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解惑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222
  李園的晚飯,不算特別豐盛,重在可口。

  王曾隻覺比中午在廣陵郡王上吃的飽些,吃完飯,王曾同李賢一道又回到了客廳裏。

  他沒有再去看那些書籍,而是打算和這位李家小郎好好聊聊。

  在其位,謀其事。

  經曆了最初的彷徨後,王曾已經不像開始那樣抗拒。更大重點在於,有了今日的這一遭旁聽,他敏感地察覺到若是把鹽場和海商發展起來,將更有利於民生。

  趙大官家當初給他的詔令裏,並沒有明說做些什麽,隻說是幫之主持鹽田和海貿之事。但王曾現在發現,自己似乎慢慢尋到了自身更為具體的定位。

  兩人剛一落座,王曾就道:“李家小郎,王某有幾件事想要請教一下!”

  李賢側過身子,一時半會還沒明白王曾葫蘆裏賣的什麽藥,難道說王大才子想借走箱子裏的書籍?

  他點了點頭,輕笑道:“王兄但說無妨!”

  “李家小郎白日說了鹽場之事,隻道產量巨大,若是發展起來了,能供給全大宋的百姓,果真如此嗎?海鹽難道不會取完?”王曾疑惑道。

  李賢搖了搖頭,指了指兩人麵前的茶壺:“海鹽就像我們喝的黃河之水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大海太大了!它有一個循環在裏麵,當我們晾曬食用過後,又會有其他途徑補充。反正在李某看來,就算是吃了十萬年,也吃不完。”

  王曾的眉頭舒展開來,似乎被李賢的回答很滿意,他沉思道:“那就是說,我們隻要建起鹽場,證明可行性之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晾曬海鹽,就能產生源源不斷地產生財富。

  海鹽的量多了,食鹽的價格自然降了下來,普通人食用的成本也就更低了。

  算是為民謀利之舉……

  一舉兩得,李家小郎隻說是書上看到的法子,卻不知有幾成把握,可以成功?”

  針對王曾的這一提問,李賢本想回答“十足把握”,但想到有些太過了,他其實也隻是按照後世看到的曬鹽辦法,還沒有真正的動手操作過,話定然不能說的太滿,容易翻車。

  李賢伸出了八個手指頭:“保守估計有八成,那本書冊記載的非常詳細,我在華州時,也聽行商說了,瓊州等地其實就有私下的海鹽小作坊。其曬鹽的法子太過簡陋,產量低下。

  顯然沒有我見過的法子完善。”

  王曾沉默了一會,然後抬頭,盯著李賢的臉:“那李家小郎認為,官家讓我們組成單獨的鹽行和船行,又打算新設鹽討使和舶司使,由我等任職。

  所得收入不繳入國庫,不受三司監督,這又是為何?難道說官家也是想著爭利?”

  李賢一臉茫然,趙大官家還想專門設立官職加以管轄,這是他還真沒得到消息。趙大金主今天也沒說,大概率以為他早就得到消息。

  天天窩在國子監上下課,難免消息有些阻礙,而他當時離開開封時,宮裏也沒有傳出消息。李賢敢打賭,皇帝的這項以規範化管理的決定,應該是近些日子才做出的。

  “王兄說官家新設額鹽討使和舶司使,並由我四人中產生?說實話,若非王兄告知,李某可能還不知道,李某這段時間一直在國子監進學,頗有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的境界。

  就連今次能與郡王,還有王兄及張都知順利碰麵,也是恰好遇到了休沐。”

  李賢苦笑道。

  王曾驚訝道:“李小郎君原來還是國子監的學子,難怪……難怪前些日子,官家下令後,廣陵郡王就讓我們前來洛陽相商。

  我還以為廣陵郡王在洛陽,不方便回開封,原來是李小郎君你……李小郎君今年還沒到弱冠吧?”

  當聽了李賢說了自己過了生辰日,才十六歲,王曾就更驚訝了。

  他實在難以相信,才十六歲的少年,就有那麽多的卓越見識,還得官家重視,讓之一起參與鹽田和海貿之事。

  他十六歲時,還在州縣辛勤苦讀,想著早一日考中功名。

  我王曾還是小看了此人!

  王曾心裏一歎,卻沒有因為李賢的年紀,而輕視之。

  但聽李賢接著他的提問道:“方才王兄說到官家為何單獨設立機構,以管理這兩個未來可能有巨額收入的部門,而非直接納入國庫。

  這裏麵的原因,李某到是知道一點……”

  “為何?”

  “王兄可聽說了,我國子監正在大刀闊斧地進行變革,設立定期考試製度、學分製度……對內中進入的學子嚴格要求。甚至還會在秋季左右,對太學館進行分科,設立儒學,經學,武學,畫學等諸科?”李賢道。

  王曾點頭,感歎道:“這些事王某都聽說了,據說有幾個貴家子弟忍受不了,逃了國子監,並讓家裏的大人向官家訴苦,最後卻沒官家給罵了回去。

  王某還聽說,國子監同樣在今秋開始,不設門第之見,除七品官吏子弟可正常入學外,餘者沒有背景的寒門子弟,亦可通過考試進入!

  隻是這辦法推行的有些遲了,王某當年就是非常希望能進入國子監學習課業的。

  卻不知是何人提出如此構想的,算是為寒門做了件好事!

  隻是這和我們所做之事有什麽關係?”

  王曾皺了皺眉頭,尚未等李賢張嘴,更進一步的解釋,他突然開口:“招收寒門後,外加東京也要修建擴充國子監,人數必然劇增,難道說官家想依靠這些收入,來加大對國子監的投入?”

  孺子可教也!

  李賢把這句話咽了下去,他配合的點頭:“王兄猜對了,官家想要以此補貼國子監,但也不是國子監!”

  瞅了下王曾迷茫的眼神,李賢索性透露起了內幕:“而是天下所有的官學!

  官學興,無論貴賤,都可以上的了學。

  而若是把鹽行和海貿的收入移入了國庫,向官學撥款,會那麽順風順水?

  三司裏的官吏們可都精的很,官家隻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一件事!

  還是對普通宋人,最為有利的事!

  在這裏,李某是支持官家的。”

  李賢的解釋,讓王曾的眼睛越來越亮,他笑道:“王某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