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天下共逐之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8      字數:2623
  三日後,高誠同董卓各率諸部兵馬,抵達河內郡治,古魏國國都安邑。

  在安邑整頓糧草輜重,甲具器械,旌旗羽幟,傳書檄文等。而後,合兵一部,徑直向東,沿王屋山,出箕關。

  兩軍合計兵馬七萬之數,其中馬軍五千餘騎,步軍五萬餘,弓弩一萬五千餘。

  又征召民夫高達二十萬,負責運輸大軍糧草輜重,多備刀矛,亦可隨時上陣。

  數十萬人,連綿百裏而行,旌旗羽幟鋪天蓋地,聲勢浩蕩,震懾三河大地。

  其中羽幟之上,多言‘忠義報國’、‘清君側’、“掃蕩妖孽”、‘複振炎漢’等自語,蠱惑百姓。

  如此大的陣仗,自然是傳到了洛陽城內。然而,為時已晚。

  清君側,討伐朝堂奸佞的檄文,隻比這條消息,晚了半日送到劉宏眼前。

  檄文,劉宏看了,一眼就認出了這是高子明的筆跡。畢竟,整個大漢帝國內,能把檄文寫的白話言文摻雜的,也隻有朕的鎮西將軍了。

  不過,劉宏並不擔心。

  雖然沒有料到高子明居然從河東郡而來,但自己隻需要將鎮守函穀的大軍,調回來防守孟津即可。

  自河東直取洛陽,唯有孟津一途。

  時值冬日,大河也即將進入凍期,看來高子明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了。

  “可曾探的高逆兵力?”

  劉宏神色不變,看向大將軍何進。

  何進當即出列,回道:“啟稟陛下,高逆與董賊大軍匯合一處,揚言三十萬精兵南渡。不過,高逆麾下最多五萬之兵,而且關中傳信尚有近兩萬人在與韓遂糾纏。”

  “而董賊雖然私自募兵不少,可也最多三萬之眾。餘者二十多萬人,應當隻是民夫!”

  “嗯,那大將軍可有何安排?”

  “陛下,吾等京畿之地,函穀關有兵一萬,洛陽八塞八千兵。城外北軍五校三千精銳,南軍五部五千人。城內羽林軍、虎賁軍、宿衛軍、緹騎、執戟、南宮衛士、北宮衛士、左右都侯、諸宮門司馬、十二門城門校尉部,合計兵力五萬餘,皆是久經沙場,精悍之士!”

  “嗯,如何防衛孟津渡口及平津關,大將軍有何建言?”

  五萬之眾,更兼洛陽城池高大,擁民百萬,隨時可征召壯勇十萬人。七萬人想要渡過大河、孟津、平津關,攻打洛陽,簡直癡人說夢。

  隻要守住洛陽,並州兵南下斷其歸路,東麵駐紮兗州的兩萬北軍及兩萬關東銳士,自虎牢進入洛陽。南方兩萬精銳入洛,高子明唯有敗途。

  “啟稟陛下,臣欲以車騎將軍苗為大將,調度函穀關及南北兩軍,進駐平津關和孟津,兩萬之兵,足夠使逆賊望洛興歎。”

  “洛陽城內各部兵馬,由大將軍府調度,加強洛陽守備,防止有宵小趁機作亂。兗州征東將軍府四萬精兵,臣已發去文書,著其速速經虎牢進入洛陽。”

  “征南將軍府荊州孫堅所部及駐吳會之兵,也將在三月之內,回到洛陽。征北將軍府駐冀州巨鹿的兩萬精兵,亦會即刻南下,經黎陽與征東軍會合。”

  “如此也好,那此戰,便由大將軍指揮,諸卿務必盡力相協,早日平定叛賊!”

  “臣等遵命!”

  朝會一散,劉宏便回到寢宮,對高誠與董卓的叛亂,絲毫不以為意。

  這天可是大漢的天。

  四百年天下,早已深入人心!

  清君側?

  倒是好名頭,可惜……

  真當所有人都是傻子嗎?

