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合縱連橫(5)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9      字數:2413
  與丁原結盟,三家的軍事強度,將一舉躍到第一的位置。

  既然拚人口,拚資源都拚不過,那就隻能靠軍隊莽一把了。

  而三家確實擁有這樣的實力。

  不說別的,光是自己一個騎兵軍,丁原兩萬邊騎,董卓正在組建的五千三河精騎。

  這就是五萬騎兵!

  袁術加上公孫瓚的近兩萬騎,也不過區區三萬而已。至於袁紹,更慘。

  現在隻有劉虞有著成建製的胡騎,還被呂布殺了不少。袁紹的河北騎兵,早在孟津就死了個精光了。曹操、臧洪、劉岱、張邈、鮑信、袁遺等人,手中全都沒有成建製的騎兵。

  這也是公孫瓚能夠仰仗兩萬騎兵,迅速奔襲數百裏,迫降無數的關鍵原因。

  南方的三劉聯盟,就更加不用提了。南馬根本不適合組建騎兵,而北馬,又都被高誠卡死!

  這個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縮小。因為高誠、丁原都無法阻止袁紹、袁術獲得戰馬,他們建立成建製的騎兵,是早晚的問題。

  此外,三家軍事實力的另一大優勢,也將會被迅速追趕上來。

  將校、軍吏的戰鬥經驗。

  以前戰爭少,其麾下許多將領都得不到充分發揮,比不得高誠、董卓、丁原手下這群身經百戰的將校。

  可隨著這一場北至幽冀,南抵江淮,東至海濱的大規模戰事爆發。

  優勢一戰即可拉平。

  所以,與丁原結盟,未必不是好事,哪怕是相王,亦是如此!

  丁原手中缺糧,而兵力充足。老董有錢有糧,可軍隊擴大,需要大量時間來訓練士卒。而關中,明年過後,錢糧也會充足,甚至軍隊的擴編,也將完成。

  而這一年半的時間,有丁原的七萬大軍加入,足以威懾關東群雄不敢輕易來犯。

  鬼知道,界橋之戰什麽時候爆發,誰又知道打完界橋之戰,關東那群孫子會不會來找自己的麻煩。

  雖然不怕,可總會耽擱休養生息不是。

  既然決心定下,高誠當即派人向河東傳信。

  唉~兩大軍事聯盟體的構成,哦不對,是三個。還有南方三劉,也是盟友關係。

  迫於這種壓力,隻剩下孤身奮戰的丁原,相信應該不會拒絕高誠、董卓的結盟邀請。

  在高誠靜待著董卓、丁原的消息時,冀州的袁紹,終於開始反擊了。

  任命公孫瓚之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顏良、文醜率領的三萬兵馬,匯合自己兵馬,屯兵界橋,於位於磐河的公孫瓚開始對峙。

  反觀公孫瓚,在得到公孫範任命為渤海太守時,不禁大笑,直言袁紹無謀匹夫。隨後,立即讓公孫範帶兵三千,直去渤海。

  又以田楷為青州刺史,帶領劉關張三兄弟,引精騎三千,步卒近五千,南下攻略青州。

  磐河大營內,隻餘下一萬精騎,一萬步卒,對陣界橋的袁紹。

  ……

  “唉~公孫瓚必敗無疑!”

  冀州還處於對峙期間,但處於關中的高誠及段煨等幾位親信大將,卻看著粗略的冀州與圖,討論著此戰的發展。

  “公孫瓚有勇無謀,這等計策,居然也能輕易上當!”

  郭嘉搖著頭,感歎一聲。

  “不錯,公孫瓚兵威大盛,士氣高昂。而袁紹連失郡縣無數,士氣低迷,不趁此機會一戰而定其,早晚必為袁紹所敗!”

  旁邊的張任,也是抱著同樣的態度。

  這場戰爭,隻要久經戰陣的人,都能夠看出來了。

  公孫瓚和袁紹都是實力強勁之輩,可公孫瓚強在騎兵如雲,步卒精銳,兵威極盛,糧草短缺,勝在速戰。而袁紹則勝在錢糧充足,軍隊戰力不敵公孫,勝在緩戰。

  可區區一招分兵之計,就將公孫瓚大好優勢消弭於無形之間。

  渤海?

  那是什麽地方?

  那可是袁紹起家之地,民心威望之盛,豈是一個公孫範能擺平?

  而且最關鍵的是,占據渤海,就可以將冀州北部數郡,盡皆轉為後方,讓公孫瓚有些利令智昏。

  要占據渤海,首先你得分兵去吧。去了,這些兵基本上隻能用在鎮壓地方了。可公孫瓚不僅如此做了,還趁著占據渤海打開通往青州的道路,派出大將田楷,領大軍爭奪青州這塊戰略要地。

  一箭雙雕。

  這一計,不僅分了公孫瓚極盛的兵勢,更是將其戰略重心由巨鹿郡轉到青州方向。

  然而,不知自己已經中計的公孫瓚,還處於勝利的喜悅之中。殊不知,青州又豈是他一人能打下來的?

  如今,大河可不是冰封之際,袁術主力大軍被河內王匡拖住,根本渡不了河。其糧道,又被陳留張邈、曹操威脅,不可能幫助公孫瓚攻打青州。

  而陶謙,一邊要防範劉繇,一邊還要防範兗州刺史劉岱的進攻。防守已有不足,如何出兵相助?

  反觀青州方麵,臧洪能力也有些,還有張超、袁紹隨時相助。雖然青州尚有黃巾作亂,可根本威脅不了臨淄。

  打不下臨淄,公孫瓚就算是占了青州其餘郡縣,依然不解決根本問題。

  “哼,公孫瓚若是聚集大軍,直攻界橋袁紹。再相邀黑山張燕,攻袁紹後腹。袁紹,根本抵擋不住。而且,袁紹一敗,河內王匡也必受其亂,袁術大軍北渡,未嚐不可解決袁紹。”

  段煨又繼續說道:“隻要袁紹一敗,兗、青二州,被袁術、公孫瓚、陶謙三麵包圍,又東臨大海,早晚必敗。可惜,公孫瓚中計,徹底打亂了袁術的計劃啊!”

  高誠在前方,聽了諸位大將的評論,言道:“段公所言甚是,真不知為袁術獻次連橫之策的是為何人,而為袁紹獻此分敵之策的又是何人?這兩人,都需要著重注意!”

  說完,高誠就一直皺著眉頭,陷入沉思。

  郭嘉還沒有成長到曆史上的那個高度,而其餘大將,也都沒有戰略上的獨立思考。

  袁術聯盟這一戰,從一開始的兵略部署就已經敗了。

  先前就提到,青州才是兩大聯盟體勝負的關鍵。誰占據青州,誰就能分割對方勢力,占據戰略優勢。

  而青州對於袁術聯盟來說,更加重要三分。因為隻要袁紹手握青州,那袁術、陶謙,根本就無法與公孫瓚、張燕取得聯係。

  先前大戰未起,一兩信騎、使者,過去也就過去了。可大戰一起,袁術和陶謙想要聯絡公孫瓚,隻能取海路。然而,現在渡海可比走陸路危險,還慢。

  過了海,去的是幽州,再從幽州南下冀州,路程何止多了一倍。反觀袁紹,哪怕丟了青州,也能與兗州諸人聯絡。

  這場戰爭,若是袁術聯盟一開始便以青州為目標的話,勝算極大。

  可將目標放在冀州,幾無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