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異常的梅雨季
作者:仙途.cs      更新:2020-12-27 09:31      字數:4438
  當然,像是代田法、水車等技術的推廣也僅僅是許延壽製定的對未來會稽郡規劃之中子項之中的子項。

  年後,他利用零碎時間,經過了一番思考,學著後世“幾五”計劃、規劃,也搞了個會稽郡“一五”計劃。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之中,總目標是讓會稽郡的人員基本達到溫飽水平。嗯,直接一點,就是能讓全郡的人們能夠吃上一頓飽飯。

  其實現途徑許延壽也想到的,有田才有糧食,重點就是搞地。

  而地的問題則是有兩個:第一就是會稽郡多水,且處於長江下遊地區,洪澇災害頻發,一有洪澇便遭殃;第二則是現有的上好水田地雖然許延壽清理了會稽郡的幾個地頭蛇,但是其他小世家、豪紳仍然把持著會稽郡的大多數中田以上的天地,普通老百姓的多耕種的是劣田。

  第一個問題,許延壽除了興修水利之外,也沒想到什麽好方法;第二個問題華夏幾千年來的痼疾,社會生產力並沒有發展到解決這個問題的程度,許延壽也隻能利用手中的權力幹涉一下,想要徹底解決,恐怕也別指望了。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鼓勵新技術、新工具等手段,當然,這些東西待人員素質提上去之後,才能更好的開展。

  許延壽將重點放在興修水利、開荒辟田之上,但其他的事情倒是也沒拉下。

  先是用了一小部分人,利用一小部分財力在轄區推行水車水磨。當然,這一塊許延壽都已經想到了盈利模式了,那就是水磨可以免費用,通過人員聚集的特點拉廣告,賺廣告費。

  其次是推行代田法試試,若真的還算可以,那就推行。

  再次就是郡裏的相關雜事了,許延壽將各自的責權分配明晰。

  現在許延壽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了馬上就要到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梅雨季節了。

  所謂梅雨,就是江南地區農曆四月左右長江中下遊地區持續的陰雨天,此時正是江南地區梅子成熟的時候,因此稱之為“梅雨”。

  當然,在梅雨季節期間空氣濕度大,氣溫也比較高,容易使得各類真菌、細君、黴菌及亂七八糟的喜歡濕熱的菌類滋生,似的衣物、草木等都容易發黴,所以也被人稱之為“梅雨”。

  後世宋朝的詩人陶鑄曾寫過《青玉案·淩波不過橫塘路》,其中最出名的一句就是“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至於梅雨的形成,許延壽也隻是大概知道是因為什麽太平洋暖濕氣流和北方的冷空氣交匯形成靜止鋒產生了。

