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8章 京畿情勢2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0-12-29 19:03      字數:2071
  之前鬆山之戰,山西總兵王樸先逃,吳三桂緊隨其後,最終引得明軍的大潰敗。包括白翥在內的諸多將領被困於鬆山城長達半年之久,雖然得益於盧象升和周顯,他最終逃得生天。但因為明軍兵力折損嚴重,無力再控製遼東的很多地方,導致廣寧中屯所被屠,其中便有白翥的所有親人。

  聽周顯提到這件事,白翥頓時變色,雙拳緊握,沉默著良久沒有說話。

  周顯提壺給白翥倒了些酒,繼續說道:“大明諸軍心思太多,以我看來,依仗任何人都不如靠自己。”

  白翥皺眉道:“但我們隻有一萬二千餘眾,如何戰勝清軍?”

  周顯輕輕的搖了搖頭道:“對清之戰,是大明的國戰,並非一二將領所能決定。現在北地大亂,朝廷能調動之兵不過遼東吳三桂、天津駱養性、居庸關唐通等數部人馬。就算加上我部北上的萬餘人,也不到五萬之眾。以前與清軍相戰,三倍大明之兵才能與清軍相抗。靠這點兵力即使能夠勉強戰勝在通州外的萬餘清騎,損失也必大。假若殺入山西的清軍騎兵再回返京畿,朝廷又當從哪裏調兵救援?況且幾部朝廷人馬,唐通駐守京師,駱養性損兵折將,唯一能與清軍作戰的吳三桂也隻有兩萬人馬。真的交戰,誰勝誰負還是未知之數。”

  劉孔和問道:“那督帥可有什麽好的建策?”他隨白翥出兵,對此事也十分關心。

  周顯道:“這一年,我軍已徹底穩固金複二州,並數次派出士卒突入蓋州。現在雖然失去了五十道驛,但也牽製了很多清軍。況且,韓勇在遼陽附近也打出了一片天地,直接威脅清軍的腹地。而在朝鮮,三道之地歸我軍所有,目前雖然還威脅不到遼東。但以往清軍已無法從朝鮮調兵、調糧,反而要不斷向朝鮮輸入兵力。在這一年,清軍所受打擊很大,不僅是兵力上,還有財源上。要知道,遼東苦寒,其恢複能力遠低於大明。清軍這次侵入大明,我看更大程度上是想靠劫掠來補充他們之前的損失。”

  眾人點頭,對周顯所言表示讚同。

  陳名夏道:“朝廷對待清軍,從最開始就錯了。如若訓練一支精兵,像清軍入關一樣不斷突入遼東,讓清軍不得安定,絕對不可能讓之如此壯大。”

  白翥臉色難看,他久駐遼東,錯的執行人中便有他。

  但周顯搖了搖頭,“百史所言的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對。要知道遼東山嶺丘陵縱橫,地形遠比中原複雜的多。精兵入遼東,雖可對清軍造成一些損失,但也容易陷入清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朝廷缺糧缺銀,很多時候想對清軍致命一擊以徹底解決遼東之事也並不完全錯。錯的是,朝廷低估了清軍的實力,而對於自軍的派係複雜、彼此爭鬥又缺乏了解,最後才導致不斷慘敗。在我看來,要想擊敗清軍,並不能想著一招一式就用到底。而應根據不同的形勢采取不同的策略,盡一切可能打擊清軍。如若把滿清看成是一棵大樹,就先斷其水源,再去其枝葉,然後砍其枝幹,最後再連根拔起。”

  陳名夏輕輕的點了點頭。

  白翥聽周顯繞來繞去,似乎意有所指,便直接問道:“那督帥有什麽好的建議?”

  周顯歎了一口氣道:“我軍克複金複二州之後,我便派人聯係吳三桂,讓其從寧遠出兵,兩軍合力共攻清軍。但吳總兵以各種原因推脫,致黃僉事在遼南獨木難支。逼的我不得不出兵朝鮮,妄圖從那邊牽製清軍,以求得黃僉事穩固二州。但即使如此,五十道驛依舊被清軍奪去。吳三桂目前已控製遼東,包括山海關守軍在內的五萬餘大軍。但他在鬆山戰後,可曾與清軍交戰過一次?而據我所知,皇太極、多爾袞都曾派人聯係過吳三桂,想要說服他歸降滿清。”

  白翥臉色一變,“督帥的意思是吳三桂可能投靠韃子?”

  周顯搖了搖頭,“吳總兵是個聰明人,現在滿清雖然勢大,但大明也並非毫無機會。非到萬不得已,他是不會投降滿清的。最聰明的做法就是保存自軍實力,到時候再看形勢恃價而沽。京師危急,而他隻帶去了兩萬兵卒。根本不是想擊敗清軍,隻是迫於朝廷壓力才不得不出兵救援。隻要他能牽製清軍,不讓他們進攻京師,那他便能對朝廷有所交待。至於清軍對京畿造成多大的破壞,殺戮多少百姓,擄走多少青壯,都不是他考慮的問題。”

  劉孔和性格直率,忍不住痛罵道:“大明危急若此,這吳三桂真若如此行事,如何對得起朝廷對他的厚恩重用?白總兵,你為遼東人,和吳三桂也算舊識,他真是這樣的小人嗎?”

  白翥沉默了好一會,最後還是輕輕的點了點頭。“督帥,但現在能抵擋清軍的,隻有吳三桂的那兩萬人。我聽您的說法,是不想讓我軍與吳三桂合在一起,那又該如何行事?”

  周顯苦笑道:“靠我軍北上的兵力,想要擊敗清軍是奢望。如何使大明的損失變的小一點,對清軍的打擊變的大一點,才是最實在的。我想你達到的第一個目標是確保通州不失,七千步卒順利進入通州協助守城。清軍入關的目的是為了洗劫財富和擄掠青壯,你的第二個目標就是從他們手中搶回那些財富,奪回那些青壯。”

  看眾人不解,周顯便繼續說道:“第一個我就不說了,無非是趁清軍不備,偷入通州,協助守城。第二個是讓那五千騎兵深入關外,提前埋伏在清軍返回遼東的必經之路上,看準機會偷襲他們。要知道清軍返回之時,攜帶大量青壯和金銀,行動緩慢,兵力分散。如若我軍突然殺出,絕對能打他們個措手不及。隻要能救出部分青壯,減少清軍此次入關所得,便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