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癡力淨化邪祟
作者:心殤若魘      更新:2020-12-28 19:52      字數:3928
  龍魚靜思作答,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始終沒開口以應。

  蛟魷對此情形,實感心灰意冷。

  他忽然認為,要不是自己的話,太過張揚誇大,也不會導致,龍魚的反感,對其不理。

  蛟魷在組織語言,準備加以催促時,龍魚才回神過來。

  她低沉又感動地,道:“那你打算,如何相助於我?”

  再收龍魚回音,蛟魷倍感欣慰。

  他立馬回道:“我想跟你,連接愛情的橋梁,來增強已弱化的癡力。”

  龍魚有些驚詫,道:“這······這行得通嗎?”

  蛟魷道:“為何不行?你靠單獨相思,都能凝煉癡力,如今我已歸來,難道不是更加有利嗎?”

  龍魚道:“你有所不知,癡力這種東西,是我當年無意間,獨自構思而成。

  如有他人的加入,不知它是得到加強,還是會削弱,甚至消除不見,都還有待考證。

  倘若我們貿然行事,當出現了緊急事況,根本就沒機會逆轉了。

  屆時,別說你好心幫扶了,隻怕反而會加重,目前麵臨的糟糕危局。”

  蛟魷深感焦急,道:“此刻都已火燒眉毛了,你為何還顧忌這麽多?

  你就不擔心,整個水幻都,到最後灰飛煙滅嗎?

  你是沒看到外麵,現在所處的情況,是多麽的令人絕望。

  如果你親眼目睹,絕對讓你瞠目結舌。

  以當前形勢,我們唯有大膽一試,方可證明猜想。

  要是真的有效,到時對於你,解除多年的困身之境,也必然有莫大幫助。”

  龍魚語氣消極,低聲道:“看來我別無選擇,隻好聽你的建議,去嚐試一下了。”

  蛟魷當即高興不已,道:“謝謝你,能應允我的請求,配合我的行動。”

  龍魚交代道:“希望如你所願,不會將事態搞砸。”

  蛟魷道:“你放心,假使出現相反的結局,我定會拚盡全力,哪怕豁出性命,也要確保你的安全。”

  龍魚溫柔道:“好吧,我相信你的決斷。”

