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漢中事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417
  隨著楚國大軍在雒水北岸占住腳跟,周軍的防守壓力,也驟然加大。

  外圍餘下的兩道防線,也在三天之內,被楚軍拿下。

  防線的作用也驀然減少了大半,楚軍以民夫填壕,死傷近萬餘人,硬生生填平了十幾道溝壕。也使得周軍被迫退入營內,穩固營城防禦。

  進抵周軍大營護城河前,楚軍略作休整,安撫軍心。

  先前拿人命填壕,隨軍的五萬餘民夫,死傷慘重,心氣低迷。如果再馬不停蹄的再讓他們去填護城河,隻怕嘩變都有可能。

  而且,填護城河與填壕所麵臨的壓力可大不相同。填壕之際,周軍僅是以強弩作阻。但填護城河,那麵對的可是周軍所有的弓弩手,以及營寨內的床弩等重器。

  所以,張勳考慮再三,還是決定休整一下。順便把這些民夫給調換一下,派上來些沒經受過周軍毒打的民夫來幹。

  至於洛陽城,自打楚軍第一日攻城氣盛,連登城頭三次後。幾日下來,一天比一天差。前天還登上一次,可這兩天連城頭都摸不到,便退了回來。

  這不僅僅與士氣關聯甚重,更是與雷薄的那番話有關。

  雷薄是隸屬於衛將軍劉勳的部將,其所說的話,自然是要由劉勳來承擔。

  再加上大王初到前線時,便是一頓猛批,現在劉勳感覺自己這場仗是什麽都撈不著了。

  連續兩次惹火了大王,僅憑一場仗的功勞能抵回來?

  笑話,要不是自己身後還有著楊弘、江淮士族,隻怕不死也得丟官去職了。

  對於惹是生非的雷薄,劉勳更是氣急。

  而老對頭張勳,卻是誌得意滿,大王退居南岸大營,不再親臨戰陣。其名義上的統帥,自然也名副其實了。

  由是,劉勳對於攻打洛陽城的**,也是大幅度降低。加上士氣確實越來越低,攻城的力度自然日漸削弱。

  五日後,楚軍新的民夫趕到。

  楚軍大舉填河,數以萬計的民夫,扛著沙袋,冒著周軍箭雨,以及那橫掃一切的床弩,艱難的挺進。

  一日功夫下來,民夫傷亡三千餘人,截斷二三裏護城河。但,周軍營寨四周皆有護城河,想要填完,不知需幾日功夫。

  次日,楚軍將周營南麵護城河悉數塞平。引自流經洛陽城的雒水,繞過南營,繞餘下三麵,匯之西去。

  此時,坐鎮函穀關的高誠,也收到了各部援兵的抵達的消息。

  第二騎兵軍一萬六千餘人,與第三軍第二師一同前來。鎮守河東的第一軍派遣第一師南下,與之相匯崤函。

  兩萬六千人馬,加上函穀關外的數萬大軍,周軍在兵力上的劣勢,大幅度縮小。

  李式、趙衢、楊秋三人,各統其部,很快便入關城,麵見高誠。

  “如今洛陽戰局如佘,孤便不多敘言了。”

  幾員大將一到,高誠立即開始安排謀劃,下令道:“趙衢、楊秋汝率本部兵馬支援陸渾關,出楚軍之側,襲新城。此地乃是楚軍屯糧之所,爾二人可明其要?”

  楊秋與趙衢齊齊上前,端望著高誠手指所指的新城。隨後,抬首端禮,應道:“大王放心,末將等必不負大王厚望!”

  兩人現在完全明白自己任務的關鍵,一如大周,楚國征調兵馬近十五萬,民夫數十萬,糧草必然囤積如山。若是一把火焚個幹淨,楚軍必敗無疑。

  “好!此戰關鍵,便在汝二人之身!”

  高誠凝視著兩人,激勵一句後,卻沒有再多說什麽。

  緊接著,再看向李式,言道:“李式,汝率本部精騎,前往宜陽,直襲伊闕,斷楚軍救援新城之道。”

  “末將遵命!”

  李式拱手應下。

  “爾等且先趕往其地,聽候孤之將令,無令不得擅動!”

  “末將遵命!”

  幾人再度拱手應諾,隨後紛紛退去,安排三軍駐營一事。

  次日,李式、趙衢、楊秋三人各率本部兵馬,趕往宜陽縣及陸渾關。

  從崤函北道前往崤函南道,隻有一條山路,沿途百餘裏更無一村落。說起來,這條道路根本不適合大軍通行。

  路窄林密,險峻非常。

  隻是,李式、趙衢等人來援時,便是行的崤函北道。總不可能讓他們再折回弘農,改為南道吧。如此的話,浪費的時間,委實太多。

  說起來,崤函南道才是整個崤函古道使用頻率最高的道路。因為雒水直抵盧氏,再折之北上,便可到達弘農郡治弘農縣。

  沿途道路比起崤函北道,要好上許多。

  但偏偏伊闕關丟了,楚軍進抵洛陽腳下,兵臨雒水。兵馬再從崤函南道走,那就去直挺挺的跑到楚軍大營外,豈不是送上門讓人家擼。

  曆史上潼關的建立,也是因為如此。函穀關扼守崤函北道,而崤函南道卻隻有一個伊闕關在側遮掩。陸渾關的作用則是阻擋敵軍,自東南北入崤函南道。

  當然,關是關,隘是隘。

  崤函南道無法建立大型關城扼守通道,但沿途依舊如函穀、武關等道一樣,擁有不少險隘。隻是不能囤積大量兵馬,作用顯得聊勝於無。

  李式等人步上行途,當天夜間,自函穀關發往洛陽數名信騎。同時,還有信騎前去追趕李式。

  唯獨沒有快騎,去往趙衢、楊秋軍中。

  去往洛陽的信使,也是繞道邙山,欲避開楚軍斥候,進入洛陽城內。

  漢中,南鄭。

  自巴郡調來的兩萬賨兵,即板楯蠻兵。進入鍚縣城外,與早已抵達的漢中各地兵馬,同駐一營。

  漢中王張魯之弟張衛,以鎮東將軍職,統帥三軍,督漢中戰事。討逆將軍楊昂、討寇將軍楊任、揚威將軍楊柏、振威將軍昌奇四員漢中大將,悉數聽命於張衛帳下。

  除此之外,便是賨人統領樸胡、杜濩二人。不過,由於板楯蠻十年前大敗於周王手中,兩人並未授有周國官職。而是接受的漢中王張魯官職,一為撫蠻校尉,以為安蠻校尉。

  接受周國官員,這一點漢中上下幾乎無人反對。畢竟自家老大都接下周王的封王敕詔,他們也隻能隨之大流。

  好在周王給的報酬很好,漢中一應官員幾乎無有異議。在加上周王也未要求漢中兵馬更以軍製,自是還可以再享受幾年。

  想那魏國並入周國時,軍中一應大將,不也都與他們一樣,封個雜號將軍嘛。但人家質量,可就比漢中這幫人強太多了。

  漢中大將也都知道自己幾斤幾兩,沒有過多要求。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張魯的漢中王,以及張衛的鎮東將軍。

  有此為依靠,日後漢中並入大周,眾人起碼也能再升個一官半職。

  漢中兵馬雲集的消息,也快馬從南陽宛城,向洛陽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