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攻城
作者:海之朝陽      更新:2022-02-22 19:32      字數:1866
  這裏用的禁製和陣法其實是一類東西。

  簡單來說,禁製就是簡化版的陣法,同等級的禁製威力要遜色於陣法,但是禁製的刻錄要比起陣法簡單很多,也就是說修行起來要簡單不少。

  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

  有些天賦不行的陣法師學徒便會放棄陣法的修行,專攻禁製的修行。

  天賦好的陣法師學徒想要專攻陣法一道可以,如果天賦足夠好,身兼兩道也不是不行。

  最後就是包裝,其實前麵兩個步驟完成了,這種特製的石彈已經製作完了。

  為什麽要加包裝這個步驟呢,是為了防止刻錄在石頭表麵的陣法和禁製失去效果。

  這些陣法和禁製直接接觸空氣,短時間沒事,但時間一長就不行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為基礎的靈墨會慢慢流失內部的靈氣,這就會損壞陣法和禁製,使其威能慢慢喪失。

  所以這個步驟也是必須的。

  這隻是其中一種魔改的裝備,還有許多類似的魔改裝備,等會的攻城戰中就會出現了,大顯神威的時刻即將到來。

  等到第二天下午時分,才將各種攻城器械打造完畢,單單投石車這邊就打造了足足一百架。

  這也是必須的,要是數量少了,就發揮不出魔改投石車的效果了。

  而數量多了起來,形成聯合效應,可以大大提高魔改投石車的效果!

  這一天,下午將各種攻城器械打造好了,投石車一百架,雲梯也有足足兩百來架。

  撞車的話,五十來根。

  雲梯作為魔改裝備,具備兩個效果,其一那就是吸附力,很強的吸附力,這是為了穩穩地吸附在城牆上。

  這些雲梯的吸附力強悍的很,一般的三階煉罡武將都很難短時間將其弄下去。

  其二是堅固性,若是不夠堅固的話,敵人等孫堅這邊的士兵爬到雲梯的中上部分,再將雲梯打斷,那豈不是輕易殺死了孫堅這邊的煉體士兵,而且雲梯也損壞了。

  這裏的堅固性自然也不一般,它的材質並不是非常頂級的,隻是附加了某種禁製,使得這雲梯可以短時間堅固異常,但是持續時間卻很短,在一個月左右後這些雲梯就會自動報廢,可以說屬於一種消耗品。

  而撞車,長度不算非常長,同樣很堅固,不過它的作用就一個,撞開城門,當然若是城牆不夠堅固,撞開城牆也是可以的。

  為此,這撞車有一個主動效果和一個被動效果。

  被動效果就是增幅衝擊力,正常都是由身高力大的大力士抬著撞車衝鋒的,可想而知其爆炸的衝擊力。

  而這撞車可以增加衝擊力,增幅還不小。

  由此可見,這一效果挺實用的。

  主動效果則是一個技能——重擊。

  啟動後,消耗儲存在撞車中的靈晶,發出重擊,這一下攻擊力起碼翻倍。

  可謂是撞開城門的決定性技能,用的好,城牆根本不堪一擊!

  此次戰鬥,孫堅的兵多將廣,又是這次諸侯大軍的前鋒,所以當仁不讓的作為大軍總指揮,開始指揮著雙方人馬開始攻擊汜水關。

  隨著軍令下來。

  首先是孫堅的精兵。

  足足兩萬,前麵是刀盾兵,一個個手持精鐵製成的精鐵盾和精鐵刀,這起碼也是十煉精鐵製成的盾和刀,別的不說,堅硬程度還是杠杠的。

  刀盾兵數量較多,足足有一萬,排成簡單的陣型,穩健地前進。

  後麵則是五千長槍兵,以及五千箭兵,長槍兵在前,弓箭兵在後。

  長槍兵乃是攻堅的,數量眾多的槍兵,一起往前刺之時,就是鋒芒畢露之時。

  至於弓箭兵,攻城主要是用來壓製敵人的火力。

  別看隻有這個作用,但其實很關鍵的。

  可以讓守城方的火力大大降低,相當於提升了前麵攻城的刀盾兵和槍兵的存活能力。

  對於攻城傷亡的數量降低很有效果!

  轟轟轟!

  魔改的投石車將一塊塊特製的石彈發射出去,每一炮都是在燒錢。

  特製的石彈不便宜,投石車每次的攻擊也要消耗珍惜的能量石,也就是靈晶。

  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就是這個道理。

  足足一百架的魔改投石車對關隘上的董軍士卒進行攻擊,攻擊起來火力是真猛啊。

  雖然城池很大,眼前的城牆單單長度就有足足五裏長。

  但是一裏二十架投石車的火力壓製還是猛的很。

  隻見漫天碎石飛濺,爆炸聲響個不停,與此一起響起的還有利箭破空的爆鳴聲,士兵受傷的慘叫聲、哀嚎聲,生命死亡的終結聲……。

  其中,特別響的屬於爆裂石彈,每一發都會產生劇烈的爆炸聲音,接著就是無數碎石飛舞,轟擊守城士兵,中招者無比痛呼。

  還有冰霜石彈,一發效果不明顯,但是投的多了後,那一塊的守城士兵明顯感覺身子凍僵了很多,動作瞬間就慢了下來。

  至於重擊石彈,每一發打中城牆,都是沉甸甸的一聲悶響,砸中處瞬間就凹陷了進去一大塊,讓人直懷疑城牆是否撐的住。

  整整一百架魔改的投石車不斷發起攻擊,給董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傷,也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關牆上中央處,華雄、胡珍,還有一個身穿儒士服飾的男子並肩而立。

  身穿儒士服飾的男子乃是李肅,修煉的是文士功法,屬於董軍中有數的謀士。

  僅在李儒和賈詡兩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