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殺胡令、招賢令
作者:慕寒千雪      更新:2020-12-27 05:58      字數:2395
  次日清早。

  五十名文吏來到刺史府中,高誠在大殿之內,早已等待多時。

  “吾等拜見君侯!”

  “諸位無須多禮,請入座!”

  “謝君侯!”

  待到五十人人安坐後,高誠這才起身,說道:“今日,安西將軍府將頒布兩令。請諸位賢士前來,抄摹所令,稍後布於城中各坊,涼州各地!”

  “君侯有所命,吾等自當遵從!”

  “好,宋斌,宣讀告令!”

  “諾!”

  宋斌自身邊親衛手中,拿出木盤之上的一卷帛布,解開細繩。

  “《殺胡令》!”

  “羌胡逆亂涼州已百餘年,今吾誅之,若能共討者可遣軍來也,暴胡欺辱漢家數十載,殺吾百姓奪吾祖廟,今特此討伐,犯吾大漢者死,殺吾大漢子民者死,殺盡天下羌胡,匡複吾涼州之基,天下漢人皆有義務屠戮胡狗,誠不才受命於天子,特以此兆告天下。”

  “稽古天地初開,立華夏於中央,萬裏神州,風華物茂,八荒六合,威加四海,華夏大地,舉德齊天。蠻地胡夷無不向往,食吾漢食,習吾漢字,從吾漢俗,此後胡夷方可定居,遠離茹毛飲血,不再獸人。然今,環顧胡夷者,無不以怨報德,搶吾漢地,殺吾漢民。中原秀麗河山,本為炎黃之聖地,華夏之樂土,豈容胡夷猖獗?

  “前黃巾亂起,中原有傷,羌胡乘亂而作,擾亂涼州、關中,屠城掠地。延熹年間,羌胡多叛,大掠涼州、並州、三輔之地,劫財無數,殺戮漢民,夕則出兵,旦則回營,數十萬漢民赴死,三千裏山河為之暗淡。自建寧元年起,光合四年止,北胡鮮卑,攻吾幽並涼三州,萬裏邊防,不及重兵,使得胡狗而入。殺吾三州漢民,掠吾三州大地。南蠻百越,不思天恩,入吾南疆,奸淫擄掠,無所不作。凡此種種,罄竹難書!”

  “今之胡夷者,狼子野心,以擄掠屠戮為樂,強搶漢地為榮。而今之中原,北地滄涼,南疆慘淡,胡狄侵走,漢家子弟為之所禍。天地間,風起雲湧!四海有倒懸之急,家有漉血之怨,人有複仇之憾。中原危矣!大漢危矣!華夏危矣!”

  “不才誠,一介莽夫,國仇家恨,寄於一身,是故仗三尺青鋒起。蒼天於上,順昌逆亡,誠奉詔舉師,屠胡戮夷。誓必屠盡天下之胡,戮盡世上之夷,安吾漢民之地,雪吾大漢之仇。誠不狂妄,自知一人之力,難成所誌。華夏大地,如若誌同者,遣師共赴屠胡;九州各方,如有道合者,舉義共赴戮夷。以吾漢軍將出塞,教使胡夷奏悲歌!”

  殿中眾人聽聞宋斌頌完此令,無不心懷激蕩。

  “君侯此令,慷慨激昂,餘恨不得此際殺胡,懸羌首以隨君侯!”

  “是極!”

  “此令一出,吾大漢一十三州群起而應,邊塞胡夷蠻越,定為之顫抖!”

  ...

  一群人興奮相言,唯獨其中一中年文士,反倒皺眉不已。深邃如海的目光,盯著上首端坐之人,心中油生敬佩。此令一出,要麽大漢一震頹靡之色,奮起出擊,殺戮諸胡。

  要麽,群夷四起而攻,不論勝敗,這位年紀輕輕的安西將軍,都是必死之局。

  不過,此令甚好,當真合某之興!

  至於誦讀此令的宋斌,早已激動的渾身顫抖,滿是崇拜的望著自家將軍。人生一十八載,唯此令獨以赴憾人心!

  “諸位,且聽本將一言!此令雖好,但僅有吾等而知,非善之事。所以,還望諸位憤筆直書,多作抄本,傳遍天下,使天下人共知之!”

  “吾等謹遵君侯之命!”

  這一齊聲而應,聲音比之前不知大了多少倍!

  其後,高誠又使宋斌慢頌三遍《殺胡令》,殿中五十餘文吏,這才抄摹一遍,驗的無誤後,置之一旁。

  安西將軍今日可是有兩令而發,如今第一令殺胡,便如此激蕩人心。所有人都在等待著第二令...

  宋斌收起《殺胡令》原本,捆好放回木盤,取出另外一令,打開。

  “《招賢令》!”

  “光和年間,吾大漢山河動蕩,前有南蠻百越禍亂南疆,後有黃巾逆賊叛於八州。時至今日,黃巾逆賊,八月而平。華夏欲圖修養,不想羌賊複叛,亂吾涼州!”

  “誠不才,委受陛下重托,拜安西將軍,使持節,開府,儀同三司,遣兵以討逆賊。初至涼州,但見吾之鄉土,四處烽煙,狼藉遍地。”

  “今,誠欲求得天下良士奇才,以充幕府,圖滅四夷。誠以為天生吾才必有用,故不以德品論、不以家世論、不以貴賤論,唯才是舉!”

  這一令相比長篇闊論,慷慨激昂的《殺胡令》,顯得無一絲雄霸之氣。然而,在場之人,無不是默不作聲,仔細思慮著此令最後一句。

  “天生吾才必有用,故不以德品論、不以家世論、不以貴賤論,唯才是舉!”

  “真大智大勇之人!”

  中年文士身在群人之中,不禁低聲讚揚。

  《招賢令》一出,天下世家必然為之一動,九州寒士亦為之心向。

  這一令,會打破世家長久以來維持的官位統治。

  此令之前,得官位者,無不是與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能獨立於外的,也隻有天子親封之人,比如外戚!

  而此令之後,安西將軍幕府,必然充斥著大量的貧寒之士。他們會推著安西將軍慢慢向上走,隻有這樣,幕府中人,才能建立起獨屬於自己的時代。

  甚至,到了極致,大逆之舉,亦有可能。

  高子明所得時機太好了,這羌逆之亂便是其大勢。隻要平了這羌賊,勢必成矣!

  所有人默聲將《招賢令》抄摹下來,心中糾纏不斷。

  其後整整一上午的時間,五十名文吏,都在不斷的抄寫兩令。

  隨著帛布一匹匹用盡,堆積的帛令也愈來愈厚,直到午時過後,方才停歇。

  其中《殺胡令》、《招賢令》各取五十份,交由在刺史府外等候的衙役,讓其張貼至隴縣城內各坊。而剩餘的十餘份,則暫時存放起來。

  高誠所做的兩份原本,也伴隨著一封奏疏,快馬送往洛陽。

  不論是殺胡令還是招賢令,都是非常敏感。尤其是招賢令,殺胡令還好說,自己現在隻是在隴縣城中所傳。待到羌胡圍城,消息根本散播不出去。

  而那個時候,劉宏肯定會收到自己奏疏,到時候再向四處相傳殺胡令。

  唯獨這招賢令!

  希望,劉宏會以漢室江山為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