  再具體一點,許延壽就不清楚了,畢竟地理知識也已經還給老師了……

  具體梅雨季節的原因是什麽,許延壽也沒過多糾纏,這事兒就留給後世的氣候學家探尋了。

  許延壽目前的精力放在該防範梅雨形成的洪澇災害之上。

  此前已經三月下旬了,若是豪強世家仍然把持會稽郡的政權的話,現在梅雨防範已經開始了。

  然而,許延壽早早的將他們給搞掉了,自然也沒有人給他提醒這個事兒。

  也得虧許延壽出門調查走訪,和人閑聊的時候聽人踢了那麽一嘴梅雨的事兒。

  就算這時候,許延壽也沒咋注意了解這個問題,但還是留了個心眼回去看會稽郡的卷宗才了解到了梅雨的厲害,嚇了一聲冷汗。

  正常梅雨還好,下個二十多天到一個月,接著便沒啥事了,大約一半左右是這種梅雨,都不用會稽郡官府出麵,群眾就將其給搞定了。

  而最容易出使的便是不正常的梅雨了。

  不正常的梅雨有早梅雨、遲梅雨、特長梅雨和短梅雨及不下雨的空梅雨。

  這種異常的梅雨一出現,那就意味著要倒黴了。

  或者小旱、小澇導致糧食減產,或者大旱、大澇導致糧食絕收。

  若是不能及時應對,真趕上比較嚴重的異常梅雨,指定出人命,甚至也不排除出現人相食的局麵。

  了解到情況的嚴重性,許延壽趕緊提前發出高額懸賞,懸賞對地形、水利情況熟悉之人提前準備準備。

  與此同時,許延壽則是和家裏人及楮侯等商量著提前準備一批糧食作為儲備,另外安排人緊急查看官府儲糧情況,提前做好準備。

  至於為何如此,因為許延壽在走訪的時候和告訴他梅雨這個概念的老農閑談之中帶著對今年的梅雨情況比較不樂觀的態度。

  許延壽又派人探訪了一些有經驗的老農,大部分人的意見都不怎麽看好今年的天氣。

  到了四月,果然,梅雨並沒有像往常一樣如約而至。

  此時許延壽還帶著些對梅雨可能緊緊是來此的一絲希望。

  然而四月都過去了,都到了五月中旬了,梅雨倒是來了,但是一陣瓢潑大雨也就下了兩三天緩解了一下水田裏的旱情,梅雨便匆匆消失了。

  許延壽派人向更南方的地方詢問了一下他們那邊的下雨情況,傳回來的信報是那邊之前也沒下雨。

  許延壽知道,恐怕要出事,按照老農的經驗,若是梅雨季節下雨不充分,恐怕要有大旱!

  許延壽趕緊召集人手開會討論相關情況。

  還是太守府的正堂,許延壽將調研的情況已經提前寫好給沒人準備了一份,每來人進來就給發一份。

  沒用多久,人員就已經到齊了。

  待人們全部到齊之後,許延壽掃了眾人一眼道:“諸位都到了。

  諸位看一下我下發的這一份關於梅雨的資料。

  這上麵有近幾年來會稽郡梅雨情況。以及今年梅雨異常的情況。

  和曆年搜集的梅雨季節異常情況相對於,今年的梅雨格外的姍姍來遲且來得快去的也快,短小無力。

  也就是說,今年我會稽恐怕會有大旱!”

  聽到許延壽之言,眾人相互看了看,趕緊低頭查看起來許延壽下發的這個東西。

  待大家紛紛看完,一個個表情嚴肅的相互看了看。

  太守別駕賈政道先開口道:“太守,我等須得提前做好準備!”

  許延壽點了點頭,拱手向北道:“此時我已經提前寫了奏疏向朝廷稟報,請求陛下及大將軍能夠在我會稽郡大旱之時使用官糧。

  諸位也知我素有家底,也已經從其他各郡提前購買了不少糧食。

  另外,南部都尉、東部都尉、西部都尉我亦提前通知,若因災至亂,到時候他們得提前做好準備,出兵鎮壓。

  接下來諸位的擔子重了,大家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提前準備好。”

  “還請太守示下!”眾人紛紛應道。

  許延壽微微頷首:“下麵開始分配任務,太守別駕賈政道,你為副手,若我會稽真出現旱災,你為副手,輔助我做好旱災應對事宜。”

  “諾!”賈政道應了一聲。

  許延壽接著點名:“功曹主簿,諸位的功勞記錄及人員監督,這個事情你來做。”

  功曹主簿劉誌自走馬上任以來,一直忙忙碌碌,關於自然科學原理的相關研究已經是劉誌工作之餘的消遣了。

  接著許延壽又道:“議曹主持災情期間的郡政事務。”

  議曹刁德也應了一聲。

  許延壽又道:“賊曹掾、決曹掾、賊捕掾、五官掾、門下掾、門下督等加強戒備,聯合行事,若旱災期間有不法之人,諸位可先斬後奏,切要將暴亂消滅在萌芽之中。”

  “諾!”

  賊曹掾、決曹掾、賊捕掾、五官掾、門下掾、門下督等也紛紛拱手應了一聲。

  許延壽接著安排:“督郵負責傳遞消息,記住一定要及時準確。”

  烏老大也應了一聲:“諾!”

