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金榜題名(下)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6:00      字數:4433
  開榜之日,未央宮主門,內城南門,外郭南門。

  自輝煌華麗的未央宮南宮門,直至平門城樓,沿途大道,清掃的幹幹淨淨。不能言一塵未染,可也比常時清亮的多。

  沿道兩側,所有閭裏、店鋪一律緊閉門窗。從宮中抽調的宮廷禁衛,十步一人,數千人列於兩側,皆披精甲,持長戈,綴紅纓,煞是威武。

  其身後,則是數之不盡的百姓,擁擠在緊鄰房舍的狹窄地區,望著外麵肅靜嚴穆的平門大道,不敢有絲毫異語。

  除此外,仍有不計其數的百姓,呆在房舍中,靜靜地等候著開榜之時。

  別說普通百姓了,縱是士族子弟都感覺今日開榜,非同尋常。那數以千計的宮廷禁衛,還有肆意一掃便能看到的調查司探子,以及行走在人群間維持秩序的憲兵,無不是在告訴所有人,好好的守著規矩,別亂搞事。

  二三十步寬的平城大道,鐵定容不下太多人。更何況禁軍又隔出足足二十步寬的道路,留給百姓容身的隻有十來步寬,數裏長的主幹道,能容下一兩萬人就算頂天了。

  但整個長安城內居住的百姓,就已經高達三十餘萬。而城外,也有著十餘萬的黔首生活在京畿周遭。

  數年裏,從河東安邑不斷搬到長安的富戶、士族不計其數。

  誰都不傻,安邑雖是魏王封地,更是周國重鎮,但有能力肯定要往長安靠啊。現在是大周的都城,日後也一定還會是都城。也許,等到天下一統之時,大王起了遷都之心,方許會有變化。

  可,縱是如此,長安也一定是屬於陪都級別,在此居住所能獲得的政治優勢,可不是區區安邑所能比擬。

  長安的居民,不斷的攀長,同時也帶動了京畿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

  都城的意義,便在於此。

  而今日,這不算寬敞的平門大道,卻成為了長安、大周、乃至天下矚目的地方。

  約莫一個多時辰過後,接連不斷的鳴金聲,相繼而起,傳遍整條平門大道。

  聞到金鳴聲,兩側民舍二樓的窗戶悉數而開,數不盡的腦袋探了出來,等候著即將出現的王駕。

  早在前兩日,平門大道所有的居民都被告知今日的準備,封閉門窗,嚴禁擅自出入。緊接著,無數憲兵和調查司探子鑽進閭裏大街小巷之間,逐一排查著所有人。但凡身份不明之人,悉數逐出城外。

  全城的話乞丐、流浪民也全都被趕出城去,以免影響了大周的形象。

  畢竟,如此盛事,若是被一群乞丐給壞了事,整個京兆尹上下的腦袋都不夠砍的。

  嚴格的排查了一遍後,猶是要求百姓不得擅使他人出入,不得擅自走動。直至現在午時一到,王駕出宮,才允許百姓打開門窗。

  同樣,調查司上下、軍法司所有憲兵,全部散入人群、街巷之中,緊緊盯著周圍有所異動的人。

  佇立在道路兩側的禁衛,也緊握大戟,一手握住腰間刀柄。抬首盯著對麵打開的窗戶,盯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謹防宵小。

  為了打出大周的名頭,整個開榜的盛典,都公之於眾,也造成了安保工作的困難。

  光是前兩日的排查,調查司就揪出來不下數百人的細作,全都是關東各勢力的密探。目的為何尚不知曉,但沒人敢保證這些家夥不會臨時起意,行刺殺之舉。

  即便如此,現在調查司的探子也沒有閑下來,不斷的搜索著任何可能忽視的地方。甚至,時不時還要進入百姓家中,再度搜查。

  而在未央宮南門外,則是一派欣喜的狀況。

  三餘丈高的紅綢,從南宮門門樓外的女牆上,垂直而下,連綿數十條。高聳的門樓,也是打扮的異常喜慶,數不盡的紅綢懸掛於菱角之間,與旌旗相伴相隨。

  門下,數以百計的甲士,身披紅綢襯衣,內罩赤甲,頭戴纓盔,腰纏稠結,手持斧鉞,延綿直下階台。

  滿朝文武官員,皆一身官袍,肅立在主殿門前的空敞之地,靜候著殿內的王駕出行。

  “王駕出!”

