響是極大的。

  造成了嫡長子可以繼承爵位,諸子平分家財的現象。

  而在民間,甚至盛行“生分”的現象。

  所謂“生分”,也就是父母健在的時候,分出一部分財產,讓兒子獨立門戶。

  這種現象,導致朝廷有意識地鼓勵與父母“同居”,以便解決管理百姓和老人養老的問題。

  甚至規定了官吏必須與父母居住,不然你讓朝廷怎麽解釋自己是以孝治天下?

  而在父母去世後,家中諸子均分家產,則是最主流繼承家產的方式。

  至於女子繼承父母的財產,則主要是以嫁妝的方式。

  女子的嫁妝,雖是帶入夫家,但仍歸女子所有,夫家無權占有。

  如果和離,或者是女子改嫁,她把自己的嫁妝帶走,原夫家不得阻攔。

  所以馮君侯明言無論嫡庶,皆可分到家產的話,倒也沒有違背習俗。

  “妾說的是這個事嗎?”

  關大將軍又踢了一腳馮刺史,甚至還加大了力度。

  沒有違背習俗是一回事,但馮府與普通百姓家裏,能一樣嗎?

  普通百姓家裏,誰有能力娶妾?

  家裏又有幾個錢幾畝地?

  更別說還有爵位等著繼承。

  馮刺史在權貴圈裏,已經算是絕世好男人了。

  別的富貴人家,哪個不是妻妾成群的同時,還蓄養一堆歌伎舞伎。

  真要按馮刺史所說的,無論嫡庶,皆可分到財產。

  那估計天下的正室,十個就有九成九個,想要掐死自家男人後院裏的那些女人,還有她們所生的兒女。

  唯一的例外,可能也就是自己了。

  畢竟底子再厚的家府,也禁不起這麽敗啊!

  但還是那句話,馮府和別人家是不一樣的。

  關大將軍明白一件事情,自家男人白手起家,能有現在的家底,自己雖是有功勞,但李總裁和梅教授,同樣是功不可沒。

  甚至那位沒名分的……

  咳,算了,不提了,提了就來氣。

  別的府上,女人隻要取悅好男人就行了,多一個少一個無所謂。

  特別是在這種亂世,女人能活著就不錯了,還想什麽?

  今天塞一個到井裏,明兒埋一個到院子,隻要女人足夠多,你以為男人會說什麽?

  大不了給他找一個更聽話,更漂亮,更討人喜歡的。

  可是自家府不一樣,能和自家男人睡的,就沒一個是能少的。

  正是因為有了兒女,關大將軍才更加了解,孩子對一個母親來說,意味著什麽。

  所以就算關大將軍再怎麽不願意,也不得不承認,自家男人的做法才是最符合馮府的情況。

  隻有給了她們足夠的盼頭,她們才會死心塌地跟隨——雖然現在已經夠死心塌地了,但忠心這種東西,誰會嫌多?

  孩子這份死心塌地變得最為徹底。

  要不說馮鬼王老是拿子孫後世享太平來教育底下那些將士呢?

  這一點還是自家男人看得透。

  “兒子有能力的,拿著我分給他的家產,足夠開辟出一份天地了。”

  “沒有能力的,就算是拿了全部的家產,也不過是混吃等死,再差一些,等他們有了兒子,怕不是留福,而是留禍。”

  馮刺史握住關姬的手,“豈不聞福禍相依?”

  關姬默然。

  爵位倒是好說,財產就更說好,隻要自家男人願意,誰能從自家兒子手裏奪走?

  但自家男人身後的那些東西呢?

  當年南鄉壞了多少規矩?

  丞相得知那些事,在丞相府跳了多少次腳,最後不還是得捏著鼻子認了下來?

  能和丞相有來有往,能把世家玩得團團轉,未至而立之年就已名震天下,關中賊人聞之而喪膽……

  更不說興漢會、東風快遞、胡夷從之什麽的。

  最重要的,這其中還涉及皇家和世家的利益。

  自家男人在其中看似驚險實則如履平地,但關姬實在是沒有底氣說自家兒子也同樣能做到。

  做不到,那就是才不及而強行納之,如有稚子抱金於鬧市,禍臨近矣!

  還不如把這些東西分攤了開去,讓府上的那些嫡子庶子都一起擔負起來。

  便宜外人不如便宜自家,反正她是馮府上所有孩子的嫡母。

  “那阿蟲可要分得多一些!”

  關大將軍噘著嘴說道,“畢竟他是嫡長子,可不許讓別人笑話了去。”

  馮刺史神情溫柔,竟是有些寵溺:

  “這個是必然的。除了學問大夥都是平等而學,剩下的自然都是阿蟲優先,畢竟吾有今日,關將軍功勞最大。”

  關大將軍這般神態,不過是借機掩飾自己的情緒,不過得聞阿郎的承諾,臉上亦是滿意一笑。

  就在兩人情意綿綿之際,突聞前方傳來聲訊:

  “已至津口,居延縣到矣!”

  遠眺看去,但見碼頭黑壓壓的一片,居延郡太守張華,領著士吏,迎接馮刺史的到來。

  士吏外圍,竟然百姓自發地圍了一大圈。

  看到馮刺史的旗號靠岸,百姓竟發出歡呼聲。

  “看來張太守治理居延澤有方啊,竟得百姓這般愛戴。”

  馮刺史登岸後,對著張華笑道。

  “君侯這是取笑於我了,這些百姓可是為了君侯而來,非是為吾而來啊!”

  張華已經完全從張恭的悲傷裏走出來了,神采飛揚,嘴裏卻是恭讓地說道:

  “這些百姓,原本多是足無立錐之地,家有饑寒之憂,君侯出兵驅逐胡夷,重奪富饒之地安置他們,可算是他們的再生父母。”

  “所以聽聞君侯要來巡視,這才前來圍觀。”

  世家豪族在居延郡買地開草場賺錢,但刺史府可沒讓他們拿這些地來種糧食。

  不過糧食乃是一切發展的基礎,所以總是要有人種的。

  世家豪族開草場賺大錢就行了,種糧食這種苦力活,交給官府來安排就好。

  就算涼州的漢民不足,會種地又想要種地的羌胡遍地都是。

  再加上馮郎君在涼州胡人那裏,聲望甚大。

  在得知他要過來巡視後,皆是攜老帶幼,前來一瞻容顏。

  所以在看到他的旗號後,發出歡呼聲,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百姓看來,這是馮君侯擔心居延澤新定,怕有什麽問題,所以這才在安置自己之後,後腳就馬上跟過來巡視。

  當然,馮刺史確實也有這麽一層意思,雖然這不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

  在與居延郡士吏見麵之後,馮君侯走到百姓麵前,看著一張張樸實而又熾熱的臉,心頭一陣激蕩。

  這些百姓,以後可就是支撐大漢向草原進軍的基礎。

  胡人又怎麽啦?

  隻要好好教化,行華夏之禮,言華夏之語,以華夏為榮,那不就都是大漢的百姓嗎?

  誰敢說阿梅以後生出的孩子不是漢人?

  看老夫一拳搗死他!

  真要相信血統論,那“王侯將相,寧為種乎”怎麽解釋?

  世家想要搞的那一套階層固化,就不應該出現在華夏的曆史長河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