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95章 揭開
作者:甲青      更新:2020-10-24 22:50      字數:4925
  “曹使者,此處乃是往來商旅折腳力,還有那些沒錢去聽書的窮苦下人才來的地方。”

  李遺跟在曹三身邊,負責送他回漢中。

  看到曹三神色有些不豫,便笑道解釋道,“這裏所說的《射雕三書》,不知經過多少人曲解,已失去了原意。”

  “若是曹使者當真喜歡這三部書,可去冀城裏頭專門說書之處。那裏的說書人,是從南鄉那邊過來的,說得才叫地道。”

  “待到了漢中,可去南鄉一遊,那裏才是馮君侯真正的起家之處。”

  曹三聽了李遺的話,不禁有些疑惑地問道

  “何謂《射雕三書》?”

  李遺帶著曹三走出瓦市,邊走邊道

  “這瓦市勾欄之處,所說所戲者,至少有一大半是與三部書有關。”

  “第一部叫《射雕英雄傳》,講的便是周赧王十年至三十五年,遊俠兒郭靖與黃蓉之事。”

  “第二部叫《神雕俠侶》,主要講的是長平之戰後,郭靖之侄楊過之事。”

  “第三部則叫《紫電青霜記》,講的是遊俠兒張無忌得郭靖所遺《武安君兵法》,領天下遊俠,助高祖皇帝平天下之事。”

  曹三原本聽到這三本書講的都是遊俠兒之事,本是不屑。

  哪知最後竟冒出一個《武安君兵法》,當下不禁臉色大變,脫口而出地說道

  “《武安君兵法》?那不是馮郎君……”

  說到這裏,他猛地意識到不對,連忙收住口。

  隻是“馮郎君”這三個字一出口,李遺就已經轉過頭來,警惕看著他

  “曹使者何出此言?”

  曹三情知失言,當下有些訕訕地說道

  “關中有傳,馮郎君練兵有方,自領軍以來,每戰必勝,乃是學了昔日淮陰侯所遺《武安君兵法》……”

  聽到這話,李遺的神色變得古怪起來。

  這個傳言吧,最早應該是從漢中傳出來的,現在在漢中傳得滿大街都是。

  再具體一點,最有可能的,就是漢中的南鄉。

  因為一提起南鄉,就必然要提起兄長。

  這些年來,兄長戰功赫赫,也不知是誰傳開的,說兄長學過《武安君兵法》。

  自隴右之戰後,其實南鄉那邊,就已經有了這類傳言。

  待蕭關之戰的消息一傳開,這類傳言就達到了頂峰。

  現在別說是漢中的百姓,就連興漢會內部,也有不少人在嘀咕

  這事……不會是真的吧?

  畢竟淮陰侯也曾以師禮武安君之孫李左車,真看過《武安君兵法》也說不定。

  要不,陛下為什麽偏偏就在蕭關之戰前後去漢中拜祭高祖皇帝的故地,而且到現在都沒回錦城呢?

  這不明擺著要學高祖皇帝當年事?

  就算是在李遺看來,這個事似乎都有些玄乎。

  趙二郎是個什麽樣的貨色,他還不了解嗎?

  武藝自然是有的。

  但要說真憑他自己的本事,以現在的年紀,能在軍中混個裨將就算有前途了。

  至於所謂不負英雄之後,什麽三千鐵騎衝十萬敵陣,什麽鬼將名震關中……

  要是沒了兄長的提攜,那就是在做夢!

  李遺每每思及此,心裏要說不後悔,那都是假的。

  當年自己就是晚了那趙二郎一步啊!

  就差了那麽一點點。

  曹三自然不知道,為何李遺一聽到這個,臉色就有些不好看的真正原因。

  他隻當是自己方才的話,當下連忙道歉道

  “吾失言了,還請李郎君勿怪。”

  李遺從深思中醒悟過來,當下搖了搖頭

  “無妨,此傳言,便是漢中,坊間亦多有人說。”

  說到這裏,他甚至笑著說道

  “不瞞曹使者,別說是他人,就是吾在私底下裏喊君侯為兄長,其實心裏對此事亦是所懷疑……哈哈!”

  曹三這才鬆了一口氣,跟著笑起來

  “李郎君既與馮郎君私交甚篤,為何不問個清楚?”

  李遺擺了擺手

  “曹使者別看君侯年紀不大,但其實威儀甚重,且這等事情,乃是君侯師門密事,如何能輕易詢問?”

  曹三聽到這話,心頭就是一跳

  “李郎君是說……君侯當真有可能學過《武安君兵法》?不對,這武安君當真留下了秘密兵法?”

  李遺打了個哈哈

  “君侯之事,吾如何敢亂說?不過這後一事,吾倒是可以說說。”

  “李郎君請講。”

  “君侯學沒學過《武安君兵法》吾自是不知,但武安君倒是極有可能留下兵法。”

  曹三聞言,心頭大是震動,脫口而出地問道

  “李郎君如何這般肯定?”

