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議事3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0-12-29 19:03      字數:3210
  趙旭升看王世忠離開,滿懷疑惑的問道:“軍門,您真的打算送金複二州的學子前往京師赴考嗎?”

  周顯點了點頭,問道:“有什麽問題嗎?”

  趙旭升沉默了片刻道:“軍門,屬下實話實話啊!金複兩州被東虜占取多年,境內百姓多受其壓迫,不說要讀那些聖賢書的,就是連識字的也沒有多少人。您送這些人前去科考,基本上沒有高中的可能。而且朝廷春闈早過,按照朝廷規製,他們連參加院試的資格都沒有。屬下實在不明白您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周顯歎了一口氣道:“我並不指望他們給我中一個狀元回來,隻是想借此向世人表明金複二州同樣為我大明的領地。自我軍攻取金州之後,對治內百姓雖然不能算是極好,但他們的生活至少比在東虜統治之下要強上太多。但為何在我軍與滿清交戰之時,卻有那麽多普通百姓和士卒主動給清軍傳送情報?在我看來,除了清軍那邊開出重賞之外,還有就是他們對我軍並不信任,對清軍的認同度遠遠大於我軍。從這點上,我軍要自我反思,為什麽會讓他們有這樣的想法?”

  周顯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個人認為,至少有兩方麵的原因。一是民心不穩。昔日,尚可喜因私人恩怨而攜部眾投靠滿虜,導致金州失陷,支持大明的當地百姓遭滿虜屠戮殆盡,很多人因此而家破人亡。雖然目前我軍克複金複二州,但時間尚短,而且在很多普通百姓看來,我軍依舊可能隨時放棄兩州。所以,他們中的很多因為擔心在我軍離開之後遭到滿虜的報複而那麽做。還有第二點原因,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國的概念,認為我大明和滿清並沒有什麽分別。所以在將來的戰事中,誰的勝算更大,他們便傾向於支持誰。在之前的多次戰事中,我大明屢次敗於滿虜,也就讓他們認為這次和以往不會有什麽不同,那做出向清軍透風報信的事情自然也不算什麽稀奇之事了。”

  黃蜚微微點頭,“軍門說的是。高毅審問那些細作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都說我軍根本不可能戰勝清軍。”

  周顯向黃蜚點了點頭,說道:“大部分金複二州的百姓所擔心的我軍可能隨時撤離遼南的問題,我們隻能通過實際行動慢慢讓他們安心。而對大明的認同感問題則刻不容緩,至少先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大明的子民。科舉三年一次,大明從全國取士,如果讓兩州士民也參與其中,至少會對他們產生一些影響。這件事情的意義,我已經在奏折中向聖上言明,並提議準許金複二州的學子直接參加朝廷的院試。如若有一兩人高中舉人,甚至是進士,我們就可以借此大力宣傳,讓二地百姓明白他們與其他地域的大明子民並沒有什麽分別,以此博得他們的認同感。”

  周顯掃視了一下眾將,繼續說道:“從小的方麵講,此事有助於我軍穩定金複二州;從大的方麵講,對朝廷方麵亦有同樣重大的意義。現在運河被阻斷,劉澤清在山東掀起叛亂,河南亦闖賊所占,今年的京師科舉,必然會冷清異常。如果有金複二州的學子趕去,至少可以向天下百姓證明,朝廷並非全線潰敗。對整個天下大局來講,我們在永寧監城的這場小勝算不得什麽,但起碼可以穩固一下京師的民心、軍心。在大明國勢衰微至此的情況下,人們更傾向於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消息,哪怕是這樣很小的好消息。”

  黃蜚聽完周顯的話語,心中忐忑不已。就軍事指揮方麵,他自認為自己並不比周顯差。但周顯考慮事情,總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將每件小事都泛大化,然後落實下去。而他不能說沒有考慮,隻是從來沒有那麽長遠。

  周顯轉向趙旭升道:“趙副將,金複二州的政務一直由你兼做,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了。”

  趙旭升站起來拱手道:“軍門放心,我一定辦好此事。”

  周顯點了點頭,側身下令道:“章懷,你到外麵守著。沒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靠近這間屋子。”

  章懷走了出去,大門被緩緩關上,屋內氣氛頓時變的有點凝重起來。

  周顯緩聲道:“此戰的經過,我就不多作贅述了,說兩個主要的問題。黃僉事,既然你已經製定了突襲清軍的計劃,一切都應當秘密進行。你為何卻提早將自己的計劃告知千總以上的將領,而且還未要求他們對此事進行保密?”