  “其餘眾人,郡祭酒、郡國史、直符使……,諸位也各司其職,提前做好一切準備。”

  “諾!眾人再次應了一聲。”

  許延壽繼續說道:“另外,疫情期間賑災準備也必須做好,若災情期間出現大批流民,我打算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

  聽到許延壽之言,眾人紛紛相互看了看。

  用專業術語來說,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災情期間不讓吃白食,給你提供工作給政府修建各種基礎設施打工,然後獲得打工的報酬,讓你餓不著。

  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美國經濟蕭條之後羅斯福新政,為解決經濟危機,大力搞修橋補路、挖河修堤的大工程,給社會提供工作崗位,解決失業大軍。

  中國新中國成立後,自然災害之後也曾經搞過全國範圍的挖河修路工程,性質差不多。

  自然,出現災害,防範流民問題,許延壽首先想到的便是這“以工代賑”。

  看到眾人疑惑的看著自己,許延壽點點頭道:“沒錯,以工代賑!

  諸位可否注意,我會稽郡耕地不少,尤其是可開墾的荒地更是隨處可見。

  但是諸位有沒有注意這些荒地卻甚少有人前去開荒種糧食,諸位可知其原因。”

  有個會稽郡本地人忍不住回答道:“開了荒第二年又被淹了,誰願意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啊!”

  許延壽點點頭:“沒錯!就是這個願意!因為災情,因為吃不上飯,原本地裏麵刨食的百姓,很有可能麵臨顆粒無收的情況,到時候必然社會動蕩,千方百計的找吃的。

  若是有人煽動,恐怕暴亂在所難免。

  暴亂之中的中堅力量必然是青壯男子。

  因此關鍵是要拿住這部分暴亂中的青壯男子,才能將暴亂控製在我們的手中。”

  眾人一聽,一臉的佩服,深深的向許延壽點頭。

  “而且,這群人正是精力最為旺盛的一批人,若無事可做,恐怕也容易惹是生非!

  因此,必須找些事情耗費他們的精力。

  因此若今年旱情嚴重,我決定在會稽郡召集一批青壯年興修水利,修堤築壩!

  一來將消耗青壯年的經曆,讓他們用勞動換取糧食,使他們有事可做,不至於惹是生非,動亂社會。

  二來興修水利也能改善我會稽水旱災情,解決荒地年年被淹的情況,開門千萬良田!

  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一聽,紛紛佩服的看著許延壽道:“太守英明!”

  許延壽不禁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道:“既然如此,那就如此定下了!

  接下來和諸位討論一下以工代賑此事情的細節問題……”

  眾人在這邊述說著,文書在一旁記錄著眾人的所行所言。

  沒多久,經過一番討論,一道提前防範旱災、以工代賑的方案給討論出來了。

  許延壽命令眾人整理一番,下發至了眾人手中,接下來的每個人的重點工作,這小冊子上麵都已經全部寫清楚了。

  大家照著這個小冊子上麵的內容在其職權範圍內工作就是近期工作的重點。

  五月、六月連著兩月沒有下雨,會稽郡真的大旱了。

  一個滿臉皺紋的老農拿著鋤頭走到田邊,看著那一顆顆都已經旱死了的稻苗,他歎息一聲道:“糧食都死了。大家都沒吃的,會稽要亂啊。”

  他的眼中透漏著濃濃的悲哀。

  他記事起,已經經曆過不知道多少次的旱災了。

  嚴重的時候,人相食都發生過。

  他記得在他二十多歲的時候,當年也是大旱,糧食絕產,地裏麵顆粒無收,糧食吃光了,人就吃秕穀,甚至和牛馬一起吃糟糠。

  當這些已算不得食物的果腹之物也吃光咽盡時,人們就以草根樹皮、野菜野果野草等填充幹癟的肚皮,凡能吃的都挖,田埂山坡到處挖得像爛蜂窩,不少人誤食毒野菜,腹瀉腸漏乃至鼻噴黑血,依然咀嚼不停。

  比如他記得一種叫“老鴉蒜”的劇毒植物,哪怕用清水衝洗十次,也毒性不減,人吃後頭暈目眩。但是餓啊,不得不吃!

  當毒草都被拔盡吃光時,他記得眾人都開始瞄上了據說吃了可以填飽肚子的白善泥。但餓得沒招,土也得吃!

  很多人為了糊弄自己的視覺,不少人將這白善泥磨成粉,摻和點樹皮野草囫圇吞下,肚子是填飽了,卻屙不出屎來,活活腹脹憋死!

  當年他還算好的,家裏多少有點存糧,且身強力壯的,草根樹皮沒少搶,和兄弟幾個一起,倒是闖過來了。

  但是更多的人在那次旱災之中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