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8章 諸路伐蜀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381
  未央宮內,高誠一連三日都在召集朝堂重臣,商議伐蜀一事。

  劉焉病逝,是奪取益州最佳的時機。甚至於哪怕劉璋迅速平定了益州內部,但其威望不足,大周的機會還是很大。

  “大王,蘇都督的信使已經到了。歎言蘇都督業已率領兩千餘人,進入漢中。氐人首領楊駒等人,率氐兵精銳萬餘人,經陰平道,欲奇襲江油。”

  “第四軍主力與駐紮狄道的氐兵,皆悉數南下,朝著漢中而去。再加上漢中王準備良久,最多一月,整個漢中、涼州一帶的兵力,將達到六萬餘人。”

  “此外,還有巴郡板楯蠻兵,兵力將在八萬左右。所需要的糧草,僅憑漢中一地,不足以供之。長安這邊,起碼要發千萬石糧草。”

  大周國相閻象,眉頭緊促,對於如此大的消耗,感到肉疼。

  僅是千萬石糧食,就需要最少二十萬的民夫。如此也就罷了,惡心人的地方在於那些棧道。

  入蜀道路難,入漢中的道路也一樣沒好到哪去。

  這一千萬石糧草,等運到漢中能剩一半就是蒼天有幸了。不過,很大的幾率還是隻會剩下兩三成。

  高誠暗歎一聲,誰都知道現在伐蜀的準備還沒徹底完畢。但天賜良機,不可不取,就算是困難再大,也要打上一場。

  況且,眼下蘇則都已經去漢中了,各路兵馬也悉數雲集於此。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閻象,輜重這方便,還要勞煩國相府來統籌。伐蜀之戰的第二階段部署,由參軍部定議,中尉府調整各地駐軍的換防。同時加強戒備,以免楚國、晉漢、鮮卑伺機來犯。”

  “大王放心,左將軍的第五軍已經出發前往涼州。第二軍、第七軍已經抵達陳倉,第一軍進駐弘農。有第一軍、第六軍、第五軍鎮守關中、涼州,足矣。”

  中尉段煨挺身言道。

  “好,文和,汝參軍寺可有預略?”

  “回大王,如今各部兵馬尚未匯集一處,臣以為第二軍和第七軍不宜擅動。可靜觀益州戰事,進而擇之。”

  “也好,漢中王和蘇都督那裏有七八萬人,足以進行第一階段的戰事了。”

  高誠點了下頭,伐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正常情況下,短短一年半載,說不定都未必能夠突破北部諸關隘。

  現在劉焉突然病逝,有了一絲可乘之機。八萬人馬,足夠來爭取這一絲機會了。派遣再多的兵力,也一樣隻能被堵在葭萌關,無濟於事。

  如果說蘇則與張魯有所建功,益州的戰局傾向周國,到時候再增兵擴大戰果不遲。

  “不過,眼下伐蜀兵力繁雜,諸卿以為是蘇都督為帥好,還是以漢中王掛帥?”

  高誠將話題點到主副帥方麵,詢問起殿內眾君。

  不少人都陷入沉思,伐蜀之戰勝負未知。雖然大周實力更強,兵力更多。但益州獨特的地形,讓防守方占盡便宜。

  沒人敢對這場戰事打包票,即便負責總體戰略策劃的郭嘉和賈詡,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大王,臣以為漢中王雖威望卓著,精通道理經學,治理州郡,遊刃有餘。然軍國之事,用兵之道,還是蘇都督更勝一分。蘇都督鎮守涼州數載,胡夷退避,諸寇息聲,將兵伐蜀,可堪大任。”

  段煨挺出身形,頓氣昂揚。

  殿內餘者眾人,或多或少,有些利益牽扯,難以抉擇。現在聽聞段煨所言,也沒有作聲附和,不斷思索著其間利弊。

  蘇則都督涼州軍政事,位高權重,威望隆盛。若是再加上定蜀之功,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件益事。

  因為大都督蘇則,獨處於國朝各方黨派之外。關中派係與蘇則有鄉友之情,涼州派係與蘇則又有長處之誼,而其又跟隨大王征戰多年,與元老勳貴牽扯深厚。

  也正是因為如此,大都督獨處於外,坐觀三派暗中博弈。同時,也經常因此受到眾多牽連。不過,大王義兄獨特的身份,又使得其穩若磐石。

  良久,見眾人不說話,高誠便下了決定,言道:“段公所言甚是,那便依此行事。以鎮西將軍蘇則領征蜀大將軍,總攬前線諸軍事宜,節製諸將,許臨陣賞罰之權。以鎮東將軍張衛領征蜀中郎將,為鎮西將軍之副。望諸君同心共力,平定巴蜀,壯吾國威。”

  “臣等遵命!”

  鍾繇與段煨齊聲應下。

  如此結果,眾人自然沒有異議。巴蜀戰事不明,利弊猶未可知。

  若是勝了,蘇大都督自然是功蓋國朝諸卿。可若是敗了,亦或戰事不順,其也必定大損威望。

  討論完巴蜀戰事,眾人繼續商議起今歲即將進行的射策以及科舉之事。

  今歲射策就不僅僅是郡學升國學(太學院、上林學宮)了,還會囊括鄉鎮庠序升縣學,縣學學子升郡學。

  這一次射策,將會是全國性的升學考試,所需要的無力以及人力,遠遠超過上次郡學升國學。

  數年下來,學校已經在關中、涼州建立起百餘座,含納的學子高達六萬餘人。其中約五萬人左右,都是十五歲以下的孩子。他們對於大周來說,是真的祖國花朵。

  培養了三年,花費資財無數,精心照料的花朵。往後四十載內,這些人都會充斥到大周的行行業業。或許為精英,或許為無名之輩,但無疑他們就是大周最忠誠的奠基者。

  而升學射策,萬萬不能有失。

  還有科舉,大周國日後的官員選拔製度,第一次就更需要將規矩初步定下來。

  尤其是考試之中,最易出現的徇私舞弊現象。

  縱觀舉行科舉的各朝各代,無不是嚴厲打擊徇私舞弊的現象。

  “科舉、射策,乃吾大周選士之法。尤其是科舉,吾大周獨開先河,所有事務都需具細,不容有失。教學署諸名望分以州郡,互為出題。其五服之內子弟,悉數避嫌。旦有犯者,革職查處,其嫡係子弟三代之內,不得入郡學及上。”

  “此外,所有試題,交付禦史台。所有試題押送、發放、監考,由禦史台、憲兵司協合。若有試題泄露,以監考官自上依次連坐,一律行徇私舞弊之處。”

  “臣遵命!”

  楊懿、龐恭二人立即應道,心中的壓力不由倍增。

  直係子弟三代以內,不得入郡學及上!

  這處罰,確實重的嚇人。

  不能上郡學和國學,那基本上也就和大周官場脫離了。若是這刑罰嚴格行下,縱是袁氏、楊氏這般四世三公之家,也一樣頂不住。

  惡心的是,要是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他倆人怎麽著都跑不掉。

  ……

  這位置,有些火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