  然而,事實上,這世間有許多人都是傻子!

  有的人是真傻,而有的人則在裝傻!

  高誠與董卓大軍一動,冀州也掀起了熱火朝天的清君側,舉大義!

  冀州刺史王芬,在第一時間就響應檄文之邀,聚刺史部眾人,聯絡下麵各郡國。

  中山國相張純當即聚兵,南下冀州州治高邑與冀州刺史王芬會合。清河國內,故黨人之首陳蕃之子陳逸,亦是聯絡清河國、巨鹿郡、趙國、魏郡、安平郡(國除了)以及豫兗青徐四州郡國黨人勢力。

  兗州泰山郡郡守張舉,更是聯絡泰山群寇,一同舉兵。

  長沙大盜區星也聚攏宗族、山民、賊寇,起兵響應。

  便是剛剛消匿一陣子的黃巾諸賊,也再度複起。

  河東白波軍郭太、青州管承、黑山張燕、汝南劉辟等也哄哄嚷嚷,插上一腳。

  當高誠與董卓率領大軍出箕關,剛剛進入河內郡時。不過十餘日功夫,整個北方似乎全都反了。

  冀州大地幾乎再無一片炎漢之土,王芬、張純、陳逸及各郡國郡守、國相聚兵高邑,合計兵馬竟不下十萬眾。

  原本征北將軍府駐紮在巨鹿郡的兩萬精銳,還沒來得及收到朝廷調令,便已土崩瓦解。

  無數世家召回軍中子弟,泰半兵馬被拉走,成為士族私兵。餘下的一萬人,麵對高邑逼來的十萬大軍,在冀州刺史王芬的號召下,加入了清君側的大隊伍。

  至此,冀州全反。

  駐紮在兗州的四萬漢軍精銳,也並非如同劉宏所料想一般。

  除了兩萬北軍精銳,家小盡在司隸,接到朝廷調令後,立即發兵東進外。餘下的兩萬人,一樣,被士卒吞並,尤數張邈、張超兄弟。

  征南將軍府,孫堅率領的兩萬大軍,在抵達汝南後,不再北上。吳會一萬精銳,更是連長江都沒見到,就被四大家族召回各郡。

  而同時,居於並州美稷的南匈奴也再度造反,攻殺了並州刺史張懿。並州陷入群龍無首之樣,麵對南匈奴的叛亂,手忙腳亂,有心無力。

  關中長安的馬騰,也聽宣不聽調,坐擁三萬兵馬,觀察戰局。

  這還不是讓劉宏更加生氣的,那些黨人雖然一同叛亂,但他們距離都很遠。

  隻要兩萬北軍抵達,京畿七萬大軍對陣高子明的七萬兵馬,勝算依舊很高。

  可是,朝中的局勢,讓劉宏的心,跌落穀底。

  十二常侍背倚皇室,自然是不敢有所動靜。大將軍何進,已經命自己回到老家,說是避亂,可真正的心思,猜的到。

  最重要的是袁家,袁隗使羽林中郎將袁術,回到汝南,言是聚攏部曲,發兵勤王。又使袁紹北上冀州,不知做甚。

  劉宏想要懲戒袁家,可是袁氏二子盡皆出走,自己得到消息時,為時已晚。

  袁術不用說了,拉攏兵馬部曲已成必然,至於勤王?嗬嗬……

  而袁紹……

  怕是去跟黨人陳逸、王芬談條件去了吧~

  袁氏積四世之功,終成關東士族首領,心思也開始變成行動了。

  朝內,大量的世家子弟,開始返回故鄉。

  幾乎,

  沒有人看好,

  這個垂垂老矣的大漢帝國!

  或者說,他們都在等待著高逆與董賊入朝,而後發兵勤王。

  成就,屬於他們的大業!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原來,高子明,還算一位忠臣啊~

  原來,這朝堂諸公卿,盡入高子明所言~

  哈哈……

  劉宏跪坐在殿內,眼角布滿血絲,神情恍惚不定,宛如這大漢一般,毫無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