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蓄勢待發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8      字數:2511
  自從並州的事情傳來後,一個多月已經過去了,天子劉宏嫡長子劉辯的消息也傳來了。

  進封燕王!

  皇室宗親中的劉虞為幽州牧!

  前征南將軍朱儁遷衛將軍,前征東將軍皇甫嵩遷左車騎將軍,前征北將軍盧植遷右車騎將軍。

  除此之外,其餘各地也相繼傳來消息,劉表為荊州牧,劉岱為兗州牧,劉繇為揚州牧,劉焉為益州牧。

  嘖嘖……

  還真是好大的手筆呢!

  丁原、劉虞,掌控幽並二州邊軍,實力不可小覷。又有盧植、朱儁、皇甫嵩三員元老大將,真論起實力來,怕是比自己還要強上一分。

  劉表、劉焉、劉繇,劉岱。

  這四人算得上漢室宗親裏數的著的人才了。

  劉表單騎入荊州,一張利舌,不費吹灰之力,滅了荊南宗族勢力。其後,掌控荊州長達三十年,東拒小霸王孫策,北拒梟雄曹操,可謂是一時人傑。

  至於後世來回糾纏的劉表無大誌,不敢北伐一事。此際高誠有了另外一番看點,荊北四大家。

  縱觀劉表一生,靠的便是權謀,拉攏蔡、蒯、黃、龐荊北四大家族。整合力量後,以鴻門宴殺宗族數十頭領,一宴定荊南。

  但同樣,隨著劉表執權時間越長,四大家族的力量在整個荊州也愈加巨大。劉表後期,基本都在平衡蔡、蒯兩家的實力,從而導致根本無力北伐,隻能自保。

  而劉焉,與劉表很相似,拿下益州的過程,同樣是利用分化益州。

  東川人士,指的便是因戰亂而南避益州的北方士族,他們多聚集漢中。劉焉借助的便是漢中東川士族的力量,殺進西川。

  之後,一番權謀打壓,愣是把西川壓的死死地。直到其子劉璋,與張魯決裂,丟了漢中老巢。劉璋執政期間,更多是是重用西川人士,這也導致張魯吸納大量東川人士,才能夠與劉璋分庭抗禮。

  劉岱、劉繇兩兄弟嘛,能力比之劉表、劉焉、劉表三人就差了不止一籌。這兩兄弟,也就治理地方還算有為,論到權謀、征戰,就很是乏力了。

  當然,高誠現在對著五個漢室宗親,沒有太大的擔憂。

  劉虞地處幽州,上麵還有著劉辯這位大漢帝國第一繼承人的燕王。但,幽州想要進入中原,首先就要先取冀州。

  而冀州現在可是王芬的老巢,或許還有袁紹!

  而劉表即便如同曆史一般,輕而易舉的拿下荊州,自己還有著蔡瑁、蒯良充作盟友。荊北士族,可是能夠看出自己與劉表間孰強孰弱。

  劉焉就屬於天高地遠了,在加上巴蜀、漢中那天然地形,自己就算是想阻攔也做不了什麽!

  而劉繇,嗯,就給未來的小霸王留著練級吧!

  跟漢室宗親相比,高誠更在乎那些梟雄們的動作。

  自打董卓進了洛陽,這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可謂是所做甚多。

  自己麾下的將校們就不多說了,無不是加官進爵。其親屬更是位列廟堂,封侯拜將。

  何苗也是跟董卓一丘之貉,對於投靠自己的人無不是大肆封賞。

  但是……

  也不知道董卓在搞什麽,僅僅是給冀州刺史王芬加封為冀州牧,這還是在丁原成為並州牧之後。

  也就是說,冀州刺史王芬忙活了這麽久,啥都沒得到!

  冀州本來就已經是王芬的囊中之物了,刺史職位足夠壓製各個郡國。即便是升為州牧,也隻不過是錦上添花。

  而朝堂之間,已經被董卓、何苗二人占滿了,壓根沒給王芬等黨人留位置。

  再者,連個侯爵都沒給,甚至價格榮譽的閑職,也沒有!

  好吧,董卓是真看不上王芬這幫廢物。

  十萬大軍,跟北軍兩萬人,陣戰三場,皆敗!損兵折將不下兩萬,而北軍僅僅傷亡了不到三千人。

  要不是董卓以高官厚祿,招降了盛珨、張顯二人,虎牢關或許還一直在漢軍手中呢。當然,現在董卓占據了虎牢關,王芬連關都進不得。

  氣火上湧的王芬,帶著大軍退回了黎陽。

  至於泰山郡張舉,董卓還沒想好怎麽給這家夥點甜頭呢,人家自個就給自個封了大官!

  自稱天子!

  嘖嘖,這把董卓氣的啊,咬牙切齒,也懶得再管張舉這個蠢貨。

  自此,由高誠主導,以董卓為盟主的義軍,徹底分崩離析。隻剩下高誠與董卓二人,貌合神離!

  而關東世家,在看到這種局麵後,也是大張旗鼓,開始籌備自家事業。

  袁術就不多說了,五萬袁家部曲前些日子已經進軍魯陽,時刻盯著軒轅關,就等孫堅什麽時候趕到了。

  其餘附屬袁家的世家部曲,也紛紛聚兵汝南郡治平輿。

  而兗州、青州一帶,因董卓一手謀劃,欲分化關東士族而撒下的糖果,也成了毒藥。

  廣陵太守張超及其兄長陳留太守張邈反叛,舉薦臧洪為青州刺史。

  這是自封的,沒有經過董卓朝廷的同意。甚至可以說,董卓想管,也管不了了。

  原河內太守張揚,先前跟董卓關係還不錯,一起打過河東黃巾,但現在已經被渤海太守袁紹拉走了。

  張揚在董卓等人起兵後,就第一時間向朝廷求救了。畢竟,幾十萬人,湧入河內,張揚也很怕啊!

  結果,大將軍何進讓張揚前往並州募兵。張揚到了上黨,便不再動了。

  現在帶著河內兵,並了上黨兵,在丁原手下幹。隻是,前些日子,他又回到了河內,跟了袁紹。

  袁紹嘛,就如同曆史上一般。董卓跟袁紹鬧了氣,袁紹出逃,想要通緝其。又擔心袁氏家大業大,直接造反。因此,董卓就封了袁紹為渤海太守,先穩住關東士族之首的袁家。

  眼下,現河內太守王匡亦是死心塌地的跟著袁紹,兩人聯係極為密切。

  不過,袁紹現在也因為王芬勢力,而沒有輕舉妄動,隻是靜靜等待時機。

  所有人,都在等!

  關中與關東的大戰,就在等一個契機!

  時間虛度~

  來到公元187年,六月八日,午時之刻。

  高誠,正在與當世大儒蔡邕,手談論道之際,閻行握著一封帛書,匆忙趕來。

  “君侯,出大事了!”

  高誠擰了下眉,接過閻行遞來的帛書,打開看了一眼。

  而後,衝著蔡邕微微一笑,起身行禮:“蔡師,小子怕是要處理此事了,還望蔡師莫怪!”

  蔡邕倒是沒感覺什麽,隻是冷漠的點點頭。

  高誠岀府之後,立即與閻行說道:“速速派人請長史、祭酒、司馬、樊令君,及一應諸將請來。”

  “諾!”

  閻行應了一聲,安排手下親衛去通傳。

  高誠騎上戰馬,口中喃喃自語一句:“陛下啊,您等了三個月,誠又何嚐不是苦等啊!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