  黃蜚臉色難看,站起來拱手道:“屬下失職,當時未考慮那麽多。”

  周顯擺手示意他坐下,“此事已過,我不願深究。隻是借此告訴諸位,複州形勢複雜,敵我難辨。在這種情形下,凡事都需多長一個心眼。什麽事情該什麽人知道,你們在心中都應該有個標準在。否則,最後吃虧的一定是我們。除此之外,你們還犯有另一個大錯,為何能允許王世忠擁有兩千餘私兵?”

  黃蜚猶豫了一下,向周顯道:“軍門,此事也是我的錯。本想借助王世忠哈達貝勒的身份招募一些士卒為我軍所有,便沒對他做過多限製。後來雖然隨著他實力的增強變的有點肆無忌憚,但始終來說還算可以控製。況且,他手下的那些兵卒從未拿過我軍的軍餉、糧草,因而便對他多加容忍。”

  趙旭升站起來道:“軍門,這並非完全是黃僉事的過錯,而是諸將共同商議的。金州、複州之戰後,我軍俘獲了大量清軍,除少量招募入軍外,其他的大部分都送回登萊為礦奴。這些人中的很多從兵多年,但作惡亦重,最擔心的事情便是我軍對他們加以報複。而王世忠身份特殊,那些俘虜也更願意投靠他。諸將的意思是先借王世忠的名義收降這些俘虜,然後在將來再將他們編入我軍,這樣所受的壓力便會銳減。”

  周顯輕輕的搖了搖頭,“你們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王世忠此人的權力欲很重,一旦其嚐到了手握重兵的甜頭,豈會那麽容易讓你們整編他的私兵?在我軍與清軍在永寧監城的關鍵時刻,他不僅沒有領兵向前,反而撤到了大軍的後方。假設此戰我軍大敗,王世忠會不會率領他手下的兩千私兵截斷我軍的退路,以我軍數萬的將士的姓名作為他投靠清軍的進身之階?”

  黃蜚驚出了一身冷汗,如若真是那樣,在金複兩州的數萬明軍隻會有全軍覆沒一個結局。他不知道周顯是得到了什麽訊息,還是其他的原因,才會做出這樣的推論。但他內心對此卻不大相信。“不會如此吧!畢竟王世忠和滿清有家仇,而且他的親屬都還在我大明境內。”

  周顯歎了一口氣道:“對於有些人來說,權力和利益才是他們想要追求的,家人根本就不值一提。當然我並不是說,王世忠便一定是那樣的人,隻是我們賭不起。在座的諸位,官職最低的也是守備,一個決定就關係數千士卒的生死。因而在做出決定之前,必須盡自己所能將一切可能的威脅排除在外,因為我們沒有資格疏忽大意。”

  眾將沉默,臉色都有點難看。

  周顯用手指輕輕的敲動了一下桌麵,緩緩道:“好在此戰的結果並不算太壞,雖然我軍的損失重了點,但至少成功拿下了永寧監城和五十道驛。對此,黃僉事當居首功,我也已經上書朝廷為諸位請功。但此戰卻並非完結,清軍不可能準許我軍威脅他們統治的核心區域蓋州,接下來我軍必將迎來清軍的激烈反撲,我們對此要提前做好準備。我在不久之後便要返回登萊去平定劉澤清之亂,你們需要我做什麽可以盡管提出,我會盡自己所能滿足你們的一切要求。”

  黃蜚猶豫了片刻道:“軍門,永寧監城和五十道驛被我軍所占,隻要能守住這兩地,清軍主力便不能輕易前來複州。這兩地地勢有利於防守,也不需要太多兵力,但問題是此戰我軍兵力折損嚴重,僅戰死者就超過六千。雖然屬下亦知道劉澤清之亂必須盡快平定,但希望軍門不要從這裏調回太多兵力,否則將很難守住這兩地。”

  周顯麵露難色道:“你的難處我知道,但我的難處你也要理解。劉澤清之亂,如果沒有足夠的兵力對之形成壓倒性優勢,此事將對朝廷產生致命性的打擊。”

  說到這裏,黃蜚的眉頭已經高高蹙起,而眾將臉上也差不多是同樣的表情。

  周顯沉默了片刻,最終道:“我看這樣吧!黃僉事,你首先把王世忠手下的那兩千人打散後整編入軍,以補充我軍的兵力損失。”

  黃蜚明顯愣了一下,“這可以嗎?要不要問問王世忠的意見?”

  周顯淡淡一笑道:“他不是已經前去京師了嗎,還怎麽問他?而且軍務緊急,一切都應便宜行事,我們自己做主就行。”

  黃蜚恍然大悟,他起初就好奇周顯為什麽要讓王世忠前往京師送信,原來是為了這個。他隨即拱手道:“軍門放心,屬下明白該怎麽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