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巧舌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6:00      字數:2402
  “在下廣陵陳端陳子正,見過惠使君!”

  “陳氏子弟,果然神采非凡。”

  惠衢捋著胡須,看著眼前的年輕人,不由讚了一聲。廣陵陳氏,可是當今天下陳姓三郡望之一。而且,此子年歲雖輕,然神若自然,風度翩然,頗有名士風範。

  “使君客氣了,端不過出自旁支,不敢假嫡係之名。”

  陳端恭禮回道,以免惠瞿有所誤會。

  誰知惠衢搖了搖頭,言道:“老夫出自琅邪,與下邳陳漢瑜頗有交集。廣陵陳氏,射陽嫡支,唯有陳孔璋,名傳天下。東陽陳矯亦是聲名廣陵,倒是子正不顯山水。然,老夫相信陳漢瑜的眼光不會差。”

  “小子僥幸,得陳公厚讚,慚愧慚愧!”

  陳端不驕不躁,恭敬一禮,算是折斷了惠衢後麵的話語。

  惠衢眉頭擰了一下,隨即便搖搖頭,不再說這些,而是問道:“子正,此番前來,可是奉討虜將軍之命?”

  “正是吾家將軍,特來向惠使君報功。數日前,孫將軍神威大振,奇襲曲阿,大破劉繇。更追掩數百裏,直破吳郡。如今,劉繇已是逃亡會稽,孫將軍亦緊隨兵至。”

  “嗯~”

  惠衢聽完,點頭輕嗯一聲,悠悠言道:“孫伯符不愧是江東猛虎之後,果然虎父無犬子。此戰大勝,某必為其向王上請功。”

  “此次討伐劉繇,惠使君運籌帷幄,孫將軍奮勇在前,才得此大勝。不過,端此來,其僅為其一。”

  陳端謙恭一語,讓惠衢皺起的眉頭舒展開來,察言觀色甚是不錯。而且,對於陳端後麵想要說的事情,惠衢也不禁更加感興趣。

  平定江左,功勞不可謂不大,但現在這卻非壓軸之事。

  於是,問向陳端:“子正,盡可言之。”

  “那端便唐突了,若有不當之處,還望惠君恕罪。”

  “這是何言,隻管道來便是。”

  “使君,端早先曾聞洛陽有讖語,言江左有天子氣。今時今日,江左已入大王囊中,這天子氣不可虛廢啊!”

  陳端沉聲低語。

  惠衢並沒有陳端預想中的那麽興奮,看起來似乎還有些擔憂,隻聞其言道:“子正,洛陽讖語,不過虛妄之詞。爭霸天下,所重者乃是兵甲錢糧,此盛方為國盛,國盛則定鼎也!”

  “端卻不認為如此!敢問惠君,光武皇帝之昆陽一戰,又作何釋意?國賊王莽,據有關中富庶,錢糧廣闊,帶甲百萬,可定鼎否?”

  陳端持言反駁。

  惠衢眉頭一擰,冷哼一聲,言道:“昆陽一役,實乃做賊作祟,天所不容。而光武皇帝,承天命製之,焉有不勝之理?”

  “惠君都如此言及,何以王上不得天意乎?若如此,那代漢者塗高也,那傳國璽,那江左天子氣,又如何言之?”

  “哼,小兒之詞,徒下妄論,本使高看陳子正也!”

  “陳子正不過無名之輩,然惠君乃王佐之才,山東名士,卻隻能頓步廣陵。那揚州郡治,徒為傲將所居,使君再無功勞,恐無為一生也。”

  陳端一句話,說到了惠衢的切身利益,惠衢也不得不沉眸作思。

  內鬥,是一個勢力幾乎不可避免的現象。尤其是在這個世家門閥橫行的時代,更是如此。

  不比陳紀、陳諶等人,更不及劉勳、橋蕤等人,他惠衢乃是山東之士。雖為袁氏故吏門生,可國相楊弘一日壓不下潁川士族,自己等人一日就抬不起頭來。

  現在所任的揚州刺史,也隻不過是一虛職,廣陵城外的五萬大軍,更非自己所能指揮的動。那都是國朝重將劉勳之部下,甚至自己的州治治所曆陽,到現在還在劉勳的手中。

  劉勳在想什麽,自己一清二楚。

  其背後的陳氏兄弟,想要幹什麽也清楚的緊。

  “惠君,國朝現在朝野之爭甚重,潁川諸族得寸進尺,侵蝕王權,久而久之,非善道也。王上乃天命之人,聰穎好義,慧眼識珠。以惠君為牧宰,便是為了製衡潁川士族。勸王上加至尊,亦可鞏固皇權,壓製潁川諸家,於吾大楚益處,非二三語所能言。”

  陳端一張利口,轉而把話題牽引到君臣忠義之上。

  惠衢此下,頓無言語。

  國朝之爭,有所共矚。潁川諸家,欲抑王權,圖謀私利。畢竟,袁氏已是四世三公,袁氏嫡子更貴為楚王。若再不加以抑製,中原士族根本擋不住手握權柄的袁氏侵吞。

  這其中的契機,便是楚王加尊之時。如若王上加尊前,潁川士族順利抑製了王權,那即便是王上稱帝後,也隻能按照已定下的規矩行事。可若是王上加尊前,潁川士族未能達到自己的目的,那他們再也別想得到了。

  抬目看向陳端,惠衢凝聲問道:“孫討虜,想要什麽?”

  “討虜將軍隻想借此更進一步,前後左右將軍、重號將軍皆可。”

  “隻是加官進爵?”

  “隻是加官進爵!”

  陳端再度肯定的說道,隨即又言:“惠君,討虜將軍尚負深仇大恨。劉荊州坐擁水步強軍十幾萬,若不能進重位,恐孫將軍再無雪仇之日!”

  “孫討虜至孝之人,某甚知之。既如此,那老夫便替孫討虜向王上美言數語!”

  惠衢最終還是屈服了下來,高官厚祿,忠義之名,皆人之所求。更何況,孫策雖下江左,得兵數萬,但皆是揚州殘兵敗卒。現在又征會稽,必有一番損失。如此,其能何為?

  其若有動,數千舟舸渡江,焉能敵之?

  “惠君,孫討虜尚有一求。”

  “且講。”

  “惠君也知,孫討虜家眷皆在舒縣。今下江左,孫討虜欲請惠君全其孝心。準許其家眷往富春一行。一者,遵其先父遺願,遷回祖祠。二者,孫氏子弟已數載不得歸富春祭祀先祖,今時當補之前遺。”

  惠衢眯起眼睛,緊緊盯著陳端,不懷疑是假的。

  那孫策再不濟也有了六七萬兵卒,重將在外,若許其家眷歸之,國朝何以製之?

  “使君大可放心,端臨行前,已得孫討虜之命。江左諸軍皆下會稽,丹陽、吳郡甚廣,又方納下,騷亂叢生,頗費心力。故請使君擇軍,進駐丹徒、曲阿,護佑大軍囤積於此的糧秣。”

  “噢?孫討虜真忠臣也,正值此際彭城大軍缺糧,今獻糧秣三百萬石,資以三軍。國朝又豈能不全其孝,某暫代王上許了。”

  惠衢沒有說駐軍的事,反而是要江左提供三百萬石軍糧。

  因為,丹陽、吳郡郡內府庫有多少餘糧,他惠衢還算清楚。

  這三百萬石一拿,孫策至多餘下二三十萬石。二三十萬石軍糧,養七萬大軍?

  哼!

  不過一月之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