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臨戰5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1-08-18 04:12      字數:2073
  金尚憲性格剛硬,為人忠直,深切不恥周顯所為。為此他還專門寫了一封信給周顯,斥責他的逆臣之為,宣布與之徹底斷絕關係。

  林慶業沒有金尚憲表現的那麽激烈,但他心中對周顯此舉也有頗多不滿。

  周顯接到兩人來信之後,當時頗為無語,同時也有些感動。

  朝鮮這個大明的屬國在真實的曆史中可以說盡了自己屬國的責任,在大明亡後多年,他們依舊沿用崇禎的年號。

  據傳在乾隆年間,有一個姓金的朝鮮大臣在給朝鮮王的上書中,因為用了乾隆的年號而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朝鮮眾臣的抨擊下,朝鮮王罷免其官職。

  而其家族也示其為內賊,將其逐出族譜。一個年號在明亡近百年後依舊有如此威力,可見大明對朝鮮的影響力。

  此刻華夏大亂,滿虜未滅,中原又南北分立。

  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沒必要讓朝鮮非得做個選擇,況且周顯也未立國。

  為此,周顯分別派了大臣去了海外,宣布朝鮮、文萊、蘇祿、琉球這四個與自己有親近關係的國家依舊可以示大明為藩主國。

  這一方麵維持了大明的尊嚴,不至使周顯和南邊為此而產生隔閡。另一方麵當前保有一個華夏的正統王朝,有利於將來一統之時完全接管這些藩屬國。

  四國各遣了使者前往南京,朝鮮王李德仁、琉球王尚賢還請求大明為之冊封。

  李德仁是在朝鮮諸大臣的擁護和反叛下登上王位,得位不正。雖然朝鮮仁宗已死,但其世子李亾卻在滿清那邊,並且已經稱王,而且得到了滿清的全力支持。在朝鮮國內,依舊有不少人示李亾為朝鮮正統。

  李德仁迫切希望大明的新皇帝承認他才是正統的朝鮮王,借此壓服朝鮮國內心向李亾的,並獲取朝內擁明派的支持。

  而朝鮮王尚賢繼位後即派出使者前往北京請求崇禎帝為此冊封。當時崇禎帝本已經同意,但卻因為戰亂而沒有及時派出使者,冊封也沒有完成。

  後來大明覆滅,此事更是不了了之。

  因為周顯大兵進駐德之島並協助其驅逐薩摩藩兵,尚賢也隻能按下此事,但心中卻一直渴望得到大明的正式冊封。

  周顯既然已經表示他們可以繼續認同大明為藩主國,他們自然再次提出這樣的請求。

  此刻大明隻占據南方一隅,有四個使者前來,兩國請求冊封。無論從哪一方麵講,這對內憂外患的大明都是天大的好事。

  朱慈烺為此派出儒學大家劉宗周的得意弟子,擔任右僉都禦史的祁彪佳乘船出海回訪兩國並完成冊封。

  在此期間,祁彪佳接觸了朝鮮和琉球的眾多大臣和將領,得到了他們效忠的表示。

  林慶業當時也特意返回漢城,並拜見了祁彪佳。他向祁彪佳表示,若是將來大明和周顯發生戰事,他會盡力召回所有朝鮮兵卒,並爭取使朝鮮國盡量保持中立。

  這也是朝鮮王李德仁、左議政崔鳴吉、青原府院君沈器遠所持的意見。唯有金尚憲堅持朝鮮為大明屬國,應該完全支持大明。

  也是因為這個,金尚憲被朝鮮王派去了南京。

  祁彪佳則暫時留在漢城,這是史可法給他的任務。關注周顯和滿清在遼東的戰事,並盡力摸清周顯在山東和遼東的實力。

  為此,祁彪佳必須在朝鮮找到足夠支持大明的人。他曾想說服林慶業為大明提供有關周顯軍的情報,但林慶業拒絕了此事。

  這是林慶業的底線,既然依舊在周顯手下效力,他就不願做那樣的貳臣所為。但他心中也知道即使他不做,自有其他人會去做,大明在朝鮮的影響力太大了。

  為了更好的掌控朝鮮的局勢,在朝鮮國內周顯有李雄所建的一套情報網,對這些情況不可能一無所知,但他選擇了完全置之不理。

  即使對林慶業去拜見祁彪佳這件事情,他也沒有過多過問,讓其繼續領兵。雖然隨著李定國來到皮島,他的權力得到分化,但李定國分去的都是漢卒,所有朝鮮卒依舊由其指揮,這反而使他對手下士卒的控製力變的更強。

  林慶業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他想到連李定國這樣的反賊都能被周顯授予領軍大將,自己可以繼續領兵又有什麽不能理解的?

  如果周顯沒有這樣的胸襟,又如何能在數年之內聚攏那麽多願意為之效力之人?

  而且即使周顯和大明交戰,那恐怕也是很多年之後的事情了。到時候局勢如何發展,誰又說的清呢!

  這次李定國將六千騎卒交到他手裏,已經表明周顯對他仍舊信任。而且,此戰對他有特別的意義。

  周顯在給他的回信中明確表示,他會全力讓朝鮮王封其為平安君,讓平安和鹹寧二道歸於他的統治。

  但前提是他必須立下足夠大的功勞,足夠可以讓朝鮮國內諸臣閉嘴的大功。

  在丙子之亂後,滿清挾近五十萬朝鮮俘虜進入遼東。在林慶業奪回漢城之後,勒克德渾又遷走了幾十萬朝鮮人。

  這近百萬朝鮮人中的有一部分隨李亾一起被安置在遼陽周邊,剩下的大部分都作為奴隸分給了建州的旗人。

  他們被安排在旗人的莊園裏,做著最低賤的勞動。當然也有情況好的,被旗人看重,作為他們統治自己族人的工具。

  若是能解救出這些朝鮮人,並將他們帶回朝鮮。再拜托其他人活動一下,那平安君之位便是十拿九穩的。

  因而這一仗,無論對克遼軍,還是對林慶業本人而言都極其重要。但實際上,靠著六千騎卒及兩營步卒很難完成這些。

  沿著數百裏的狹窄道路突進,在清軍未反應過來之前殺到赫圖阿拉。別說在那裏,滿清隨時可以聚集起上萬人的大軍和數萬的後備兵力與自軍大戰,就說赫圖阿拉,那也是建州第一堅固的城池。

  這次出兵,林慶業沒抱攻下赫圖阿拉的指望,但他依舊想盡力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