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0章 謀劃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281
  見大王與許攸之相,田豐黯然頷首,不再言語。

  大王決心既下,怕是多言無益,如此不如更之以期,為軍民緩。

  “大王既已決心伐偽漢,臣等必竭盡全力,以正乾坤。然今天色寒凜,將卒多無冬衣,於戰不利。更兼太行山險,大雪以降,足以塞通徑,三軍難行。不若待至明歲,春耕過後,再將討之!”

  田豐言之利害,也讓袁紹放下了剛才的芥蒂,轉而笑與田豐言:“元皓所言,忠懇之語,孤焉能不受!”

  袁紹也知道春耕之重,冀州富庶是不假,可也經不住連續兩三年的征戰。新納幽州,更是殘敗不堪,也急需休養。

  隻是,天機不可不取。

  若非此次周楚大軍相峙,想要取並州隻怕更難。

  而且,這並州還不能不取。王允的實力並不算差,兵卒近十萬。當年僅是區區數萬黑山賊,就把冀州擾的幹寧不休。現有王允在側,威脅腹地,趙軍何以南下並中原,奪兩淮!

  “若去並州,當需結以外援,以製逆周、偽漢。如此,方能事半功倍!”

  郭圖在側,亦是言道。

  袁紹點了點頭,與其說道:“公則,前些時日細作不是言鮮卑、屠各、匈奴,亦是聚於河南,將欲南下嗎?”

  “回大王,確實如此。不過,具體原因,猶未可知,或是應楚國之邀,以圖逆周。”

  趙國確實沒有成立專門的情報機構,但不代表人家就沒有情報獲取來源。商賈、細作、使節以及遍及天下各地的士族,或多或少也能得到不少情報。

  郭圖如今負責的正是這一部分,同時也開始籌建情報機構。畢竟,大趙的附庸實力曹操都建立了中書典校事來監察諸官、探取情報,大趙豈能落於人後。

  袁紹點了下頭,如果真是公路所為,那高誠還真是要首尾難顧了。不妥不妥,絕對不能讓公路拿下關中,否則大**取中原的勢頭,可就被扼製住了。

  “周國若敗,楚國是否會成為吾大趙之勁敵?”

  心有所想,袁紹也委婉點明題意。

  郭圖輕擰了下眉,轉而嘴角一揚,言道:“此為必然,周國如今雖吞並魏國,合二國之力,頗為強勢。但先前河東一場大戰,河南尹又半數為楚國占據,周國形勢大為不利。”

  “如果鮮卑、匈奴胡夷,再大舉南下,隻怕周國涼州、關中,悉數不寧。大軍聚於前,而後所生事,將卒必無奮戰之心。驟時,隻怕楚國將會驅兵千裏,直入關中。”

  “關中經周國數年之治,甚是膏腴。楚國又有豫州、南陽、兩淮之富庶,不出三年,必勝於吾國!何況,洛陽為楚軍占據,吾大**下,其等偏居於側,虎視眈眈,尤為不妥!”

  殿內其餘人也無不是點頭附應,即便是沮授、田豐也不例外。

  天下之爭,可無兄弟!

  更何況大趙、大楚皆已立國,宗廟、社稷旬之以祀。兩國之間,隻能決一勝負出來。

  袁紹見手底下的人對這種事情都無異議,不過還是扭捏了一番,言道:“唉,孤與楚王根出一源,又身為長兄,自當照顧幼弟,否則天下人何以道孤。”

  “……”

  “大王仁厚!”

  眾人咋舌兩下,齊齊躬身敬之。

  而後,才繼續說起後話。一直未曾發言的沮授站了出來,執禮言道:“凡一宗之族,孝悌禮義俱到。父慈子孝,兄謙弟恭,無有不盛者。大王忠孝之名,揚於四海。又為長兄,待弟謙厚,聞者盛讚。”

  “然大王肅行謙恭,可楚王卻屢屢不受,多有逆叛。如今更不顧天下疾苦,擅動刀兵,為大王匡扶漢室,振興袁氏作阻,大不智也!臣請大王,秉持公義,安宗訓弟,以江山社稷計,以天下黎民計!”

  “臣等附議!”

  沮授說完,殿內眾人皆是躬身附和,全無先前朝臣爭權奪利相持之象。

  其內者,誰都明白袁術才是大趙最大的敵人,而別人都算不上。袁術身為袁氏一族嫡子,在袁氏門第故吏中的威望,比之大王還要強盛。

  這是根基的爭奪,必須要極度重視!

  袁術奪取了關中,那對於趙國境內的袁氏附庸的影響力就太大了。造成一定的動蕩都是輕的,怕就怕那些人認為袁術有著定鼎江山的能力,轉而投之。

  其次,自家大王與袁術的恩怨就不用提了。一旦沒爭過楚國,殿堂內所有人都沒有機會再行走於仕途了。

  所以,必須要阻止袁術的勢力擴張!

  袁紹心中比手下人更明白這一點,略作謙虛後,也說道:“既然如此,那諸位可有何良策應之?”

  “回大王,臣以為吾大趙當遣使者,許之步度根、軻比能以厚禮,使其等反助吾大趙取並州。如此,楚國無步度根相助,必然頓兵堅城險關之下,寸步不得入關中。而吾大趙,取並州也易如反掌也!”

  郭圖不假思索的便答了上來,方才袁紹一點明其意的時候,自己明白大王想要做什麽。思忖了片刻後,也唯獨此法最妙,一舉三得啊。

  不僅使得楚國難入關中,還可使大趙取並州再易三分,更是能讓大王保全兄謙的名聲。畢竟,此計一成,背叛楚國的是鮮卑!

  袁紹頷首沉吟了兩句,心中感覺非常不錯。但還是轉頭看向了田豐。

  不是郭圖不行,而是田豐代表著冀州士族,自己不能顧其不顧彼。

  田豐點了下頭,示意袁紹此計可行。

  如此,袁紹便知冀州士族的態度,拍案而言:“好,此計甚合孤之心意。公則,這件事便交由汝來辦,務必不得有失!另外,劉備和劉和那邊也要盯緊!”

  “大王放心,臣必不辱命!”

  郭圖拜禮接令。

  隨後,袁紹又看向田豐,言道:“元皓,聽聞那太原郭縕,甚是不服王允,或可有番作為。不知冀州士林,可有與其勸言者?”

  “回大王,博陵崔氏子弟崔烈,正仕於偽漢,其與郭全相交甚密,多有怨允也。其子崔均,時年方正,多才善智,唇齒厚利,可為密使!”

  田豐想了一想,發現與太原郭氏一族有交連的還真隻有博陵崔氏一族。而崔烈的名聲,確實沒好到哪裏去。

  不過,也隻能將就著了。

  “博陵崔氏,唔,也可。那便加崔均大鴻臚大行令,使其密出雁門。”

  “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