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求和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5-08 19:14      字數:2217
  因來自後方的襲擾,讓中京的部隊不敢輕易支援折津府,由此,致使前線對峙的宋遼兩軍,不僅是戰爭情況陷入了膠著,就連各自朝堂內部也陷入了膠著之態勢。

  大宋朝堂之上,許多臣子在看到前線的戰況之時,紛紛表示當適可而止,保持現狀已經非常不錯。

  趙官家於此時的態度有些模棱兩可,但在前線指揮兵力的寇準,隻是冷冷的丟來了一句話。

  “不光複燕雲之地,不將遼人趕到長城之外,宋軍絕不會回撤!”

  遼國,中京。

  宮廷內的朝議,比之大宋的朝議,還要激烈數倍。

  以張儉為首者表示要向宋廷議和,而以蕭浞卜為首者,則認為該派出中京的所有軍隊,支援折津府,就算憑著遼國衰弱,也要把宋國打回原形。

  眼看著朝議再次走入了死胡同,簾子之後,突的傳來了一聲清咳:“蘭陵郡王,你看此事如何?”

  遼皇耶律隆緒駕崩,如今皇太妃蕭耨斤,因是剛剛即位的遼皇生母,雖在上京時有些胡鬧,但也僅僅是被關在宮內。所以,當下臨朝聽政的,乃是回到中京的原皇後,現皇太後蕭菩薩哥。

  皇太後的這般提問,很快提醒了兩支正在爭論的朝臣,如堅持己見的北院宰執蕭浞卜和南院宰執張儉。

  這位蘭陵郡王,可不是普通人,乃是做過北院樞密使,且參加過對宋作戰,對高麗作戰的蕭排押。

  蕭排押更是深受先帝耶律隆緒的信任,於軍中的權勢亦是龐大。就在幾月前,耶律隆緒都有了對蕭排押封王的打算……

  隻是這兩年來,蕭排押因身體原因,辭去了軍製,於中京家中養老。

  這次事關遼國的生死存亡,得遼太後之邀,蕭排押才拖著病軀來到了朝堂之上。

  蕭排押的身材不算高大,但常人站於旁邊,也會彎腰躬身。無外乎其他,這個遼國老臣老將,用一生的時間,為遼國做的貢獻實在太多了。

  得聞上方皇太後的問詢,蕭排押的腰杆慢慢筆直起來,目光向前望去,沒有給人特別的壓迫感,但卻讓一些人喘不過氣。

  “朝中諸位大臣的敘述,老臣也聽過了。事關大遼之國政,決定,老臣自是做不了。但想法,老臣還是有的。

  如今呐,先帝一去,朝內朝外,關內關外,各種人和事都開始興風作浪了!

  而當下,新帝雖已繼位,但於各部落,並未威懾之力。甚至連朝內,就在老臣的眼裏,也看到許多人不服氣。

  老臣隻想說一句,大遼不能這麽內耗下去。當先要解決的應該是內部問題,尤其要穩住邊疆,並將四周的叛亂給平息。

  若想蕭相說的那樣,舉後方的所有力量,或可以打敗宋軍,拿回南京道的大多數土地。但老臣可以斷定,絕對不會回到從前了,何況,這次是我們喪失道義在先。

  同時,若是舉遼陽府和大定府的所有兵力,投入到了遼宋的前方戰場之上,如今已經攻到了開州的高麗人該如何防守?那些反叛女真部落,又當如何?

  所以,老臣和張相的意見一樣,先行議和,穩住崛起的宋國。

  土地和人口就在那裏,隻要遼國的後方在這間隙也穩定,何愁不會有當日先帝在世之舉,或率軍攻入宋國開封!

  但遼國之部落隱患,還有高麗黨項,這等小國外患實在不容易拖著,並為之有機可乘!

  何況,此二國聯合,竟派遣刺客與我大遼內部的亂臣賊子,一道刺殺先帝,這仇必須報!”

  蕭排押的核心主張隻有一個,遼國內憂外患,在此之間,當然要分清強弱,先挑弱的下手,強的留的後麵。

  隻是,今日的大宋,已非昔日之大宋,那未來呢?

  遼國朝堂之上,絲毫沒有思考這麽多。

  直到現在,很多人還是認為,宋軍之所以能順利進軍南京道,一方麵是遼國無準備,統帥督查不善所致。另一方麵,則是遼帝突然駕崩,遼國禍患叢生,才給了宋國可乘之機。

  “先帝乃聖明之主,真是可惜了!”

  而在蕭排押闡述完畢之後,大遼朝堂之上,霎時義憤填膺。剛才的中立派,到了此時,也表示,當先和宋國議和,接著抽出精力,討伐西夏和高麗。

  廷議後兩日,轉眼到了七月末,即將踏入八月之時,從折津府傳來的另一道消息——宛平被破,成了壓倒遼人心中的最後一根稻草。

  大遼開泰九年八月初三,遼國中京做出決定,派出以北院樞密副使蕭屈烈的使團,正是出使大宋,並由遼太後下達詔令,使前線的蕭國舅代表之,與宋軍將領商議停戰之事。

  消息傳到已為宋軍攻占的宛平首日,寇準沒有理會,而是下令令兩地再進行進攻。

  直到第三日,從東京傳來了三道詔令後,寇準才不得已停止了進攻。

  當日,寇準站在宛平城牆,沉默了很長時間。

  到了次日,這數月來,指揮著兩軍作戰的統帥,才在宛城靠近折津府一側見了麵,並初步達成了停戰共識,隻待遼使入境,進行進一步的談判。

  戰事是暫時的停了下來,作為前線主帥的寇準,對遼軍甚是熟悉,所以各處的防守絲毫沒有鬆懈。

  八月初五,遼使還沒進入大宋,從北方傳來的另一個消息,讓宋遼兩國對西夏這個後起之秀憂心忡忡。

  西夏黨項人,率軍五萬伐遼北地,於八月初,又折返回來。趁著宋遼兩虎相鬥,遼地西京道守軍空虛之時,竟率軍攻到了西京道腹地,富民,也是遼國西南路招討司治所所在,遼軍寡不敵眾,步步後退,隻得退守大同府。

  而此時,遼國大同府的駐軍,隻好嚴陣以待。

  同樣在八月初,經曆了奇襲遼國中京後,李賢便受詔,從登州由陸路返回東京。楊文廣則率兵卒,於登州修整後,北上支援。

  當得知遼國議和的消息時,李賢已然騎馬過了齊州。

  “這場戰事,看來該到結束的時候了。燕雲之地,未能盡數收複,但大宋展現了可供收複的實力。遼國想要化幹戈為玉帛,就必須還回來!

  否則,就繼續戰下去,且看他能不能戰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