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急召入宮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366
  李誌中了狀元,不說在路上趕來道賀的舅舅姑姑,還有蘇家及華州的一些親友們。

  其後幾日裏,即將結成親家的崔家,柳家,父親李自明的同僚也都紛紛前來道賀,更有一人,送來了賀貼——丁謂。

  “兄長,你和丁謂是怎麽認識的?”李賢感覺到了不對勁,忙向李誌問起了詳情。

  對於丁謂這個僅見過兩麵的人,能送來賀貼,李誌也有些奇怪。若算上前日夜宴……嗯,還有殿試時和他搭話,一共也才兩麵,而且後一次,是他時候才知道那是丁謂。

  李誌苦笑道:“季弟你說的是丁副使?

  其人看起來很欣賞我的文章,前兩日在官家的酒宴上,還特意和我說了話。

  上次殿試前,丁副使也多勉勵我,可是有什麽問題?”

  就這?

  李賢眯了眯眼,他也有點不敢確定。

  丁謂這人吧!他雖然也是見了一麵,但僅僅是那一麵,就給他印象深刻,此人事事能想到關鍵點子上,又是無利不起早之輩。兄長被盯上了,大概率是看重了兄長的能力。

  依兄長的品性,能不能經受得住誘惑,李賢這點倒是很肯定,畢竟兄長李誌是他看著長大的。

  為了以防丁謂哪一天把自己的好兄長,大宋的未來政壇新星給帶到溝裏去,不說名留青史,要是遺臭萬年,那所有的努力都給白費了!

  李賢趁著這個機會難免囉嗦了兩句。

  “兄長,丁謂此人你要小心些,看起來儀表堂堂,實則老奸巨猾,前次蠱惑官家行勞民傷財之事,為達權力不擇手段。

  你記得幾日前,我去丁府嗎?

  親眼看著他幾箱幾箱地收受賄賂,這人還是大貪官!”

  李誌瞅著小弟不像是開玩笑的認真臉,點頭道:“小弟是說此人心術不正?我明白了,以後會謹慎於之來往!”

  見兄長總結的很到位,心裏有了準備,李賢鬆了一口氣的同時,再補充道:“丁謂此人確實心術不正,但兄長也不用明麵上對他保持敵意,此人的能力還是公認的。

  兄長不妨學習此人好的一麵,如治理方麵的手段。

  如今丁謂又受官家賞識,權勢隻會越來越高,咱們也得罪不起……”

  李誌笑道:“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小弟放心好了,《從官經》為兄背的很熟,前幾次應用過後,屢試不爽!

  為兄會以‘穩’為主的!”

  李誌說到“穩”,原本還有些擔憂家人前途的李賢才放鬆下來。

  老哥和老爹是他的兩座大靠山,任何一座都要小心攀岩。官場如戰場,其比之戰場更加險惡。

  他雖未經曆,但卻見過不少。

  有了兄長的保證,李賢接下來把心思又放到了老爹李自明的身上。

  老爹上奏書已有五六日,但一直沒有回信,如石沉大海般。不知是大宋官家沒看,還是刻意放置。

  不過臣子給皇帝上書太多了,除了分量重的朝中重臣,以及緊急事務外,餘者皇帝能看完已經不錯了,拖上幾日也是情有可原。

  等等吧!

  主意一旦定下,除了要娶崔家未見麵的媳婦,李賢忽然覺得沒有多少煩心事了。

  趁著最後的幾天請假時間,他又和兄長一起去柳家做客,接著又去了廣陵郡王府,順帶提了想要建立錢莊的想法,並和趙大金主說了幾個可能的大生意……

  確如李賢所料,趙恒這段時間的主要精力放在官學改製方麵。連平日處理奏書的速度都放慢不少,為此積壓了許多。

  “王相,你認為當前國庫不足,不能加大國子監和州縣學的改造力度?當保持原狀?”

  趙恒坐在崇政殿的高位之上,下方是幾個低頭不語的臣子。

  有參知政事王旦,剛剛上任的三司使丁謂,三司副使林特,還有尚在開封、近幾日時常受趙恒召見的王旭。

  他前些日子看了王旭的奏書後,頓覺重建官學的重要性。尤其那句“興國當興教育”讓趙恒非常認同,而奏書中關於分科和整紀之事,更是讓趙恒上心。

  原來問題出在這裏!

  太祖和太宗非常厚待讀書人,到了他趙恒這一朝,有過之而無不及,但趙恒一直覺得還不夠,所以才在繼位之處,接受出生寒門的宰執梁篤建議,於各州縣進行試點,重啟官學。

  但這些年來一直見效不大,上次他親臨國子監,見之教學,更是氣的差點吐血,於是,打算好生在開封府另辦一個國子監,以彰顯他大宋最高學府的威嚴。

  七日前,把王旭召回開封,了解詳情後,趙恒心動了。

  便於今日抽出時間,把手下的幾個臣子召在一起,想聽聽他們的看法。

  王旭按照他的要求,剛剛把事情給殿內幾人說完,誰知他的宰執王旦就給他來了當頭一棒。

  國庫沒錢,這事幹不起來!

  下側,得聽趙恒問話,王旦的眼皮抬了抬,弟弟王旭半月前,就改革國子監谘詢了他的建議。

  讓他疑惑的是,官家怎麽突然由國子監,想起要大規模改造官學?還要再多修建些!

  這些錢又從何而來?

  和遼國打了多年的仗,大宋的國庫到現在還沒有填充,所需花費的地方可不少。

  身為宰執,王旦考慮的問題也就全麵些,所以對趙恒動用國庫的資源,大規模新修官學是持否定態度的。

  趙恒問話,他又不能不回答,瞅見正對麵穩坐的丁謂,王旦道:“官家,卻也如此,三司使主全國財政,對此應該很是清楚!”

  趙恒把目光放在了丁謂的臉上。

  丁謂麵色不動,暗道王旦一聲“老狐狸”。至於說趙恒的心思,他又怎麽不知?

  官家如若不是想要比之幾年前,更為大規模的改良和興建官學,又怎麽會把他們聚攏過來?

  這事吧,王旦說的也沒錯,財政上確實抽不出太多的錢,可也不能直接回絕大宋官家。

  丁謂瞅了眼國子監監事王旭,又麵向趙恒道:“分科,肅管……以國子監為試點,通行全國官學,務必各州縣皆有。

  臣想問一下,此事可是王監事一人所想?”

  “不是,是王監事聽了國子監學生的建議,才想起給朕上書的。”趙恒道。

  此中之事,王旭沒有隱瞞,自是把李賢給供了出來。

  “既不是王監事為提出想法者,臣覺得可以等此學子來抵達開封,親自問過,好讓臣等做決定。”丁謂打起了太極拳,簡簡單單地一個“托”字訣。

  趙恒麵有古怪,看了眼垂頭看腳下的王旭,他向內侍招了招手:“去把李賢召進宮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