  “曹使者若是看完射雕三部,怕是也會和我一樣的想法。”

  李遺越是這麽說,曹三心裏越是好奇起來。

  看到他這模樣,李遺也不藏著。

  把他帶到冀城的一處食肆,要了一間雅間,對他大略講一遍射雕三書的內容。

  《射雕英雄傳》裏頭的郭靖,正是秦昭襄王在位之時。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滅義渠,固巴蜀,攻魏,破韓,討楚,伐趙,滅周。

  屢次打得諸國接連慘敗,吞並了四國的諸多土地。

  連天下名義上的共主周天子,都亡於秦人之手。

  不但各國聯軍中主帥被擒,連楚國國都被秦軍攻破。

  其中史上最有名的,莫過於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在位年間,秦國東往西討,所殺諸國青壯,前前後後加起來,當近百萬。

  按這《射雕英雄傳》的說法,秦昭襄王能有此成就,郭靖其人也是出了大力的。

  聽以這等秘聞,曹三大是震撼“為何史上不記其人?”

  李遺搖頭,苦笑道

  “秦始皇當年收盡天下書而焚之,唯有孤本留於鹹陽,最後又被項羽付之一炬。”

  “前秦諸子百家之說,如何又剩幾何?”

  曹三聞言,頓時喟然長歎,再問道“後來呢?”

  “後來郭靖漸漸發現秦人屠戮太過,屢勸秦昭襄王,秦王不聽,反是起了積怨之心,兩人最終心懷隔閡。”

  “特別是在長平之戰後,秦人坑殺趙軍四十萬人,郭靖最終怒而出走,與黃蓉歸趙而居。”

  李遺繼續解說道,“不久之後,秦趙邯鄲之戰爆發,郭靖與黃蓉攜手助趙守城,秦久攻邯鄲不下,最後反傷亡近二十萬人。”

  “因為郭靖曾師從白起學兵法,白起又不願前往邯鄲領軍,秦王大怒之下,欲殺白起。”

  “其實黃蓉早猜出秦王所思,讓郭靖提前往秦國,欲救白起,白起隻說自己坑殺降卒數十萬,確實當死。”

  “最後給了郭靖一本兵法,讓他帶走,自己卻自刎而亡。”

  曹三脫口而出地問道“便是那本《武安君兵法》?”

  李遺點頭道“沒錯。”

  曹三長籲出一口氣。

  邯鄲之戰他自然是知道的,但這其中居然還別有隱情,當真是讓他意想不到。

  第一本書就已經這般吸引人,曹三又迫不及待地問道

  “那麽第二本,講的又是何事?”

  “便是二十餘年後,秦國欲滅趙國期間的事情。當年秦人經邯鄲大敗後,十餘年不敢大興兵事。”

  “郭靖與黃蓉兩人便前往邊塞隱居,結識了守雁門李牧。”

  曹三身子一震“又一個武安君?!”

  “沒錯,郭靖見李牧乃是良將,又以百姓為念,故贈其《武安君兵法》。”

  “《武安君兵法》雖是白起所著,但李牧後麵不但加以注釋,同時還把兵法擴加內容,故此書其實算是兩人合著。”

  曹三咽了一口口水,隻覺得這等曆史秘聞,當真是讓人欲罷不能。

  “後來秦國兩次出兵,欲滅趙國,皆被李牧大敗,秦人懼之,最後使反間之計,使李牧慘遭冤殺。”

  “郭靖與黃蓉悲憤之下,雙雙戰死,唯留下一刀一劍,曰紫電青霜,內藏《武安君兵法》。”

  “後來呢?後來呢?”

  曹三連連催問道。

  “後來一刀一劍,流落江湖,直待四百年前楚漢相爭……”

  一番長篇大論下來,李遺早說得口幹舌燥,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大口。

  而曹三早就已經聽得癡了。

  他思緒翻騰不已,總覺得有一個什麽念頭閃過,隻是一時沒想起來。

  這讓他急得頭上都有些冒汗了,心裏不由地把李遺所言過了一遍又一遍。

  過了好久,這才突然一拍大腿,大叫道“原來如此!”

  曹三猛地一聲,嚇了李遺一跳。

  “曹使者何以如此?”

  “馮郎君定是學過那《武安君兵法》,即使沒學過,他與那兵法,也是關係密切!”

  曹三激動得滿臉通紅,看著李遺,目光灼灼地說道。

  “曹使者為何這般肯定?”

  “我記得,馮郎君有一文,叫《俠客行》,對也不對?”

