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士商出海
作者:白馬嘯秋風      更新:2020-12-29 19:02      字數:2097
  萊陽為登州治所,本為登萊巡撫衙門所在地。但周顯上任之後,實行軍政分離。將大部分士卒移往蓬萊,但行政中心卻仍然留在萊陽。曽化龍為朝廷欽命的僉都禦史,但周顯給了他處置登、萊二府所有政事的權利。他現在除了不管軍務之外,完完全全登萊巡撫的樣子。

  曽化龍不愧為從底層官吏一路走到朝廷中樞的高官,雖然有一些特有的倔強,但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幹才。他很快理清了登萊全境的整體情況,在周顯的支持下,他對相應官吏該升遷的升遷,該罷免的罷免,很快豎起了屬於自己的威信。

  而且,他做起事來有條不紊,處理事情也有板有眼。之前,周顯從朝鮮攜帶萬餘百姓前來登州,而林慶業又從遼東攜帶數千百姓歸來。在登州一地一下子湧進來這麽多人,而沒有引起太大的混亂。在這點上,曽化龍功不可沒,也充分展示了他的能力。

  一名差役將周顯引到大廳,微微拱手道:“請撫台大人在這裏稍等片刻,已經有人前往通告曾禦史了。”

  周顯點了點頭,說道:“我知道了,你先下去吧!另外,也派人去通知一下陳知府,讓他立即趕來府衙。”

  那名差役應了一下,緩緩向外退去。不一會,兩位侍女走進屋內,給周顯和夏舒分別上了一杯茶,另外還生起了一個火爐。

  炭火升騰,屋內逐漸熱了起來。

  周顯脫掉外衣,呷著茶瞧著四邊。自他擔任蓬萊巡撫之後,便率部前往朝鮮,在這裏也隻僅待過十幾日。但當時忙於各種事務,現在對這個府衙的印象極其模糊,現在看來,它倒是挺典雅別致的。各樣家具和屋內壁畫以淡紅色為主,給人一種十分舒服的感覺。

  夏舒喝完瓷杯中的茶,看周顯沉默不語,感覺有點無聊。“軍門,我去看一下兄弟們。他們這群兔崽子,有的時候不交待他們幾聲,有時候連馬都懶的喂。”

  周顯點了點頭,從懷中掏出大約二十兩銀子,遞給他道:“蓬萊為兵城,並無太多可供消遣的地方,而萊陽與之相比,則要繁華的多。這一段時間,你們跟著我來往青萊之間,也辛苦了。一會你找一個好點的酒樓,代我好好犒勞一下兄弟們。”

  夏舒麵露喜色,笑道:“軍門放心,我這就去辦。”

  沒過多久,僉都禦史曽化龍和萊陽知府陳鍾盛先後到達。寒暄了一會後,曽化龍望向周顯問道:“周軍門,您怎麽突然前來萊陽了,是有什麽事嗎?”

  周顯笑道:“的確是有一些事要和兩位商議。本來還應叫上文知府的,但他遠在萊州,隻能先和你們討論一下此事的可行性了。我準備在膠州的黃海靈山海口和登州的威海衛海口各開一個點,允許士商出海貿易。然後對他們征以重稅,用以補充登萊府庫。”

  曽化龍為福建人,在很久之前便知曉海貿利潤極大,但朝廷明令禁海已多年。他前來登萊之後,雖然聽風言說,周顯曾秘密派船出海,獲利豐厚,但那些都是私下秘密進行的。現在周顯將此事擺在明麵上,甚至準備允許士商出海,這已有點超出他所能理解的範圍。他的第一感覺是,這周顯莫非是瘋了。

  陳鍾盛臉色同樣大變,他問出了曽化龍心中的疑慮。“周軍門,朝廷是明令禁海的。您這樣做,不是直接違反朝廷律法嗎?”

  周顯點了點頭,道:“此事確實如你所說,有違朝廷法製。但昔日我離京之時,陛下曾給予我口諭,允許我重建登萊大軍,以從海上牽製滿虜。當時我提出不要朝廷一錢餉銀,隻請求陛下允許我開通海貿,陛下最終也同意了。”

  曽化龍問道:“周軍門,你可有聖旨?”

  周顯搖了搖頭道:“沒有,隻是口諭。”

  曽化龍搖頭苦笑,不知道這周顯是太幼稚,還是太愚直。“周軍門,請恕我直言,口諭並非聖旨,是可有可無的那種存在。你想啊!這口諭從陛下之口,入你之耳,中間並無任何人可以替你作證。我這樣說倒不是我懷疑軍門在說謊,而是想告訴軍門,此事承不承認,全在於陛下。如果一切順利,當然是你好我好陛下好,但一旦出事,這頂罪的鍋或許就要由我等來頂了。”

  曽化龍久在朝內任職,經驗、資曆、眼光都不是周顯所能比擬的,他一席話便直接點出了問題的症結所在。在明末,朝臣之間相互攻訐是常有之事。一旦周顯開通海運,這樣巨大的利潤肯定會引其他人眼紅。到時候眾臣群而攻之,如若崇禎帝能頂住這樣的壓力當然亦可以無事,但崇禎帝曆來寡斷多疑。曽化龍不覺得他會一直堅持自己最初的觀點,這正是他完全不把這口諭當成一回事的原因。如果是聖旨,那就完全不同了,那是隨時可以拿出來作為證據的憑證。

  陳鍾盛插嘴說道:“如果軍門能請求陛下下一道聖旨,我等自然會全力支持您推行此事。”

  周顯端起水杯呷了一口氣,輕輕搖頭苦笑道:“敢問兩位,如果此時我向陛下上書,請求他下這一道聖旨,陛下心中會怎麽想?”

  陳鍾盛愣了一下,沒太明白周顯的意思。但曽化龍則完全沉默,他沉思了片刻道:“這書不能上。”

  陳鍾盛看曽化龍表態,心中更加疑惑,“這又是為什麽啊!”

  曽化龍默默搖頭道:“君恩難測。如果陛下真的厭惡上了一個人,即使憑借一封聖旨暫時保全了性命,但以後有一千種方法讓那人死無葬身之地。如果這時候上書,請求陛下下這一道聖旨。誰都可以看出這是想以這道聖旨為憑,要挾陛下必須承認他曾許下此事。做臣子的不替天子分憂,反而欲將今後的責任全部推到天子身上,這不是做臣子該做的事情。而且,此舉必然引起天子的臆測,今後將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