  不安分的妖獸及惡靈,在兩者互遞信息間,又集結好隊形,準備深入搗蛋。

  這讓手忙腳亂的蛟魷,更不能集中精神,來靜心商議對策。

  此刻,他說服了龍魚參與,倒是感到輕鬆了許多。

  蛟魷和龍魚,這對舊時戀人,通過特殊的交流,不單化開了誤會,還拉近了彼此,相隔萬年的心語。

  隻見蛟魷最後發力,將作亂的妖獸,一次性快速帶離,危及虹柱的範圍,便進入引訣施法過程。

  他必須在有限的時間裏,跟龍魚促成,強化癡力之舉,方有可能,扭轉不詳的頹勢。

  否則,這個人們長久生存,如樂園般的根據地,必將化作洶湧波濤裏,一粒粒被曆史遺忘的塵埃。

  蛟魷迅速收回,伸出遙遠的空虛觸手,讓其在背部懸掛。

  他盤坐於島上地麵,調整好體內靈力,注入感情思維中。

  他憑借跟龍魚的愛意相通,將之遁空送往對方處。

  但見一絲綿軟的氣縷,從蛟魷身後的虛幻觸手尖,凝聚並溢出,往龍魚神殿方向而去。

  當龍魚吸收完,蛟魷送去的激活力量,神殿內頓時發出一聲,悅耳振奮的龍吟聲。

  一股粉紅色光線,應時隨聲飛出殿內。

  光縷現世頃刻,便化作龍首魚身,龐大的龍魚幻影。

  龍叫之音剛誕生,那種可令萬物複蘇的聽覺,隨即在整個部落間傳輸。

  不管是島上的活人,水裏的妖獸,或是懸空的獸靈,全都將動作截停,朝著龍魚神殿的方位,不由自主的看去。

  那些躁動的妖獸和迷怨人,竟是暫時原地發呆,露出類似懺悔般的哀傷。

  仿佛龍魚的聲音,有種攝人心魄的魔力,可直接穿破,囚禁善良意念的那道隔膜。

  而守眷部落的人們,不知這是何種吼叫,隻管私下猜疑,翹首以盼。

  蛟魷見妖獸愣住,心裏登時興奮不已。

  他即時認為,連龍魚的一道聲響,都有這等魅力,那合成後的癡力,必然有撼動天地的奇效。

  待龍魚的粉紅幻影,朝海櫻花樹的島嶼,飄然而去時,蛟魷再次作法,釋放一抹蘭白色光影,追趕龍魚的幻身而去。

  蛟魷所放的靈光,亦是在飛行期間,幻化為其容貌之樣。

  兩者的替身光影,很快就漂遊到,萬米高的海櫻花樹上空,懸停下來。

  在萬眾矚目下,一切任由預想的步驟,順利的進行著。

  蛟魷和龍魚的化影,以巨樹的靈脈為陣眼,在高空纏結匯合,勾勒著古老圖案。

  兩者接著劇烈碰撞,聚出個如神輝普照般,亮得發白的光球。

  光球應力膨脹變大,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四散激射的白光,朝各個方向,無死角的迸裂炸開。