  隨著一名小黃門高吼一聲,周圍力士當即齊齊頓聲大喝:“靜!迎!”

  “臣等恭迎王駕!”

  以閻象、段煨為首的文武官員,俯身恭拜,山呼一聲。

  大殿左側,轉出五馬攆駕,大纛、王旗、斧鉞、節杖林聚,甲士如側。

  攆駕停到殿門前,佇立在此。

  “請大王如駕!”

  “臣等恭請大王如駕!”

  山呼過後,殿門離開。

  早已準備妥當的高誠,身著王袍,頂著珠玉王冕,闊步出殿,行下台階。

  身後內臣、侍婢,緊緊相隨。

  來到殿前,高誠抬目,順著冕簾間的縫隙,望了一眼眾多的臣子。

  雄心壯誌複燃!

  想當年,自己不過一無名小卒,仗著穿越者的身份,征戰天下。這其中凶險不多,亦有不少。慶幸的是,老天或許真在護佑著自己,方使那一步步走下來,安然至今。

  若非天佑,步差分毫,必是死無葬身之地。

  “諸卿,起!”

  高誠壓下心中的舊情之思,微微抬手,虛扶諸官,口中喃呢一句。

  身旁聽的清清楚楚的內臣,立即高吼一聲:“諸君,起!”

  周圍力士,亦緊接高唱:“起!”

  得到大王授意,眾多躬身作禮的官員,當下齊呼:“臣等謝大王!”

  一番君臣客氣後,高誠也不多說二話,折身進入王駕,肅身端坐,板正無奇。

  “行!”

  “行!”

  周圍將士齊聲一吼,禦者輕輕一拽韁繩,五匹良駒,馬蹄齊動。

  王攆緩緩掠過諸官後,閻象與段煨亦是帶著群臣,相伴於後。

  行至前殿,早已準備就緒的諸衛士,已經悉數行軍禮恭迎。

  宮門大開,王駕出行。

  一出宮門,整個內城仿佛都戒嚴了一番。同時,也響起連綿不絕於耳的高呼聲。

  “恭迎王駕!”

  “恭迎王駕!”

  “恭迎王駕!”

  數之不盡,呼聲不絕。

  高誠透過車簾,望向外麵兩側,路邊沒有一個百姓,隻有那佇立在路旁的將士。

  想來也是,這裏是內城,百官公卿、世家豪族及其家眷所居。湊熱鬧的心思,自是沒有普通百姓那麽重。其次,內城的官製,可比外城要嚴格的多。

  縱觀各朝各代,不論戰亂還是內亂,宮城永遠都是一個帝國最後的防線。隻要宮城穩定,一切都有機會。

  而居住在此的家眷,自是成為帝王掌控重臣的一個把柄。

  王攆緩緩出行,未到內城,便能感受到其外不斷呼嘯響起的聲音。雖然聽不清在山呼什麽,可從那頓挫節奏上來看,並非是壞語。

  後麵的百官,或是乘車駕,或是乘馬,也都緊緊跟隨王駕,駛出內城。

  一出深遠的城門動,高誠便感一陣熱浪滾滾而來。

  “大王萬年,大王萬年!”

  沒有絲毫的秩序,全然是百姓自發山呼,如同海嘯一番,驚天動地,震人心脾。

  高誠感受著這歡呼的氣息,心中波動不大,僅是微微一笑而已。不可否認,在長安百姓的眼中,自己無疑是一名明君。畢竟,灑了這麽多的好處給他們,若是都換不來一個好名聲,那未免也太失敗了。

