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8章 大小畝製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1-12-30 21:25      字數:2992
  河北戰火正酣,於周國而言,影響並不大。

  起碼,相比較於更田製、秋後科舉,不足一提。甚至,可能在高誠眼中,所謂的河北爭鋒,都不如眼巴前的幾十萬災民重要。

  隨著時間推移,救治災疫的工作,也逐漸進入平緩期。汝水、穎水東岸數十萬災民,活下來的已經開始在軍隊的調度下,進入汝水西部各縣邑,準備災後重建事宜。

  神仙難救的重病患,在離世之後,也紛紛被焚。大量軍隊,徐徐開進汝水東部各縣,焚燒村莊、屍骨。同時,搜尋各地藏匿百姓,與其救災。

  一時間,汝水以東數十裏間,白日狼煙衝天,夜晚火光四布。大規模役後清理,在坦蕩中原間,持續進行。

  潁川、汝南,漢時兩大郡,一為人口大郡,一為才學大郡,經此一遭,必難複往日輝煌。

  災疫漸除,高誠再三叮囑徐榮,謹防災疫反複後,率禁衛踏上返回南陽的路上。

  是時候回南陽了!

  有些事,自己親自坐鎮,於事未必有益。但有些事,自己必須親自坐鎮。

  比如,民兵社!

  接下來,才是真正的關鍵!

  一路向西,半日抵吳房。隨之,沿瀙水,越中陽山直達舞陰縣。

  舞陰居於中陽山之側,比不得大縣,但由於近些年兵荒馬亂,逃居與此的百姓並不少。

  天色漸黑,眾人於舞陰下駐。

  舞陰縣令看起來煞是祥和,麵容端正,再及沿途所見,應該非貪劣之君。

  當然,以貌取人,並不可取。

  至於舞陰縣令品行、政績如何,自己也沒那心思去管。不算南陽、汝南、潁川、江夏諸縣,國朝便有縣邑二百六十有一,管不過來。

  再則,郡縣官吏政績優劣,自有中樞府評價,國朝也有正規的官吏考核體係。身為皇帝,沒必要事事親為。

  不過,天子駕臨,地方縣邑令長的表現,是能夠影響今歲政績考核。

  因此,麵對舞陰縣令的接待,高誠予以一個可字。後續的舞陰縣大致情況,以及當地分田之狀,君臣對流了解後,又增予上可。

  離開自己縣衙的舞陰縣令,走的時候可謂是桃花滿麵,心中竊喜盡顯於色。為自己當初大膽的抉擇,慶幸非常。

  落榻縣衙內府的高誠,對舞陰縣令也很非常滿意。

  舞陰臨山,北依中陽,南接桐柏大複山北麓,地利位置導致當地耕田受限。但逢亂世,災禍不斷,百姓多是逃入山林避禍,以漁獵為生。

  依舞陰縣令之言,隻是今歲上半年,從豫州逃難而來的百姓,便有數千口。這些人,多入了山林,成為逃戶。

  而其並未第一時間號召這些百姓出山,原因不難理解。舞陰耕地不多,上半歲楚、趙接連征糧,當地百姓都難以為繼了,更何況這些逃民。走出大山,也一樣是吃不飽。

  直到國朝正式接管舞陰縣,曆任楚、趙官員的舞陰縣令,自然迫不及待的奉山戶籍田冊。待到更田製下達至縣,舞陰縣令也等到了號召逃民出山的契機。

  於是,走出大山的三千八百多口,一部分留在了當地,入了當地戶口。大部分在無地可分的情況下,遵循官府的調度,往南陽南部縣邑而去。

  增戶,是評價當地官長政績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這一點也是當地官吏最難遮擋掩飾,因為郡府、州府,乃至長安都有當地戶籍。隻要上下一查,是增戶還是減戶,一目了然。

  所以,在麵對如此龐大人口的時候,舞陰縣令也許是酌當地田情,也許是受製於國土台,隻留下了一千三百多口逃民補充當地人口。

  過程不必糾結,起碼從結果來看,舞陰縣令做的不錯。

  次日一早,高誠便離開舞陰。

  至於舞陰當地分地實情,自己不會去看。天下太大,魚龍混雜。三亭五裏之間,尚不同音。更何況是這諾大的南陽,各地狀況不同,看了舞陰一地,不代表其他地方也是如此。

  是好是壞,起碼得從整個南陽郡的角度來看。

  回到宛縣時,已經是三天後了。

  未及東門,郭蘊、孫香便早早領諸官吏候著了。

  一番接風洗塵後,散去諸多僚屬,高誠這才與郭蘊、孫香,入了郡府內府,談及分田的成效。

  雅室內,三人端坐。

  高誠一邊查看著郭蘊遞上來籍冊,一邊聽著孫香言語。

  “陛下,南陽各地縣邑,而今業已配合國土台,完成了對各地田畝分劃事宜。其中大事倒是沒有,小非不斷,也逐次解決。時至今日,南陽各地官府已將重新勘定籍冊,上報至郡府。”

