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6章 傅以漸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1-03-16 16:36      字數:2103
  聽彭士奇說完,周顯依舊沒有太大興趣,認為他在誇大其詞。

  之前山東諸官空缺,周顯采取了一係列手段讓地方舉薦賢才。若是那人真的那麽有本事,應該早就已經被任命為官,或者至少進入了周顯的視野,哪裏還需要跑到北方去滿清那邊去參加什麽科舉?

  但周顯不想令彭士奇太過難堪,於是問道:“哦,真有這樣的人,他是誰?”

  彭士奇道:“那士子名叫傅以漸,乃東昌府聊城人。他出身貧苦,但勤奮好學。精通經史,工於詩文,在當地很有才名。”

  周顯一聽這個名字,頓時感覺好熟悉。他皺眉沉思了片刻,突然想起傅以漸好像是滿清第一屆科舉的狀元,後來還當過順治朝的兵部尚書。他心生奇怪,按說傅以漸這樣的人不應該如此默默無聞。“當地官員為何沒有人舉薦他?”

  彭士奇看了一下李岩,苦笑道:“在李公子出兵占據魯西之時,傅以漸因為家貧而為闖軍做過一段時間的事情。聊城縣令李元思性情暴躁,嫉惡如仇,他家中十數口人都是被闖軍亂兵所殺。因為這個,他深恨那些投靠闖軍之人。在這種情緒下,他怎麽可能舉薦傅以漸?”

  李岩臉色微微有點難看,沉默著沒有說話。

  當時初入山東,闖軍收降劉澤清手下的不少軍隊。諸軍派係複雜,軍紀混亂,當時有不少亂殺無辜的事情發生。雖不是他親自所殺,但的確和李岩也脫不了關係。

  彭士奇還在繼續說,“後來傅以漸前往臨清去拜見顧知府,想要謀一份前途。為此還專門將自己對山東的建議編輯成冊,準備上呈給顧知府。但當時他沒有直接見到顧知府,而是將自己的建策交給了門丁。因為那段時間正是清軍猛攻巨鹿之時,有太多的事情需要顧知府去處置。後來,顧知府無意間看到他的那些建策,驚為大才,連忙派人去找。但傅以漸卻因為長久沒得回應,心生絕望,已經消失不見了。等再有消息,他已經入了濟南的大獄。”

  周顯心中暗想,這家夥還真是倒黴透頂。但他很快意識到好像有些不太對的地方,他看向彭士奇道:“你怎麽知道的這麽清楚?你之前便認識這個傅以漸?”

  彭士奇淡淡一笑,從懷中拿出一封信遞給周顯道:“督帥,這是顧知府給您的信,下官知道這一切也都是他告知屬下的。他就是想讓下官幫他向督帥求求情,放過傅以漸。顧知府真的是很看重這個傅以漸。”

  周顯展開信看了看,確實是顧鹹正所寫。

  他在信裏麵對傅以漸大加讚賞,言說他隻是一時糊塗,並沒有從虜之心。希望周顯能放了他,讓他可以為官府效力。

  說傅以漸是一時糊塗,周顯並不相信。

  順治帝入主京師之後,便新開科舉。

  後來的人可能是看天下大勢已定,被迫順從滿清。但他這樣在南明還存在的情況下就去參加滿清科舉的人,絕對是毫無家國概念,而且功利心極重。

  作為滿清科舉的第一屆狀元,傅以漸才能肯定是有的,但這樣的人是否值得重用?

  周顯心中有點猶豫,過了好一會,他才道:“既然你們兩人都這麽說,就暫且饒了他吧!我這邊缺個書吏,這次前去遼南,讓他隨軍吧!也讓我看看,他這個大才,到底是真的有些本事,還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彭士奇抱拳道:“督帥明智。”

  周顯繼續道:“還有那個李元思,公私不分,處置失當。考慮到事出有因,這次就不追罪於他了。讓顧鹹正派人訓斥於他,以看後效。若有下次,定會嚴懲。”

  彭士奇輕輕的點了點頭,猶豫了一會道:“督帥,下官有句話,不知當說不當說?”

  周顯直截了當道:“說!”

  彭士奇道:“下官和顧知府私下議過此事。私以為這些士子之所以北上應試,除了本身追名逐利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苦讀數年,甚至數十年,所精者隻有八股文章。督帥廢除科舉,以才取士,使他們所學一無所用。他們這才在慌亂之下病急投醫,冒險北上。雖然投靠異族罪無可赦,但說起來也有一點情有可原。”

  周顯皺眉道:“我廢除科舉的原因不早就給你們說過了嗎?若是他們真有才學,在我這裏定有他們的位置。但若他們隻是死讀四書五經的書呆子,要他們又有何用?”

  彭士奇咬了咬牙,堅持道:“督帥的用心,下官明白。但督帥也不能否認,正因為八股文規則嚴謹、文精意賅,對士子的要求更高。雖有不少讀死書者,但其中亦有不少人才。像山東巡撫萬元吉、登萊巡撫文誌通、濟南知府陳子龍、淮安知府夏允彝,還有下官,乃至督帥本人,不都是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嗎?”

  周顯臉色有點難看,“你想讓我恢複科舉?”

  彭士奇搖了搖頭,“下官明白督帥廢除科舉是為長久計,但事情總有輕重緩急。現在包括山東在內,共有五大勢力,每一個都在極力收攬人才。科舉取士之道維持了近千年,自有其長處,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下官和顧知府的意思是在督帥所采用的取士之道外,一部分仍舊采取科舉取士。這樣讓那些苦讀之士子不至於心生絕望而轉投其他勢力,這對督帥的名聲隻有好處。”

  周顯沉默著。想起了那些北上去滿清那邊應試的士子,這樣的人若是多了,傳出去確實很難聽。過了一會,他轉向李岩道:“李兄,你怎麽看?”

  李岩想了片刻,緩聲道:“我認為彭知府說的有理。科舉取士乃千年傳統,你欲做變革,但也要給那些舊派士子以轉變的時間。行的太快,容易傷腳。而且你親去遼東,山東首要任務是維持穩定,以應對清軍之反撲。在這種情況下,盡力維持各方利益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