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章 朗月清風是諸葛
作者:三三五十一      更新:2020-12-27 20:03      字數:2210
  “什麽尿壺……”高林好氣的搖了搖頭。

  古代的尿壺叫虎子,是溺器,而且那“眼”的直徑都在5公分之上,而眼前這個東西的小孔直徑不過1公分左右,也不知道劉小玲腦袋是怎麽想的。

  “走吧,進去看看先。”高林率先領頭進入了店中。

  其實高林也不太確定這東西是不是他所想的那樣,如果真要確定的話,他還必須得上手,看看這大碗底下究竟有沒有字。

  “各位,隨便看看。”開口招呼高林的店老板竟然是一名華夏人,操著一口流利的南方口音。

  高林點了點頭,然後真就如老板所說那樣,在這小店裏瞎轉了起來。

  高林也不著急,他一會拿起這個台燈瞅瞅,又一會拿起那個瓶子看看,絲毫沒有正眼看那綠大碗一眼。

  反倒是劉小玲有些著急了。

  “喂,高老板。你怎麽不看那個尿壺呢?怎麽光看別的東西了?”劉小玲有點不理解。

  “別瞎嚷嚷,你什麽都不用管。”高林瞪了劉小玲一眼示意他別亂說話。

  “嗯,這個瓶子還不錯,可惜就是穿了死衣裳了,”高林突然拿起了店中的一個白底青花瓶子。

  “嗬嗬,朋友也是懂行的吧,這東西雖然穿了死衣裳了但是價值還是有的,本身的檔次也不低。”

  店老板笑嗬嗬的解釋道。

  “死衣裳”是特指一類瓷器,就是高林手中這件上下都包了銅口,加裝了銅底座的瓷器。

  十七到十八世紀的時候,東遠洋公司大量的購入了華夏國瓷器,然後他們把這船瓷器加價倒賣到世界各地。

  米國人愛好金屬風,當時,他們自主的在這些瓷器上麵動手腳,有的用魚膠,有的用暗眼打洞在上膠。

  然後他們把一些黃銅的底座和裝飾品接到這些華夏國瓷器上麵,以此來迎合自己的審美。

  這種經過本地人二次加工的瓷器,古玩行裏的人就叫做是“穿衣裳”了。

  如果隻打了魚膠固定的這種瓷器叫“活衣裳”,如果是魚膠在加上暗洞固定的話就叫“死衣裳。”

  “死衣裳”的瓷器不好處理,黃銅底座拿不下來,就算是硬拿下的話也會露出底下的暗洞,這樣一來,瓷器的價值也往往會大打折扣。

  所以,行裏人一般都不太待見這類東西。

  “哎,可惜了,”高林看著手中的瓶子感歎了一聲,“那,老板,你這件穿了衣裳的雍正墨彩怎麽賣?”

  “六萬刀,怎麽樣?這價還合理吧?店老板小心翼翼的報了一個價格,然後暗中觀察著高林的反應。

  隻見高林在聽到報價後輕輕的搖了搖頭,然後就要作勢放下手中的這隻墨彩瓶子。

  “哎,兄弟先別著急嗎……你在看看,價格嗎……咱們有商量的嗎!”店老板趕忙賠笑的勸阻道。

  高林聽到人這麽一說,他先是歎了一口氣,然後搖了搖頭,“老板,就算你這件墨彩原本的檔次不低,可現在都成這樣了,你這價……嗬嗬,玩笑了吧?”

  “兄弟你說……你說你想多少要吧!我看看咱兩還有的談不,”店老板也是個猴精。

  不怕你不買,就怕你不還價,全世界都是如此。

  “這瓶子我最多給你這個數!”高林放下了瓶子,對著店老板比了一個數。

  “三萬刀?”

  “不行啊,兄弟,我這買都買不買啊,你再加點。”

  “是三百刀。”

  “三百聽懂了不?”高林聲音洪亮。

  劉小玲此刻已經站到一邊了,看她那樣子是準備隨時跑路的,她可不想陪著高林一塊挨打。

  “兄弟?你怕不是成心來搗亂的吧?”店老板眼睛微眯,說話的聲音明顯的不善了。

  “嗬,三百刀,您還是去外麵那些地攤上轉轉吧!”

  “我這的東西,你消費不起!”

  見店老板生氣了,高林反倒是不慌不慌,隻見他又放下了手中的瓶子走到了街窗的貨櫃邊上。

  “那,老板。這個綠碗多少錢?”高林轉移了目標。

  “八千刀!一分不少!”

  “果然!”

  高林聽到報價後暗自一喜,他其實也在賭,賭這老板不認識這件東西,要不然的話他也不會把這件東西隨便的放在這個位置。

  在高林看來,這件東西在華夏國境內都很少見。

  “能上手看看嗎?”

  店老板不耐煩的擺了擺手,|“小心點啊,打爛了可是要賠錢的,”他還沒從那三百刀的還價中緩過來。

  高林微微踮起腳尖,從高處將這隻綠色的大碗取了下來。

  這大碗通身綠色,非常的沉重壓手,高林接到手裏掂量了一下,估摸著最少得有五斤重。

  吃飯的碗能有五斤重?那是要吃飯呢還是減肥呢?

  這碗的碗底也非常奇怪,他是接近碗口的,碗底快挨著碗口了……這才能裝多點東西。

  在看看中間部分,中間部分是全部鏤空的,鏤空的邊緣被做城了纏枝蓮紋的模樣。

  高林把鼻子湊到鏤空的部分,果然,他依稀的聞到了淡淡的檀香味。

  隨後高林又把碗翻了個麵,果不其然,在碗底足的邊緣處很隨意的刻了四個小字。

  “朗月清風。”

  “不會錯了!”

  “雙碗雙足,重如鉛餅,鏤空置香,朗月清風!”

  “這東西就是諸葛碗!”

  什麽是諸葛碗?

  這東西其實在華夏國內都很少見,京南博物館倒是有一隻,不過中間鏤空的部分已經塌了。

  史書上沒有對這件東西的準確描述,隻是傳說這碗是諸葛亮最先發明的,以訛傳訛,後來人幹脆就把他叫諸葛碗了。

  高林以前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京南博物館一位退下來的老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就是關於這種碗的。

  老研究員認為,這個東西和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沒有關係,應該是和南宋的一個叫周朗月的家族有關。

  這東西其實是專門定燒出來,家族祠堂裏放貢品的!

  外觀上看著又大又沉又唬人的,實際上裏麵是雙層構造,碗內很淺,放不了多少貢品卻又給人的感覺是放了很多。

  “隻能放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