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溶洞問道1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7      字數:3576
  腳下的路麵越來越濕滑,稍微一不小心就會摔個四仰八叉,而地上那些高高矮矮的石筍,就像是獵人為了獵取獵物,故意安插在陷阱裏的錐刺一樣,一旦碰到上麵,就會刺穿大家的皮膚和肌肉。所以大家這一路走來,都走得異常小心,完全是那種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感覺。

  再加上這溶洞裏麵的地形起伏不斷,能夠勉強供人行走的地方也是參差不齊,寬窄不一。有些較低窪的地方還有厚厚的淤泥,不知道有多深,一旦踩下去,就會把腳 陷進去,如果沒有其他人的幫忙,很難全身而退。

  現在是枯水期,所以這些地方才露出了水麵,可能在豐水季節,這些區域都是暗河的淹沒區吧!所以才會有這麽厚的淤泥,這一係列的客觀條件都給大家前行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越是往前走,這石筍的密度便越大,有的地方僅能容一個人側身從兩條石筍的縫隙之間勉強擠過。大家不停地在石筍之間擠進擠出,仿佛就像是夾在三明治中間的一根肉 腸一樣難受。

  這種感受在雷霆的身上顯得尤其明顯,雖然他的身上糊滿了淤泥,而且還被那些石筍擠出了好多的淤青,但他卻沒有一絲為難的表情,反而還樂嗬嗬地鼓勵著大家繼續前行。

  繼續往前行走的難度越來越大了,不得已大家又來到了水潭邊上,水潭邊上雖然要濕滑一些,但石筍密度稍微小一點,走起來不是那麽費力了。

  但好景不長,走出去沒有多長一段,前麵便徹底沒有了前行的道路,一道冰冷的石壁擋在了大家的麵前,堵死了所有向前的通道。

  大家不得不把自己的視野再次擴散開來,去尋找那理論上可能存在的求生通道。

  “在這裏麵行走,實在是太困難了,要不咱們先退回去,重新尋找通道!”幾番尋找無果之後,胡白水率先失去了耐心,打起了退堂鼓。

  “別逗了,我的水哥,如果其他地方有通道,咱們還會跑到這裏來嗎?再說了,就算咱們現在退回去,那個滑槽的通道離水麵那麽高,咱們也夠不著;就算夠得著滑槽,那個滑槽那麽滑,咱們逆向也爬不上去,爬上去了也還打得開滑槽上麵的那個開口了!總麵言之,那條路是不切合實際的想法,咱們最好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了。”雷霆沒有顧及胡白水的感受,很直接地說出了自己的觀點。

  “不去試試,怎麽知道行不行呢?”胡白水依然固執地堅持著自己的觀點不變。

  “咱們先不要爭論了,先集中精力在這裏找一找出路,實在找不到出路,我們再想其他的辦法。”大家一聽李子木發話了,也就不好再爭論了,隻顧埋著頭,四處尋找了起來。

  “你們快過來看,這是什麽啊?”就在大家爭論不休的時候,美女好像又有了新的發現。

  大家迅速朝美女所在的地方圍攏了過去,發現水潭邊一處靠石壁的旮旯裏有兩具屍體互相攙扶著倒伏在了一起。

  那兩具屍體已經腐爛,看樣子已經死去多年了,但屍體身上穿的衣著還看得出來原先的模樣,或許從他們 的穿著上入手分析,還能給大家提供一些有用的線索。

  那兩具屍體中,其中有一具屍體身上穿著中國傳統的對襟,頭上還戴著一頂東瀛兩腳獸的軍帽,腰上紮著一根軍用皮帶,腳 上穿著一雙靴子,一看這形象就是抗戰時期漢奸的標準配置。

  而另外一個人,身材要略微瘦高一些,他的頭上還留著長發,身上穿著一年破爛不堪的灰色土布道袍,裏層卻穿著俗家人的裝束。那道袍好像不是自然腐爛的,看樣子好像是是被人為撕扯或者是用鞭子打破的。他的頭上戴著一頂道冠,那頂道冠呈覆鬥的形狀,上麵還刻有五嶽真形圖。看來這便是道家德高望重者才可佩戴的道冠——五嶽冠了。他長長的頭發散亂地盤在一起,用一根發簪穿過,盤在五嶽冠的下麵,看他這身打扮,倒像是一位十足的道士。

  與那件破爛的道 袍不同的是,這頂五嶽冠卻保存得完好無損,看來這個道士對這頂道冠是十分的愛惜。

  我國的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最遠可以追朔到春秋時期的老子、莊子。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之一,他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通過多年的研究,講學傳授,逐步形成了道家完整係統的理論。並著有《道德經》,成為了道 家的基本教義,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之一,將和諧文化提高到了道之至高的地位。

