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封駁之製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395
  國相府內。

  鍾繇正聚集著朝廷重臣,在此商議如何勸阻大王攻打河東一事。

  內史楊衡、中尉段煨、廷尉閻忠、大鴻臚杜翕、太常韋端、太仆閻象、禦史大夫蔡邕、少府秦怡、光祿勳宋斌、參軍總長賈詡、軍事祭酒郭嘉、國相長史楊彪、周崇、京兆尹杜楷、長安令周異、第一軍軍將嚴顏、京畿衛戍軍正副軍將第五雋、士孫瑞、教學署正趙岐、太學祭酒馬日磾、上林祭酒鍾演、軍務司尹奉、軍法司龐恭。

  一大票軍政要員紮在這不大的會客廳內,讓整個國相府上下,都不敢有所慢怠。

  “諸君,大王執意要發兵攻打河東,該如何是好?”

  自從朝堂歸來,鍾繇凝重的臉色,就沒有下去過。

  發兵河東,對於周國來說太難了。尤其是現在臨近秋收,更是麻煩。

  大軍一動,起碼要十餘萬民夫相隨。整個關中上下,不到三十萬壯丁,近半數充斥在軍政中。剩餘的十五六萬民夫,連供應大軍都顯得乏力。

  至於魏國的那七萬餘民夫,鍾繇連看都沒看。那些人歸鄉心切,真要臨近河東,指不定就私逃了,隻會耽誤事。

  “唉,現在就看王妃那邊怎樣,若是能勸住大王,最好不過!”

  閻忠也算是周國老臣了,一句話道出不少人的心思。

  這一場,別說政方人員了。便是軍方頭子段煨,都不想打。

  隻聽見段煨接著說道:“王妃未必能勸住大王,所以吾等還是要另謀他法。”

  “那還有什麽方法,秋收將近,繼續壯力,已經與大王稟報了。可大王,一心要打河東!”

  楊衡作為內史,最在意的便是周國各郡的秋收情況。

  “不若,吾等請蘇都督勸諫大王。蘇都督為大王義兄,或可聽之!”

  “不妥,武都距長安近千裏,來回起碼要半月時日。大王現在,還能等半月之久?”

  “文和兄,汝為參軍總長,大可下令命衛尉回朝。隻要第二軍、第三軍將士自馮詡歸來,大王即便再發兵,使其歸馮詡,這其間也能爭取半月之餘。”

  “老夫布略,傳至中尉府。中尉府下達軍令,調其回朝。不過,虎符何在?而且大王若知吾等瞞其作為,怕隻會生怒於眾。”

  賈詡老神在在的說道,笑話,私下軍令?這幫人是不是想的太簡單了。

  再說了第二軍傅燮、第三軍李堪,皆是大王親信。回長安的時候,早就安排妥當了,靜候進攻之令。到時候別說虎符了,怕是沒有大王製書,傅南容鳥都不鳥咱們。

  “或可以渡河需造舟船為由,拖住大王。少府將作數萬匠戶,打造戰船少說也要半年之久。半年後,便是冬季,有無戰船皆可。而且,秋收業已畢,攻打河東也可以試一試。”

  坐在後麵的龐恭,不由拱手一言。

  鍾繇熟思良久,才言道:“若無他法,便隻能如此了。最少,也要先把秋收做好。而後,打不打河東,再說吧!”

  堂下一陣寂靜,似乎,好像也隻能這樣了。

  “報!”

  外麵一名國相府吏員,匆忙跑了進來,慌張的說道:“啟稟國相,尚書台持大王詔書而來,請國相應詔!”

  鍾繇眉頭一鎖,尚書台?大王下達詔書,緣何不通報於己。

  “諸位,且稍候片刻!”

  鍾繇起身離去,室內眾人立馬就開始兩兩交耳,探討著方才的事情。

  良久,鍾繇歸來。

  身後跟著尚書右丞韋康,手中握著一份詔書,一同走進室內。

  鍾繇回到座位坐下,滿麵愁容,有些灰心喪氣。

  眾人多是望向韋康,這詔書肯定是有大事發生。難道,大王以及下詔要召集民夫,準備出兵了?

  韋端凝視著自己愛子,心頭有些跳動。看兒子的神色,似乎並不是那麽簡單的事情。

  韋康也很尷尬啊,自己作為周國的一個新人,麵對一群老前輩,不忐忑才是怪事。

  尚書右丞,自然算得上位高權重,畢竟是尚書台的第三把手。但是,怎麽坐到這個位置,自己心裏還不清楚嗎?

  “大王有詔,去鍾相相位,左遷太仆。以太仆閻公,拜相位,進略陽侯。”

  頂不住眾人的目光,韋康也隻好咬著牙,道出詔書內容。

  “什麽?”

  閻象是最先表態的,畢竟這件事受益的是自己。自己若是不表明態度,其餘諸卿還以為自己在底下搞了小動作那。

  “鍾相領國政數年之久,體桖民心,施以仁政,得萬民敬戴。先前關中飽受戰亂之苦,鍾相一己之力,不過年歲,便使數十萬戶人人安康。戊辰年,洪水肆虐,沒周國泰半。次歲,大饑,鍾相以身作則,日食粥不過升。兩歲豐之,鍾相又勤於政務,使吾大周富庶直比外州。如此閑像,怎麽輕易去之!”

  閻象憤慨而發,怒目張發,全不似作偽。而後,又向室內諸君恭禮:“象才學凡凡,治一郡尚且為難,焉有治一國之能。還請諸君,同入宮廷,覲見大王,以陳良言!”

  “同往!”

  “鍾相治政,天下服之,吾等當諫王上!”

  “不錯!”

  室內眾人盡是如此,欲同去宮廷,諫言君上。

  不過鍾繇卻是擺了下手,言道:“諸君勿急,聽繇一言。”

  眾人不語,恭耳傾聽。

  隻聞,鍾繇說道:“諸君,今日繇領諸君,背王上君意,持之以對,實負王恩,實為罪臣。閻太仆,本相去後,還請持以時政。眼下大周方興,萬不可輕易改之,當仍以休養為重。況且,本相亦還在朝中司職,吾等諸公卿還是一如往日,秉手治政,何人任國相,並無不可!”

  “非也,鍾相理政數年,地方軍吏皆喜鍾相之策,方有今日。象為相,地方不服,同一治策,行及村鎮,必有差異,於國不利!”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大周換相亦是如此。要知道現在地方上的縣邑之長,皆是原漢吏。鍾繇執政後,更是相繼安撫,以圖求地方穩定。

  在鍾繇表達出善意之後,那些地方縣邑官長、吏員,不論先前治政是否有為,皆一並不提。關中能有現在這副好的模樣,多虧了鍾繇,否則那些人可不會老老實實的當大周的官。

  這也是鍾繇、閻象他們這外來派係,能夠力壓關中、涼州派係的主要原因。因為,地方官吏十之**都是他們的人啊。

  現在突然換相,哪怕是換成閻象,依舊會讓那些舊漢官吏,誤以為這是朝廷準備大幅更換地方吏員的信號。

  “鍾相,或可封駁!”

  說了幾句的閻象,見鍾繇仍然不為所動,當即道出一句話,驚動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