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一小步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1-01-25 00:22      字數:2336
  “官家,臣妾昨兒聽出宮的雷允恭說了市井裏的故事,覺得很有趣,不若給官家說說解解乏?”

  福寧殿,燈火闌珊。

  趙恒剛從崇政殿辦公回來,略顯疲憊,本想將方士叫來,問問煉製還有沒有安神的丹藥,但看皇後劉娥端著一碗粥走來,趙恒隻得作罷。

  夫妻倆說了會話,劉娥見趙恒心情不佳,自是從宮外知道,皇帝所憂何事,便想著給皇帝說了笑話,讓皇帝開心一些。

  趙恒又輕輕喝了口放著蜂蜜的七寶五味粥,也是民間比較流傳的八寶粥,方抬頭看向劉娥那端莊的麵孔。

  “朕聽著呢,小娥有什麽趣事?”

  劉娥半跪在趙恒身側,兩手按摩著皇帝的頸部,柔聲道:“城南永安坊有一戶徐姓人家,家有四子,除了四子年幼外,其他兒子都成家立業了。這徐家是個殷實人家,偏偏在前些日子的時候,那家老人過世了,留下了不少家產。”

  趙恒的興趣果然提了起來:“讓朕猜猜,是徐家長者逝世之前,沒有立下遺囑?四個兒子於之死後,因為分家產而吵鬧起來。”

  《宋統刑》中就有關於亡者的財產分割問題,若是逝世者,立的有遺囑,那按照遺囑辦就行。若無遺囑,則需要官府進行公判。

  劉娥的手勁輕了不少,笑道:“官家料事如神,徐家長者逝世前,確實沒有立遺囑。這場官司鬧到了開封府,徐家一家子全都出動了,幾乎天天堵著開封府的大門。”

  “那李濬是如何判決的?”

  李濬,現開封府尹,自去歲開封府尹換人後,李濬即調入京城,以樞密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就職。

  擔任開封府尹的這大半年,李濬處理政務也算不錯,得到過趙恒的幾次召見。

  於趙恒的眼中,李濬做事一眼一板,俗話說,清官難斷家務事,他心裏有些好奇,按照李濬那性格,會怎麽處理這等棘手之事?

  劉娥笑道:“說到李府尹的處置,臣妾就想笑,李府尹當先沒有判決,而是以鼓噪擾亂之罪,將徐家老大和老二老三抓起來,打了二十大板,然後將之放走,隻有老四沒有被打。

  到了第二日,那徐家人紛紛請求撤狀,原來是家中自行協調過了,然後將之財物分割給予保甲作保,這件事就算了。”

  趙恒直起身子,說道:“朕再猜猜,李濬打那徐家三人各二十大板,這是想告訴那三人,勿要做的過分,開封府要給徐家四子撐腰,想來在劃分家產之時,徐家四子得到的最少吧!”

  劉娥終於忍不住,笑的花枝招展:“官家你又猜錯了,是那四子在開封府鬧得最凶,甚至聯絡了老大老二,列出徐家老三的種種“不孝”,想要把老實巴交的老三給擠兌掉,其之三人好瓜分徐家長者留下來的家產。其之三者所言,事實並非如此,而李府尹這麽做,臣妾左思右想過後,才知道最終得利的是徐家老三。”

  趙恒臉上的表情非常精彩,最終常常歎了一口氣:“由小家而知大家,市井的小事都能如此周折,可歎朕和朝中諸公全都身在局中,而不知周轉。

  朕之大宋天下,如徐家的長輩,契丹人如老大,黨項如老二,餘者如各子,現在實力最強大的老大準備聯合老二再來瓜分長輩的財產,大宋之幾個幼子又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天下雖無開封府那等判決之所,但朕的大宋這個長輩在,斷然不會允許他們那麽放肆。”

  趙恒把劉娥攔在懷裏,笑道:“幸得小娥你的故事,讓朕該怎麽做了!”

  次日,常朝過,王旦、丁謂、王欽若、曹璨等人自被留下來,趙恒說了他關於大力支持安西軍,使之在河西與黨項人鬥爭之事。

  河西又何時冒出了安西軍?

  趙恒把李賢的奏書給予幾個臣子看過,眾臣無不失色,原來這短短半年的時間,李賢帶著十幾個已經掌控了一支千人的騎兵,以之命名為“安西軍”。對此,看起來皇帝很高興的樣子,那他們也就沒問題了。

  “契丹人既然選擇了黨項人於河西和朕之大宋打擂,而歸義軍又自顧不暇,安西軍到底是大宋朝廷走出並扶持的,多由宋人轉化。安西軍的傳承久遠,是為遏製黨項人發展的重要力量。

  眼下安西軍已有千人,供給等各方麵都不足,朕想給予更多的支持,比如以後三司可向安西軍提供一定的財物補給,至少讓安西軍的少年們不覺得自己在河西是孤軍奮戰!

  除此外,宋遼邊境,還有和黨項人的邊關之所,也要加強防禦。半月前,曹瑋不是說會州靠近黨項人那一次有大隊馬賊經常襲擾我境內宋人嗎?朕同意聚兵擊之!”

  趙恒的語氣很堅定,執宰王旦本想說些什麽,但見大體方針沒多大問題,也就同意了趙恒的決定。

  王欽若、丁謂者,則是口稱“官家聖明”,滿口應下。於之看來,皇帝對河西之事,多是一時興起,遼和黨項多是虛壯聲勢,現當下,最重要的事情便是“泰山封禪”!

  唯有曹璨久事軍中,想到前數日小弟於之的私信,建言朝廷應派遣官吏前去安西軍內協助處置軍事。

  此事也是李賢多次和曹琮發牢騷說道的,安西軍的人越多,可真正具有管理才幹的人並不多,大宋卻不缺人才,要是能將朝堂上一些閑置的人才拉到河西,拉到安西軍內,那將是一件大好事!

  曹璨的建議,讓趙恒很是認可,單單李賢和種世衡等一群十幾二十歲的少年人物,於河西獨掌一軍,左右都覺得有些不穩妥,是該派遣一些人幫忙輔助之。

  但當下,誰又願意主動去那戰火紛飛,甚至尚不處於大宋實際控製的河西之地任職呢?

  王欽若率先提議道:“官家可還記得去歲時,官家下令,讓未中進士的士子進入各地方官學,任教一年,然後再入朝為官兩年,即可賜予同進士出生之事?現如今,那些人一年之期將滿,不若將之派往河西!”

  趙恒挑眉,此事當初是李賢建議的,當時中書門下再三修訂,成為了“一年講學,兩年從官”的考核製度,自己現在把這群連進士都考不中的人調過去,能幹成事嗎?

  趙恒深思道:“不單是這些人,若是國子監有想往安西軍內任職的,皆可報名。此外,去往安西軍要名正言順,方顯得我大宋朝廷光明正大。

  朕想再下詔,以安川穀為安川城,以此設立河西節度使,溫仲舒不是賦閑在家嗎?便以之為河西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