  但是,不代表所有人都會讚揚自己。有人得利,必有人失利。

  雙贏,在這個百姓與豪族矛盾尖銳的年代裏,根本不存在。

  自己,也隻能選擇大多數人。

  王駕緩緩而過,每路過一段,必然是山呼海嘯滾動,百姓舉足歡迎。

  他們不似內城居住的官宦人家,時不時都能夠見到王上及王室貴胄。今日能夠見到大王車駕,已是幸運。

  君不見,長安尚有數十萬百姓,不得來此,一觀王上尊容。

  雖然有著車駕相隔,他們也看不到,可禁不住人腦的幻想。再說了,別人又不知道,到時候說自己親眼見到了王上,豈不是倍有麵。

  隨著車駕的不斷前進,高誠也終於領著百官公卿,來到長安南城主門之一的平門。

  平門外,早已是人山人海,京畿守備軍的一師將士,正在盡力的維持著秩序。三四千人,將十幾萬人,隔在城門外三百步遠的位置。

  而城門下,則是有五十人,肅裝佇立。

  他們已經站在這裏一個上午了,氣候溫和,不冷不熱。但長時間的久站,還是使得腿腳酸麻,強撐著等候王駕的到來。

  今日之事,關乎往後,豈能些許疲累而卻之。

  不同於後世,大周所謂的開榜,又不一樣。

  在甲乙雙榜中策考生等第確定下來後,一個個的給中策考生傳訊,使其今日及時在平門外靜候。

  至於那些沒中策的人,直接統計名單,下發到太學院及上林學宮,使諸學官來通知他們。

  而現在,最關鍵的時刻,也是最期待的時刻,終於到了。

  王駕出平城主門,來到諸學子前。

  “恭迎大王!”

  “王上萬年,王上萬年!”

  五十名中策學子齊聲見禮,隨即便被城外數之不盡的百姓的呼聲給壓下。

  高誠王駕頓了一下,在五十名學子前駐留片刻,卻也沒有別的動靜。

  隨後,車駕再起,來到警戒的將士,以及十幾萬位於兩側的百姓之前。

  車簾一開,高誠躬身而出,站在禦者身後,衝著無數百姓揮了下手,高呼一聲:“諸君萬康!”

  一如先前,由宦官傳至力士之耳,而力士則哉傳至諸人之耳。

  簡單的和百姓見個禮,高誠再度回到車駕內。

  足夠了,自己亮個像就行了,反正那些距離數百步外的百姓,也看不清自己的麵龐。

  回到車駕,再次來到五十名學子身前。

  高誠這回徑直下了王攆,來到領首之人麵前。

  “汝便是魯子敬吧,孤自蔡師、公瑾耳中,可謂是多有耳聞。隻可惜,直至今日,方才謀麵,果然不失毅重。”

  高誠走到魯肅身前,微笑著讚了一句。

  魯肅寵辱不驚,俯身躬禮:“肅拜見大王,今得大王厚愛,金榜題名,惶恐不已。”

  “無需如此,爾魯子敬,當的這狀元郎之名。即今日起,便是這平門,亦將改為狀元門。汝魯子敬,乃吾國朝首位狀元,自當殊榮相加。”

  高誠說完,回頭衝著身旁的內臣點了下頭。

  內臣會意,轉頭看向城樓,略作示意。

  城門上,城門名號已被紅綢遮蓋,而現在隨著紅綢逐漸升起,那新的名字,也逐漸顯露在所有人麵前。

  狀元門。

  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已經重新刻在城門上。

  望著這個新的城門名,五十名學子心中皆是驚歎不已。他們已經想象到自己的殊榮會不小,但也沒想到國朝居然會為此而更改長安城門。

  “肅叩謝大王,餘生必奮身振吾大周,佐助王上橫掃**!”

  一向肅重的魯肅,此刻也不禁動容。

  而高誠僅是神秘一笑,突然間莫名其妙的拍了一下魯肅的肩膀,言道:“子敬細看,這看上麵刻的可有汝這位狀元的名號。日後每屆科舉狀元,皆題名於此。”

  “嘶~”

  魯肅猛地吸了一口涼氣,心中已經不知道該怎麽說了。

  士為知己者死,莫過於此!

  隨後,高誠分別授予狀元魯肅、榜眼傅允、探花楊修三人,百煉鋼刀,曰君子劍。其餘甲榜七人,皆賜寶劍。四十名乙榜學子,皆賜下絲帛,以慰其心。

  寶劍授下後,就隻剩下最後一個環節了。

  ‘東華門’外唱名肆耀。

  車駕緩緩調頭,高誠徑直佇立在禦者身後,身旁魯肅恭敬佇於後。傅允、楊修,則是立於二人之後,同為遊街。

  其餘甲榜七人,則在百官公卿之前。乙榜四十人,則在百官公卿之後。

  回到熱鬧大街,車駕前,力士不斷鳴金高呼:“恭迎狀元魯肅、榜眼傅允、探花楊修。”

  麵對這聲名傳於關中的三人,百姓們仍舊爆發出極高的熱情。

  來回唱名兩道,時間早已是瀕近日落。

  三人之名,也很快傳遍大街小巷,原本不曉得狀元、榜眼、探花花落誰家的百姓們,也盡數知之。

  待到日頭一降,高誠等一行人,便折身回宮。

  科舉可不是考個試就完了,後麵如何安置中策學子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