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下飯菜
作者:柯不貳      更新:2020-12-29 20:08      字數:2263
  遠在百裏之外的李賢,想要去開封就近看看兄長省試名次而不得去的同時,禮部貢院內,本屆省試各科通過者的榜單已經錄寫完成,正等著時間一到往外張貼即可。

  這些考生的成績多是經過初閱、複閱兩道程序的,所以公平性很好。若有認為自己成績有異議者,還可申請複審,這也從更大可能性上杜絕了優才遺漏的可能。

  五日於旁人而言,不過是幾頓飯的時間,但對本次省試各科加起來的萬餘名舉子而言,可真是度日如年。

  有的甚至於得知榜單已定的當日,就早早在貢院外日夜等候了。

  是日,天氣大晴。

  貢院外萬人空巷。

  “卓別兄,你為我蔡州解元,文采斐然,今次又是翰林學士晁迥晁公為主考官,而卓別兄平日最好晁公文章,深得其精髓。

  今次省試,依在下看,卓別兄至少處於三甲,甚至連省元可能都是探囊取物般容易!”

  “文成兄過譽了,郭某隻要能入得榜上,就已經很滿足了!到是文成兄於蔡州得大儒親自指點,今次定是必中無疑!”

  “哪裏哪裏!”

  ……

  貢院外,像眼前這般相聊的小群體不在少數。

  李誌同柳永帶著三個仆從,看著前方密密麻麻的人頭,自然放棄了擠進去的打算。

  且二人沒有像普通士子那樣談論此番省試結果,卻在人群之外聊著接下來的殿試。

  “柳兄可將家弟整理的《殿試大全》看完了?隻要看完《殿試大全》,我相信柳兄接下來的殿試上榜單自是不會有問題的。

  柳兄要放寬心,於科舉而言,前麵的解試,或是當下即將公布的省試榜單,都是下飯菜。

  我等的目標是殿試,奪得三甲,才不算十幾年的用功。

  就算今次不中,我等尚年輕,還有下次!”見柳永麵有憂慮,李賢背著手安慰道,並說出了他對科舉的理解。

  之所以有這樣的理解,要從李誌五歲起,心中就種下了一個狀元夢說起。

  他比柳永要小上兩歲,等過完八月的生辰,也才十九。

  這一月來,和柳永一同入考,又一同備考,加上柳永在詩詞方麵的天賦,李誌對之早已產生深厚的友誼。

  柳永同樣如此,兩者共同習作探討,他對李誌的才學亦是非常敬佩。從多方麵的來說,李家兄弟當是他在開封結交的最好摯友。

  聽李誌談到《殿試大全》,柳永感慨不已。上次就是因為他在開考前練習了李賢整理的那什麽“二十年省試,十年模擬”,才會在中間的答題中格外輕鬆。更為主要的是,內中還羅列了主考官晁迥的不少文章以供他們瀏覽外,還壓中了內中的不少試題。

  這讓柳永在試後對李賢驚為天人,參加科考,原來還有這種捷徑!

  亦使他在省試後信心滿滿。

  可距離放榜的時間越來越近,柳永最初的自信慢慢消失,越顯得焦慮和懷疑,他今年二十出頭,這次省試看起來很簡單,但他真的行嗎?

  下麵的殿試定比省試難多了,這段時間同李誌學習,柳永發現了自己的水平與李誌根本不在一個檔次。就像一個普通班的考生,突然插到了尖子班,一向高傲的柳永,罕見地生了自卑之心。

  光憑他做了三遍的《殿試大全》,就真的能中榜嗎?

  帶著這樣的自我懷疑,柳永近些時日的複習進度都緩慢了不少。

  於這貢院之外,看著天下才子濟濟一堂,又聽罷旁邊的李誌之語,柳永不得不承認對方說的很有道理,科舉者,誰不想名列三甲,乃至高中狀元!

  是啊,他們都還年輕,都有大把的時間去拚搏,何懼科舉!

  柳永頓覺豁然開朗,他向李誌欠身,真誠道:“柳永受教了!”

  得見柳永的精神振奮起來,李誌也很高興:“柳兄勿要如此多禮!

  咦,開始放榜了……”

  兩人同時仰頭望前方的張榜之地望去,可惜距離太遠,前方的榜單隻能看到灰白一片。

  孫二狗帶著南溫及另兩個仆從,打算衝進去看看家中大朗和柳家郎君有沒有在榜上,奈何走到中途,重新被擠了出來。

  “我中了!”

  居於前側的士子,見之榜上有名,激動的高喊哭泣。

  也有落榜者,失魂落魄。

  而關於各科的省試榜首,自是在擠出來的士子口中被傳誦開來。

  “明經榜首,乃衡州人鄭孫。”

  “進士科呢?”

  “是極,今次省試進士科的榜首為何人?有誰看清了?”

  “進士科,進士科省元是為華州人李誌!”

  “李誌我知道,乃是我華州解元!”

  ……

  人群之外,李誌和柳永並肩而立,兩個絕世青年皆同時聽到了士子們的討論。

  柳永真心向著李誌恭賀道:“恭喜李兄了!”

  “柳兄哪裏的話,中省元不一定能中狀元,你我還要聯手進殿試才是。”李誌笑道。

  得知自己中了省元,李誌的目光更為堅定了。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五歲時在後院撈起的那塊木牌,將是我畢生奮鬥的夢想。

  如今,距離目標又更近了一步!”

  想起五歲撈起的木牌,還有上麵雕刻的簡化古怪字體,李誌一直以為是天將降大任於他。

  至於說李誌有沒有懷疑有人雕刻扔進去的,他懷疑過,但最終一一都排除掉了。

  這塊木板他一直珍藏,連父母都不知道,隻是在季弟李賢十歲時,拿出來讓之看過。

  季弟在聽了他的故事後,從多方麵進行了論證,和他想的基本上一樣,是上天以此來啟示他,要刻苦學習,革新大宋!

  為萬世開太平!

  父母的期盼,上天的啟示,季弟於他學習時的幫助,成了李誌不斷向上的動源。

  瞥見李誌相對淡然的模樣,一直注意著的柳永心裏感觸頗深。

  “難道這就是李家兄弟說的下飯菜?”

  看來,他的眼光還是太低了。

  等了足足一個多時辰,待人群散了大半後,李誌和柳永才一同走進榜單之下。

  他們首先抵達的自然是進士科榜單。

  第一名,華州人李誌。

  第二名,陳留人鄭向。

  第三名,臨淄人溫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