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一朝豐腴一朝困苦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3062
  幾百人連內城西麵的城牆都站不滿,就更不用說防守了。

  周軍幾乎沒有費什麽力氣,就殺到了西門城樓上。所有的叛軍都圍在城樓附近,負隅頑抗。

  當夏育登上城門樓時,亦是半個時辰後了。領著楊懿、樊稠等人,再度見到了司馬防。

  刎頸自殺!

  “哼,傳令下去,削其首級,傳示全城。而後,送往安邑。另外,城內附叛世家,盡數押往長安。再派人去河內溫縣,捉拿司馬氏三族五服上下至長安發落!”

  夏育看著倒在地上的司馬防,並沒有大發仁慈。

  身後立即有親衛上前,將死去的司馬防屍身,拖到殿外,一刀剁下首級。而後,插於長矛之上,飛奔下城。

  戰事一畢,夏育又安排人去打掃戰場,分配防務。將城外營內輜重,盡數撤入城內,做好據城而守的準備。

  交代後,夏育剛準備離去,楊懿便追了上來。

  “衛尉,賊首司馬防業已授首,闔族上下當俱緝受戮,方可警示人心。然,為人君者,多行仁政。更兼天下士族繁盛,同氣連枝。若是盡數誅之,絕其百年之積世,斷其宗族之衍延,非人君所能為之,又使諸士族為之戚戚,委實不智。”

  夏育聽著楊懿所言,眉頭越皺越緊,心中也是疑惑不解。還未來得及詢問,隻聽其又繼續道來。

  “懿鬥膽,敢情衛尉卿網開一麵,擇其旁支一子,使司馬氏得以綿延!如此,衛尉既不失士族敬重,又不背馳王命。天下士族若知,必感懷大王及吾大周之恩德似海,日後但凡征伐,士族必為之相賀,恭候吾大周仁義之師!”

  楊懿說完,便躬身拜禮。心中也不禁暗歎一句,自己已經盡力了。

  身為大周禦史,本該盡忠職守,循律嚴察,以國法論之。可現在,卻心昧良知,失己德法,負之王恩,而圖報私澤。

  夏育遲疑了半響,楊懿的意思很明顯了,就是為了保存司馬氏一族可以延續下去。隻是,自己卻不知道這到底是士族之間的惜惜相憐。還是說,楊懿是因為司馬防放其出城之故。

  正在思慮間,射堅和龐淯也不禁站岀身來。

  “衛尉,下官等心知言辭,於國法律令不合。然承人活命之恩,必當相報。堅肯定衛尉,法外開恩!”

  “淯亦同請!”

  兩人躬身做請,其身後那十幾員預備的縣令、長也都欲上前作請。

  夏育急忙擺手示意,凜著臉色,斥道:“哼,國法之重,唯有天子君上可更。爾等私自作請本卿開恩,欲置國法於何地!莫要再提,本卿便當從未有方才之事所生!”

  說完,夏育便轉身離去。

  其餘諸將也都紛紛跟上,這種事最好還是莫要牽連上的好。

  楊懿倒是麵色一鬆,輕吐一氣。旁邊射堅,卻是問道:“楊禦史,吾等……”

  “莫急!也罷,本官便上疏請之大王。司馬氏一族,能否承嗣,盡在天意了!”

  楊懿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事,畢竟連衛尉夏育都不想擔之此事。更別提自己區區一中丞了,還是請族兄幫下忙吧!

  “對了,爾等若要學之老夫。此事,吾一人便可。文固、子異,爾等正值風華年茂,萬不可因此時誤了似錦年華!”

  突然,楊懿又提醒了射堅和龐淯一句,免得二人討不得好,丟官去職。

  射堅頓時急了,言道:“萬萬不可,堅與楊兄同入洛陽,同入廷獄,同臨生死之刻。雖未同享,亦是同當!”

  “文固,老夫便是上疏不許,丟官棄職,也仍是弘農楊氏子弟。日後,總會有複起之機。汝二人若是為之牽連,那可能一生再無機會施展抱負。非為吾等,便為大周,留此有用官身,可否?”