  《道德經》的問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後來老子騎青牛出關,不知去向,民間遂以為他已經得道升天,羽化成仙了。

  後來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將道家思想進一步完善並發揚光大。

  千百年來,道 家思想一直活躍在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甚至還一度主宰著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傳習道家的思想和精神,能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從而達到長生不老,羽化成仙的境界,這些都是凡夫俗子夢寐以求的至上境界,所以一直以來上至君王公候,下到三教九流,都不乏狂熱癡迷的求真問道者。

  道家曆來都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追求萬事萬物的和諧,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道 家思想也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不僅是道家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終極信仰的對象。由於"道"具有"無"的特點,沒有固定的形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以說是包羅萬象,無處不在,也可以說是代表某某物的內在規律,大到天地日月的運行,小到花草的枯榮,蟲魚的繁殖鳴叫,其中都包含了“道”的哲學概念。

  所以在大家的思想認識中,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個固定的、統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確定和變化本身接納於其中,這個觀點與《易經》中的觀點不謀而合。

  另外,信仰"道"也不是信仰任何高高在上者,而是"道法自然",“萬事和諧”。"道"隨順萬物,尊重世間萬物的種種差異和規律,並輔助各種差異的充分展開。所以"道"沒有統一的形態,趨近"道"也沒有統一的方式,"道"把權力下放給人類,讓人成為自己的主人。對"道"的這種信仰,有助於人群凝聚、成長為一個有序、自由且有神聖感的社會,這是道 家思想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影響的一麵。

  無數曆史和現實的教訓告訴我們,將有限的東西當成信仰對象,往往會給信仰者帶來災難和慘痛的教訓。這也是道 家思想對功利主義的鞭撻,以及對現實主義的批判。

  東漢末年,道家思想了生了一些改變,其時崇尊黃帝和老子,所以後來的人們也稱道 家學說為黃老之術,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但畢竟尚未形成為道教,所以隻能說是道教的前身,也不能說是道教的一種道派、繼黃老道之後興起的是於吉的太平道及張道陵的五鬥米道,這兩支派別的宗教色彩更加濃厚了。

  後來南北朝和隨唐時期與佛教一同進入到鼎盛時期,正式成為了一個重要的教派,以至於後來還出了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位道教大師受封為國師,到了宋朝末年又出了一個張三豐,這些都是道 家曆史上赫赫有名的集大成的人物。

  由於道教的主張是教化萬民,尊重自然,追求和諧,順天而為,它的教義符合統治階級的要求,所以便被曆朝統治者選定為國教,協助自己統治四方,教化萬民。

  後來道 教又分成了幾派,最主要的就是全真教和正一教,在明朝 的時候,這兩派上都曾被封為國教,而兩派的掌門 人更是被封為國師,一時間地位尊崇,榮耀無比。

  當時的皇帝對道教更是到了癡迷的地步,對那些道 人所說的話也是深信不疑,以至於還有皇帝誤服了道人煉的丹藥而死。

  而道士都可分為火居道士和出家道 士兩類,火居道士是可以結婚成家的,也可以著俗裝,不必住道觀,火居道士正一派居多;而出家道士是不能結婚成家的,而且必須著道袍,住道觀,出家道士全真派居多。

  在道家文化當中,道士有著森嚴的等級製度,無論是哪個派別的,都必須遵守。因此,要判斷一個道士的地位和修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他佩戴什麽樣的道冠。正一教和全真教的道士所佩戴的道 冠都以芙蓉冠為最高級別,非大德者不可戴,也就是說最起碼要是一派的宗師,才有資格佩戴芙蓉冠。其次為五嶽冠,要修道有成者才可以佩戴。最常見的是黃冠,受戒門人皆可佩戴。

  由此可見,這個道士是一位修道有成的火居道士,而且他的地位應該還不低,最起碼也是一觀之主。

  因為明清以後就很少有集大成者的道士了,所以根本就不可能看到佩戴芙蓉冠的道士了,能看到一個佩戴五嶽觀的道士,已經是十足的難能可貴了。

  這也怪中國人自私自利的心思太重,每一個師父在教授弟子的時候,都怕弟子學會了打師父,都怕弟子的能力超過了師父,那樣就會搶了師父的風頭和飯碗。

  所以每個師父在教授弟子的時候都會留一手絕學不教給弟子,久而久之,弟子學到的有用的知識就會越來越少,其精粹往往被師父帶進了棺材裏麵,這就導致了各行各業都也現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奇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