  “沒錯。”

  《俠客行》,現在仍舊刻在南鄉的一家客舍裏。

  其字鐵畫銀勾,入石三分,聽說乃是馮君侯的親筆字。

  隻要第一次南鄉慕名前往一觀的人,皆會被其淩厲之氣所震。

  這個事,前半段是真的。

  後半段也是真的。

  中間那一段,李遺保留意見。

  曹三既然是替陳王前來給馮郎君送信,自是做過功課的。

  隻見他站起身來,來回走動,開始念道“趙客縵胡纓……閑過信陵飲……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念完全詩後,曹三停在李遺麵前,盯著他說道

  “李郎君,可曾聽出這文中所隱藏的東西?”

  李遺有些疑惑地搖頭。

  這詩,他早就已經倒背如流了。

  詩是好詩。

  而且他還知道,兄長親口承認了,這是寫給那些遊俠兒的詩。

  這其中還能有什麽隱藏的東西?

  隻見曹三搖頭晃腦地說道

  “趙客,信陵,朱亥,侯嬴,李郎君,你可曾想過,這些人,都是什麽時候的事?”

  聽到這話,李遺一個激靈,心頭仿佛霹過一道閃電,讓他猛地一下子站了起來,忍不住地說了一句“臥槽!”

  還沒等曹三開口問“臥槽”是什麽意思,他就直勾勾地看向曹三,吐出一句“邯鄲之戰?”

  “沒錯!”曹三擊掌叫道。

  信陵指的是信陵君。

  邯鄲之戰中,信陵君盜虎符,領魏軍救趙。

  朱亥乃是勇士,擊殺不肯進軍的魏軍主帥晉鄙,助信陵君奪得兵權。

  侯嬴則是給信陵君獻計之人,同時為了報答信陵君之恩,自殺而亡。

  一直以來,李遺覺得所謂趙客,自然就是以朱亥侯嬴為代表的趙地俠客。

  但如今細細想來,隻怕更多的還是指郭靖和黃蓉。

  因為後麵那一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畢竟不管是自刎而亡的侯嬴,還是與信陵君同留在趙國的朱亥,皆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而前往邊塞隱居的郭靖和黃蓉,才是最貼切這兩句。

  李遺感覺到自己終於解開了長久以來的一個疑問,心頭謔謔地跳動,他有些站立不穩地扶住桌子,才不致於跌坐下去。

  曹三湊到李遺跟前,因為過於興奮,他的聲音微微有些顫抖

  “李郎君,馮郎君在這篇雄文裏隱晦點出郭靖和黃蓉,隻怕正是因為知道二人非是虛構之人。”

  “不然你想想,那些遊俠兒,曆來被世人所輕所厭,誰會專門給他們寫詩?”

  若不是馮郎君與那《武安君兵法》有關係,他又怎麽會特意寫那二人?

  曹三越想,越是覺得有道理。

  隻是這等事情,定然一樁大秘聞,別說不知道他以後還有沒有機會見到馮郎君。

  就算是有機會,隻怕也沒機會開口問這個事情的真正真相。

  李遺則是在艱難咽口水。

  他的反應之所以這麽大,是因為在心裏幾乎已經認定的曹三的猜想是真的。

  因為他比曹三多知道不少事情。

  比如說三十六計,比如說兄長軍中獨有的陌刀,正是江湖流傳的紫電刀……

  曹三點破了《俠客行》的隱藏之意,兩人大眼瞪小眼,誰也沒有再說話。

  一時間,雅間內竟安靜了下來。

  在這個詭異的安靜中,隔壁的一個大嗓門突然傳來聲音

  “聽說了沒有,涼州那邊傳來一件新鮮事。”

  “什麽事?”

  “天下文氣共一石,馮君侯一人占八鬥,魏國曹植占一鬥,剩下一鬥天下共分之。”

  “哈哈哈,這說法有趣!這馮文和好大的口氣,怎的不去大河邊吹牛皮?”

  涼州用來渡河的筏子,多是用羊皮。

  比羊皮好用的,自然就是牛皮。

  不過要口氣大的人才能吹得起來。

  “馮君侯未必敢這麽說,涼州那邊不是要考課選才嗎?說不得是有人想要借機上位,所以才這般阿諛奉承……”

  馮刺史在隴右的名聲還是不錯的,所以自然有人替他說話。

  “這倒也是……不過這奉承得也太過,也不知到時候魏國那邊的人聽了,會如何?”

  “還能如何?吾聽聞,魏國貶馮君侯的文章,言其不合格律,徒為天下笑。馮君侯就算親口說了這話,也不過是以直報怨。”

  李遺聽了這些話,登時驚醒過來,他心頭一涼,有些擔心地看向曹三。

  哪知曹三卻是淡然一笑。

  一幫無知之輩,不過與魏國那些隻會貶人,筆下卻不出一文的愚昧書生相似罷了。

  “天生吾徒有俊才”知道伐?

  “古來聖賢皆寂寞”知道伐?

  “陳王昔時宴平樂”知道伐?

  隻待回到陳地,馮郎君一篇《將進酒》,必將名傳天下。

  天下文人唯有陳王與馮郎君,能同銷萬古愁,餘者皆不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