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懷公失秦,重耳奪位(八)
作者:雲垂天地間      更新:2020-12-26 19:58      字數:1976
  當年重耳從白狄出發東行時,小人物頭須帶著他負責看管的財物半路逃走,以至於重耳大人和隨從們一路上竟然靠要飯才到達齊國;時至今日,人們回憶起當年的遭遇的窘境還對他耿耿於懷。

  但是那個竊逃者並沒有將財物據為己有,他秘密回到絳都,用那些財產向大夫們提出請求,請求他們能夠幫助重耳重返晉國。

  現在,那個小人物主動送上門來,請求文公接見。文公當時正在洗頭,他很不客氣地下令把頭須趕走。但是頭須對傳話者說:“人在洗頭時大頭朝下的,所以心是顛倒的;心髒顛倒;表達的意思就是相反的,所以才不見我。臣在國內保衛社稷,在國外為羈旅之仆,何必因為臣逃回來就要受到責難?一國之君與匹夫結仇,感到恐懼的人會非常之多。”

  晉文公把頭須召進來,這才得知他逃跑的真相。文公隨後給了他一個負責宣傳的官職,頭須便滿世界地讚揚文公的寬容和美德;他現身說法,以自己的親身經曆號召喚流亡者返回晉國。

  文公對待反對者的寬容政策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大量的流亡者返回國內,國內的人心也穩定下來,他團結了一切可以團結的國人;罪行不大或隻是受到牽連的人都沒有受到懲罰,甚至連呂、郤家族中沒有參加叛亂的血親也得到了赦免(郤芮的兒子郤缺的故事將在後麵敘述);國家局勢迅速恢複正常,文公也得到了絕大多數晉人的擁戴。

  文公接下來便開始處理後宮之事。他首先把留在白狄的患難伴侶季隗召回來,白狄子送回了季隗,卻留下了她的兩個兒子伯脩和叔劉。晉文公對此表示同意(當年驪姬在太廟中、跪在晉國曆代先君的神主前,詛咒國內的一切成年公子不得好死,除非他們流亡國外。從那時開始,晉國的公子們成年之後都必須離開國家)。隨後他又把在齊國養尊處優的齊薑接過來,隨齊薑同來和還有他的兩個妾、偪姞和杜祁。

  上述四人連同五名秦國公主共同組成了他的後宮。文公立秦穆公的女兒文嬴為夫人;偪姞第二(晉襄公之母);季隗第三;杜祁第四(公子雍之母);齊薑第五(因為齊國沒什麽影響力了);三位秦國公主列六、七、八;晉懷公的前妻辰嬴(公子樂之母、原來稱懷嬴)墊底。

  晉文公把自己的一個女兒趙姬嫁給趙衰。趙姬請趙衰把他留在白狄的家眷召回來,趙衰表示不敢,趙姬揶揄他說:“晉人都誇夫子有文德,我卻沒看出來。你得寵忘舊,如何為他人樹立榜樣?”

  趙衰這才相信趙姬不是僅是在嘴上說說,稍後就把叔隗和趙盾召回來了。趙衰在趙盾八歲時離開白狄,轉眼又過去八年;趙盾已經從一個兒童成長為英俊少年。

  多年來叔隗一直沒有放鬆對趙盾的教育,所以他看起來與晉國的貴族子弟沒有什麽區別(除了口音)。

  趙姬視趙盾如己出,他將正妻的位置讓給叔隗,使趙盾成為嫡長子。趙姬後來生下趙同、趙括、趙嬰齊三個兒子;三兄弟的出身不可謂不顯赫,祿位不可謂不高貴,但是都沒有得到善終。

  在為追隨者們舉辦的一場宴會上,晉文公要求被邀請者陳述自己在他流亡中做出的功勞。狐氏兄弟喜歡展現自我,兩人眉飛色舞說個不停,直到被晉文公所製止;趙衰則中規中矩地作了一篇述職報告;其他人依次敘述了自己所做的事情。隻有介子推坐在角落裏,旁若無人地大吃大喝,晉文公最後問還有沒有人補充什麽了?他還是一言不發。

  晉文公根據人們各自的陳述對其進行賞賜,介子推沒有要求,也就什麽都沒得到。介子推回家後對他年邁的老母親說:“獻公的九個兒子中,唯有君侯在世。惠公、懷公喪失民心,遭到內外拋棄。但是上天不會滅亡晉國,一定會給晉國安置一個君主。

  “如此一來,能成為君侯的除了重耳還有誰呢?這本是上天的安排,狐偃之流卻把上天之力當成自己的功勞,難道不是迷惑君侯嗎?偷竊他們財物猶被稱為‘盜賊’,何況貪取上天之功為己力呢?臣子誇耀罪行,君主賞賜奸賊;上下互相蒙蔽,公室烏煙瘴氣,我難以與那幫下三濫相處!”

  老母說:“你自己不去請求祿位,就算死了又能怨誰?”

  介子推說:“效仿賊人的惡行,罪行將會更重;而且我口出怨言,就不會再食君侯的俸祿了,我將尋找一處偏僻山野,在那裏終老一生。”

  老母說:“你不打算讓君侯知道你的想法嗎?”

  介子推說:“既然決定隱居,哪裏還需要告訴他?”

  老母說:“你如果決定了,我就和你一起去。”

  介子推點頭稱:“好”。

  第二天,介子推趕著一輛馬車,載著老母歸隱山中。

  這個小人物的消失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直到有一天晉文公看到一個屠夫割羊後腿肉的時候才察覺到身邊少了一個人。晉文公滿晉國地去找介子推,最後隻找到他和老母親進綿山的休息處。

  晉文公下令搜山,結果卻一無所獲。據說有個不長腦子的家夥放了一把火,打算把介子推母子從隱身地逼出來,結果燒死了眾多行動敏捷的動物;腿腳不利索的介子推和他那年邁體弱的老母親也未能逃過一劫(我是不太相信這個傳說)。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把介子推,就把他罹難的那天定為“寒食節”,並把綿山改名為“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