  “南陽郡,轄三十三縣,今有戶二十七萬四千八百七十二,口一百二十二萬六千四百五十一。南陽田畝也籍此勘定,及荒廢耕田,今有田七千八百三十二萬七千六百畝,上、中、下田各計,分予百姓八十九萬六千四百二十九口。其餘三十三萬餘口,是為商戶,不予分田。另,各地田冊,皆以小畝論,而非前朝定製之大畝。”

  說完,孫香似有疑惑,正要開口時,高誠先說話了。

  隻見高誠眉頭微皺,疑惑問道:“愛卿,南陽整個郡,竟有商戶三十三萬口?”

  “回陛下,南陽郡有大縣七數,下縣二十六,城內閭裏戶近十萬,口近五十萬。其中,除去民戶、軍戶、吏戶外,餘者皆為商戶,有八萬戶左右。”

  “呼,怪不得天下人皆稱南陽富庶。四州通衢之所,商賈繁多,店肆林立。倒是朕,忽略了這一點。”

  高誠尷尬的讚了一句,自己方才也是糊塗了。隻以為是行走的商旅便有三十三萬戶,嚇了一大跳。原來,是把城內店肆都算上,如此倒也不意外了。

  畢竟,南陽一地,西接巴蜀、南臨襄陽、北去東西二京、東往豫州。甚至江南商賈,亦多行船入沔,抵關中、河洛。

  “陛下所言甚是。”

  孫香不明所以,也沒在乎,順了一口後,繼續說道:“陛下,如今關中皆依漢舊製,行大畝之策。而南陽,卻行小畝。如此,待日後關中、巴蜀行更田製,百姓恐有不解啊。畢竟,這兩歲來,南陽多遭戰火。分田之口戶,又多為難民,大小畝之分,不會在意良多。然關中、巴蜀,行大畝數載,深入人心矣。”

  孫香提的問題,高誠也有所考慮過。當初規劃更田製的時候,由於大小畝之分,就有所爭論。但自己還是選擇了小畝,雖然有些壞了漢室統一數百年的畝製。

  可分田的口號不能弱了,一大畝都快趕上三小畝了。值此大計,喊出每人分田百畝,肯定比分田三四十畝更吸引人,也能夠讓更田製得到百姓支持。

  再者說了,漢武帝規定天下統一實行大畝製,實際上在地方一樣還是大小畝並存。畢竟隻有這樣,貪官汙吏,士族豪紳才更容易上下其手。

  “愛卿以為,若天下統一,驟時是齊行小畝便利,還是同用大畝便利?”

  高誠徑直相問。

  孫香微微頷首作思,片刻後言道:“回陛下,天下之田,若皆行小畝,驟時各地上計,數目必甚於大畝,於朝廷言,統算其總,定愈加繁瑣。若皆行大畝,數去三成,計籌所有,頗有便利。”

  “陛下,孫府君之言,臣不敢同。臣以為,於朝廷而言,行小畝更為便利。孫君之論,無非上計所耗時日之差。然,多不過三五日,少則一二日,一樣都會得到計總。但於地方,小畝地小,於中原或無太大益處。然於益州、漢中居於群山之田壟,則利弊彰顯。”

  郭蘊一番話說完,孫香並沒有及時反駁,而是再度陷入思忖,明以利弊。

  高誠則是點頭讚同,自己和郭蘊,一長於涼州,一長於雁門。不同與孫香,孫香任官之際,便是在汝南,地闊百裏,坦蕩平原,一望無阻。

  可涼州與雁門,又是一副模樣。

  大小畝之分,在平原地帶,不甚彰顯。可在山坳穀深之處,卻天差地別。有的地方,不足一大畝,又以小畝分,這也是漢朝始終大小畝並存的關鍵所在。甚至有時小畝又劃幾分,更不利於計籌。

  實在不行有不足一小畝之處,但小畝地小,些許邊角縱是讓田於山林水澤,亦或是伐林填澤補齊,皆無甚大礙。

  至於計籌,沒有大小畝混雜時,計籌就能簡易數倍。

  “文陽,大小畝之分,並無巨害。計籌繁瑣,不過小事。而關中、巴蜀百姓,亦不足慮。他們計較的不會是大小畝之差,而是這田究竟會不會如實分到手中,而後又能否不為官吏豪紳侵蝕。隻要能解決這個問題,分田定無可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