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3章 東進高奴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6:00      字數:2427
  當張濟率領第七軍回到陳倉時,已是十一月之餘了。

  天寒地凍,西風獵獵。

  長安城,在經曆了月餘時間的穩定,也迎來寒冬,等待著明武二年的到來。

  升學射策,簡簡單單的進行了三日,再加上批閱、排列等第的時間,也就半月的功夫。庠序就不用多說了,都是在本縣進行考校。除去實在不想繼續讀下去的個別孩子外,基本上都錄入到縣學之中。

  縣學升郡學,就開始了嚴格的選拔。成績不怎麽樣的,悉數而退,僅擇郡國下屬各縣學中的優異者。僅是這一關,便篩去了將近八成的考生。未能中策者,隻能繼續苦讀三年,等待下一次機會。亦或者就此作罷,進入社會之中,開始自己的闖蕩之路。

  選擇第一條道路的人沒有多少,而這些人也大多數是家中還算富裕,可以負擔起其繼續苦讀。而走上另外一條路的人,就好比後世的高中生,宛若過江之鯽,數不勝數。

  自打大周開始普及學校,到現在也不過才三年而已。第一批入學的孩子,年齡無疑是顯得有些稍大。這也造成了第一批下學的縣學學子中,很多人都是十四五歲的年紀。而這個年齡段男子,已經算是家中的勞壯力了。

  所有人都知道上學是件好事,國朝也不收取什麽費用,隻需要送給先生一些束修罷了。對於出身底層百姓的子弟來說,已經非常幸運了。但不得不說,現在這些十四五歲的半大小子,遠遠比後世的高中生看的還要明白。

  整個大周的郡學,也不過十幾座,招募的學生最多不過一萬餘人。但縣學卻是高達八十餘座,學子三四萬之多。他們天資差點的,真的很難考入郡學。而複讀三年,能不能考上還是個未知數,反倒不如早日出來打拚。

  耕田種地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進入工坊做工,也占了一部分大頭。尤其是那些商鋪之內,對於這批早早下學的子弟,可謂是望眼欲穿。

  以前招人的時候,莫說識字了,能夠寫出自己的名字都算好的了。現在好了,幾萬上了數年學的孩子,可勁的任由自己挑選啊!

  除此外,還有不少的一部分學子,回到家鄉,忙時躬耕,閑時教導村鄰孩提。又或者進入鄉中庠序,擔任學師。

  總之,比起他們的長輩,幸運的多!

  起碼,憑借著這幾年學下來的東西,不會讓自己餓肚子。

  比起縣學子弟,郡學學子們就要上進的多了。哪怕是沒能中策,也紛紛開始複讀,準備三年後再博一把。畢竟,若能進入太學或是上林學宮,基本上就能混出個名頭了。別看先前那千餘落考學子一個個垂頭喪氣,可天下想要招攬這些學子的人多了去了。

  比如,南麵的漢中。

  漢中可沒有一所正規的學校,選拔人才全靠舉薦。可這舉薦又能有多少人,漢中需要的是大量的人員來充當底層官吏。

  先前大周科舉還沒開始,漢中王就已經派了幾十人,來此招攬落考學子,補充各縣官吏的匱乏。不止如此,涼州也上書希望國朝調派一批學子,補充地方官吏,以加強縣邑治理。

  所以,別看很多人落考了,但正趕上國朝缺乏大量基層吏員,很多人一樣有機會。

  當然,更多的還是不甘放棄的人。

  畢竟,金榜題名與名落孫山兩者未來成就的差距,還是非常大。

  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全國升學射策,外加科舉,就此落下帷幕。而關中各大家族手中的私兵,也幾乎悉數上交國有,編入周瑜所部。

  廢佃戶,倒還沒有開始進行。

  對於世家而言,私兵有沒有無所謂。反正他們隻要沒有造反的心思,要私兵也無甚大用處,保留個幾十人看家護院足夠了。

  佃戶不同,不少的世家還是把佃戶看的非常重,想要廢除佃戶製度,肯定要給予世家、豪強一些補償,輕易急不得。

  不過,弘農楊氏、京兆杜氏等十幾個世家,卻是搶先一步,奉上所屬佃戶,重劃戶籍。

  八千多戶,近六萬口。

  這結果,讓國相府及少府卿看的大流口水。

  僅是十幾個世家,就有八千多戶,那整個關中地區,豈不是得個四五萬戶,那就是二十萬餘口。須知目前國朝在冊的民戶、軍戶加載一起也不過六十多萬戶,不足四百萬口啊!

  佃戶所用的耕田,自然是還是自己的。普通百姓依附世家,並非是將所有的土地都售賣給了世家。

  比如弘農楊氏,為了自家的名聲,沒有收一畝耕田。佃戶有所急用,楊氏也不介意出點小錢,救人之急。而還錢自然也就得等到豐年,佃戶或用穀栗,或售糧得錢,來償還欠下的債款。

  當然,天下所有的世家和豪強,肯定都不會如同楊氏這般財大氣粗,宅心仁厚。

  但好在這些人多多少少還是要顧及自家的名聲,沒有作出天怒人怨之舉。真正對百姓危害最大的反而是那些惡吏以及鄉裏惡霸,這也是百姓依附世家豪強的一大原因。成為人家的佃戶,那些惡犬,自是不敢再咬上自己。

  針對於這一點,高誠也沒有什麽好的法子來解決。大周還需要這些底層的吏員,哪怕明知道他們做了不少壞事,但為了保證國家的運行,隻能靜候。

  等到下次科舉,有了充足了後備吏員,也就可以進行大規模的撤換了。

  國朝今歲的各項政令,進行的還算順利,其中些許波瀾,也未造成什麽影響。而韋端在一連三日,派出百餘心腹出走四方後,如今也突然靜了下來,不再有絲毫異動。

  .....

  西北廣袤的原野之上,荒草叢生,蒼茫一片。

  西北風吹,冷意懾骨。

  而在這般天氣之下,一支龐大的騎兵,卻在冒著寒風,急速馳騁。

  三個騎兵集群,分散而進。

  再有山穀時而作阻,顯得漫山遍野都是騎兵縱橫,旌旗飄蕩。

  “報~!”

  一聲長呼,信騎從南麵,奔至佇於山坡之上的軍旗。

  軍旗之下,一群甲胄鮮明的將校,正在指著前方地勢,一言一語的定下今日部署。

  信騎策馬上坡。

  “啟稟軍將,前將軍密信!”

  信騎將斥候交給身前的不過二十六歲的軍將,恭恭敬敬的退後肅立在一旁。

  軍將周圍眾人,也紛紛挪布,騰出空間。

  張任撕開封泥,拿出其中信紙,端閱起來。逐漸驟起的眉頭,顯示著其心中的疑慮。

  “傳令下去,東向高奴!”

  看完書信,張任折了一下塞入懷中,回頭衝著身後諸將下令道。

  “諾!”

  高奴?

  去那裏又作甚,不是說要聲東擊西,打鮮卑人一個措手不及嗎?

  難道是匈奴人又來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