  “楊兄……”

  ————————————————

  周軍進入內城之後,立即封鎖了宮城,嚴禁閑雜人等入內。同時,夏育坐鎮洛陽城內的衛尉寺官署,於此辦公。

  方至傍晚,洛陽一眾叛亂的世家盡數踏上前往長安的路上。一眾俘虜也皆押入城內軍營,嚴加防範。各軍兵卒,亦是紛紛入城,準備防守事宜。前日一戰戰損,也書錄在冊,發往長安,論功行賞。

  河南尹射堅走馬上任,於城內府衙坐鎮,抽選五六十降卒充作衙役。發布安民告示,撫慰民心。又一一任命所屬官僚,及下屬一眾縣令、長及其長吏。

  而後,由第六軍擇一校兵馬,護送諸官,前往地方,勸降縣邑,收納河南之地。

  河南尹本下屬二十一縣邑,然自虎牢關以東,多年戰亂下,城池破敗,人口悉數逃散,耕田盡荒。哪怕是先前魏軍擄掠潁川、陳留民眾,充斥河南,也僅限於虎牢關以西數縣。

  虎牢關東麵數百裏,直至兗州酸棗、浚儀、陳留一線,似乎更像是關西與關東的分界線。成皋以東九縣,皆未派遣官員長吏。而伊闕關以南的新城、梁縣又被楚軍奪了去,故此又少兩縣。

  可即便如此,射堅在排查今歲河南上計記錄的時候,還是心疑不止。

  當初聽說魏軍可是擄掠南陽、潁川、陳留百姓十二萬戶,六七十萬口,遷入洛陽周邊諸縣。但現在,府衙戶籍所錄戶數僅六萬戶,三十二萬七千餘口。其中,洛陽三萬戶,約二十萬口。偃師、鞏縣、緱氏、成皋加起來還不到一萬戶,穀城、河南二縣更是隻有一千戶。

  而平陰、平陽二縣,戶冊上一戶人口都未有。那麽,即便按照戶籍所錄的六萬戶計算,仍少了兩萬戶。這可是十萬人口啊,難不成還能悉數又逃了不成?

  抱著疑惑,射堅去尋了楊懿。人口大量消失,這其中肯定有貓膩,而且少不了那些地方官員的手腳。楊懿身為禦史,有監察之責,一同協查更利於自己和禦史。

  楊懿是住在以前楊氏在洛陽的府邸,隻是當年連個老仆都沒留下。這府邸雖然無人敢動,可也慘敗不堪,到處都是戰火的傷痕。

  隨意收拾了一間屋子,楊懿便駐此休憩。傍晚之時,夜色將落,射堅便來到楊府。

  “文固此時不應正為政務所擾嗎,怎麽還有閑暇之心,來鄙府坐談?”

  楊懿一句玩笑話,聽得射堅苦笑不已,搖頭說道:“楊兄別提了,洛陽政務幾近荒馳,全無章法。小弟現在是一頭亂麻,根本無從下手。”

  “這也正常!都是一些遷民,又夾處袁紹、袁術、吾大周、曹操、王匡眾人勢力之中,怎麽可能不亂!”

  “非也,並不隻是如此!”

  楊懿說完,射堅搖著頭反駁了一句,而後從懷裏掏出自己摘錄的戶冊數目,言道:“這是河南尹戶冊,堅擇其數目錄之,楊兄且先看看。”

  楊懿疑惑的接過紙張,打開看了一遍,而後便嘴角上揚,搖頭苦笑不止。

  “唉~文固出身扶風射氏,雖與北地諸謝同族。然北地、扶風大族稀缺,北地唯傅氏為郡王,扶風馬氏為郡望。射氏一族,論是寒族亦不為過吧!”

  楊懿話很是直白,但射堅並非爭強好勝之人,因此言道:“射氏確實寒族,若非有文師兄相助,堅怕是要在長吏的位置上熬度此生,何敢望一郡太守。”

  “這便是了!戶冊問題,有的人知道,但隻會裝作沒看到,不會說。而有的人不知道,就永遠不知道。所有缺失的口戶,盡成世家、豪強佃戶,故而消弭。”

  楊懿麵上古井無波,繼續說道:“文固所見,隻是洛陽那些豪強還不熟悉其中運籌之妙,手段粗劣。信不信,再給他們三年時間,汝不論是查戶冊還是入地方密查,都再查不到這些戶數。”

  “嘶~”

  聞言,射堅不由倒吸一口冷氣。也就是說安置在河南尹的人口原本可能是十餘萬戶?

  這可是幾十萬人口啊。兩年之內就消失了一半,竟如此膽大妄為!

  “楊兄,楊氏一族……”

  “嘁,就猜到汝射文固會問及這個問題。罷了,反正吾楊氏佃戶不多,隻八百餘戶。畢竟,楊氏隻需供養宗族,又不作他用,八百戶足夠了。”

  “這麽說,吾大周為世家、豪族所藏匿口數,豈不是更多?”

  射堅聽說過這其中的一些貓膩,但從未想到,竟如此之多。

  “關中、涼州沒那麽嚴重,河南尹的百姓都是遷來的。手裏沒錢,魏國分給些耕田,就不管了。這才導致百姓生活所迫,必須依附世家豪族。”

  “而雍涼之地,怎麽說呢……”

  楊懿這時卻是停頓了一下,需要點時間來組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