  空中粘黏的陰霾霧氣,登時被驅散了不少。

  隨後,光球的中心部位,緩緩攤開成,覆蓋很大一片天空,圓盤狀的陣圖。

  陣法雛形構築好,蛟魷和龍魚虛影的頭部,卻是開始交纏在一起。

  半晌後,龍頭蛟首,竟重疊合一,魚身和觸手,也相應融匯。

  他們給在場眾人,留下的怪異印象,徹底改變了。

  “蛟龍”合並升華,感召大陣遂成。

  兩者交合的替身,坐擁蒼穹之巔的法陣。

  蛟魷本人見陣法鑄成,便跟龍魚連接情誼。

  在愛的魔力加持下,兩者用共有的智慧,以求癡力萌發結晶,增益如初。

  隻見兩者融合的幻影,逐漸趨於鋥亮之態,常人不敢以眼目直視。

  在陣盤的輔助中,合影裏的能量,呈現聚集之象,愈發難以形容。

  那讓人不得不,閉眼對待的奇景,使所有可見的活物,都禁不住好奇之心,想親自體驗下,這種似乎能抹殺掉,任何邪靈的光華。

  就連生活海中的水族,空中的鳥獸,也被吸引至附近,進行一番傻傻的觀摩。

  隻在刹那間,光陣以絕對亮度,在萬古蒼生的頭頂,猛烈爆炸撕碎。

  其曠古絕今的雄渾之勢,實乃世上罕見。

  人們除了對其讚歎有加,便是抱以祈禱手勢,來簇擁此景。

  不過,看似無與倫比的炸裂,並非真實可感。

  它隻是讓人,會產生一種,源自意識的幻覺。

  因為在表麵上,它輸送的僅是光線,實際灑向下方境域的,卻是無形無色的癡力,化作的可見光模式。

  以此,方能讓萬眾生靈,受到精神上的觸動,積蓄善良之魂。

  蛟魷和龍魚,升級後的靈力,美化為深濃的癡力,洗滌著邪祟濁氣。

  癡力完全釋放出來,當下便進行了,範圍性的淨化清除。

  源自眷顧之念的癡力,感化著入魔墮落的妖獸,超渡著逝去的亡靈魂魄。

  在龍魚極富誘導性,吟叫的先決條件下,已不能自主的敵軍,示以仿佛被催眠的樣子,進入到安排好的澄淨過程中。

  下沉遍布的汙濁氣息,首先順勢擴散,逐步淡化除卻,直到透明空氣的替代。

  凶神惡煞的妖獸,在癡力的影響下,已掏去了體內惡魔,顯露出溫馴之狀。

  無處不及的獸靈,抵消不了癡力之光的威勢,幾乎被清掃得,片甲不留。

  它們這一世的輪回,就此踉蹌畫上終結。

  至於其下輩子,還能否投胎成功,就要看造化和機緣了。

  相信罪孽深重的怨靈,定是神魂俱滅,不再被世界包容和接納。

  寄生在迷怨人體內,那些吸食魂魄的惡靈,當下也被蒸發湮滅,不存於世。

  但作為此次災難的慫恿者,萬千惡靈的統治者,寄附在屈憫體內,那個超級強大的魔鬼,卻是無法除去。

  畢竟,如若它不強忍著,持續釋放的癡力光芒,造成的巨大傷害,那它出體之時,後果更是不敢預測。

  屈憫大量付出靈力修為,致使精魂已透支,出現不可逆轉的損傷,失去了清醒的能力。

  他披頭散發,行為怪異,完全沒有了,正常人的本態。

  欲望讓他迷失定力,更別說抵抗心魔了。

  霸占他內部的魔靈,自知命不久矣,竟然做出了,同生共死的舉動。

  隻見屈憫的體內,分離出一絲濃黑霧氣,朝已經溫和的極樂海猿,吞噬而去。

  魔氣入體之時,海猿頓時眼眶通紅,喪失安靜的心智。

  它隨地吸附起,幾把掉落的武器,瘋狂亂舞著。

  下一刻,海猿竟是把眼光,精準看向了,站姿明顯不穩,東倒西歪的屈憫。

  它憑著敏捷的跳躍,斜飛向空中,朝識別的屈憫位置奔去。

  狂躁的妖獸,四條強壯的長臂,握著四把冷兵器,狠心砍向屈憫。

  隻在眨眼間,跟傀儡沒什麽區別,毫無防禦的屈憫,就要被結束性命。

  豈料,在他登時就要被,劃斷身軀的刹那,他竟是找回了,些許丟失的神識。

  他頑強壓製著魔靈,迅疾拾起兩把刀劍,呈十字交叉狀,對準海猿的頸部。

  在海猿的殺招,觸及他的一瞬間,他斷然發起了,同歸於盡的方式。

  兩把鋒利的刀體,及時切斷海猿的頭頸。

  而海猿的鈍口器具,幾乎是靠著蠻力,同一時刻內,扯崩了屈憫的身子。

  鮮熱的人血和獸血,立刻飛濺到空氣中,無意混雜在一起。

  濃鬱的血腥味,迎風鋪麵而來,在人的心裏麵,衍生淩亂之感。

  兩具緩慢倒地的軀殼,都還被神經脈絡,牽動著對生存希望,而遺留的顫抖模樣。

  無處寄居的遠古惡靈,瞬時撤離軀體,希冀重找載具。

  但是,在它離體的那一刻,卻馬上被癡力餘光,給即刻抹滅成迷霧。

  它在消隕之時,好像還發出一道,怨念深重的詛咒聲。

  眾人對其“臨終遺言”,皆不禁察覺恐慌,怕它卷土再來。

  不過,那是對於深受磨難的人們而言,最直觀的回應表現,並沒多大意義。

  相比妖獸的身首異處,屈憫直接被四分五裂,好不慘烈悲壯。

  屈憫生為部落,也算死而無憾。

  遙想當年,他還是兩部落,分道治理時,走失的一名孤兒。

  桀琅收養他後,對其用心調教,讓他從小就忠於職守,律己本分。

  桀琅一心想把屈憫,培養為棟梁之才,將來好接管迷怨部落。

  誰知一念之錯,竟令他前途盡毀,實是讓人扼腕歎息。

  陽光帥氣的少年,本來前途無量,卻為了證明自己,報答養育恩人的決心,讓心中的敬愛之情,被黑暗擇機吞食。

  他執著的向往,被扭曲成了,沒有終點的遺憾。

  他還沒給故人守完陵,卻成為冰冷的屍體,要去躺進墳墓裏。

  虛實善惡未辨分,錯將賭注押錯人,一朝踏入羅生門,從此野鬼伴孤魂。

  命運調皮的作祟,真是讓人捉摸不透。

  唯有敬而遠之,興許才能有始有終。

  人生就是這樣,可歎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