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 章 風水玄學2
作者:絕域輕騎      更新:2021-03-20 05:46      字數:3967
  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曾經拜師於圯上老人——黃石公,他是公元前約二百二十年間秦朝的學者,他著有一本書叫《青囊經》。

  全經共分三卷:上卷敘述河圖五氣、洛書方位與陰陽二氣融合而化成天地之定位等學理,歸納起來,稱之為化始。中卷說出天地間形氣依附與方位配合而成一體的動力,故稱之為化機。下卷說明天地間形氣方位與各種法則配合後的影響力,故稱之為化成。

  這便是風水學中講究天、地、人三傑的最初文獻,裏麵涵蓋了相地、相人、相物的精妙論述。

  後來黃石公將書中的相關知識傳給了張良,他也不負重望,充分運用自己相地、相人、相物的能力幫助弱小的劉邦,擊敗了強大的項羽。在自己建功立業、青史留名的基礎上,還能封妻蔭子,安享晚年,善始善終,這在古代功臣裏麵是及其罕見的例子,可見這其中的玄機是多麽的高深莫測。

  張良在輔佐劉邦的過程中,有許多他靈活運用相關風水知識,成功讓劉邦轉危為安、由弱變強的例子。

  比如鴻門宴上,他通過相人,一眼便看穿了項羽、範增等人的意圖,準確預判了危機,所以當機立斷,讓劉邦逃過一劫;再後來,劉邦一統天下,要分封功臣是,他知道劉邦為人,也知道劉邦腹黑的一麵,所以他不求高官厚祿,也不要權利名望,主動申請封了一個小小的留候,從此遠離朝堂的是非,從而得以安享晚年,成為漢初眾多功臣中唯一得到善終的人,這些便是他善於相人的有力見證,當然,這都得益於他早年拜師黃石公的所聞所學。

  張良在相地方麵的能力更是有目共睹,在滅秦之後,項羽把劉邦分封到偏遠的漢中時,他心裏很不高興,他根本不想去赴任。唯有張良看出了漢中才是龍興之地,所以他主動說服了劉邦,讓他高高興興地到封地漢中去開創基業;而劉邦一統天下後,在選址建 都時,他又力排眾議為劉邦選了長安作為國都,從而為大漢四百年的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也讓長安從此走上了中國曆史的舞台,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八朝古都,也是我國曆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帝王最多的一個地方。

  同樣,春秋末期的範蠡,幫助越王勾踐滅吳稱霸以後,他和文種是當仁不讓的最大功臣,在越王將要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突然消失了。同時,他還寫了一封信給的好友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功臣亡;越王為人長頸鳥喙,隻可與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望早離之”。

  所以,範蠡在功成名就之後,便激流勇退,遠離越王,遠離政治與權力,隱居在太湖之濱,遊曆天下,最終成為了一代商聖,得到善終。

  後來事態的發展如範蠡反料,文種舍不得到手的榮華富貴,最終被越王賜死,這也是曆史上成功相人的典型例子。

  在成功相物方麵的例子就舉不勝舉了,最著名的便是三國時期伊籍為劉備相馬的故事。

  當時劉備滅了南方的張武勢力,得了張武的一匹寶馬,於是騎著回荊州城。劉表看到劉備得了這麽雄駿的一匹寶馬,稱讚不已,劉備就做個人情把這匹馬送給了劉表。劉表大喜,騎回城中。這時劉表的謀士蒯越對劉表說:“此馬 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名為 的盧 ,騎則妨主。張武為此馬而亡。主公不可乘之。”於是劉表就把這匹馬還給了劉備。

  後來劉備就一直騎著這匹馬,當劉備謝別劉表,前往新野駐兵時,劉表手下的另一個謀士伊籍對劉備說這馬是“的盧”馬,乘則妨主,勸劉備不要再騎了。沒想劉備對人生十分達觀,說一個人死生有命,不是馬所能妨礙的,就繼續騎著此馬。

  隱士徐庶也對劉備說:主公騎的馬是“的盧”馬,馬雖是千裏馬,但最終必然妨礙主人。徐庶還對劉備說了一個禳解之法:“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沒想劉備反而批評徐庶不行正道,不肯行之。

  後來,劉備帶著龐統等人準備攻取成都時,因龐統的坐騎不能騎乘,於是劉備便將自己的“的盧”馬贈於龐統騎乘,沒有想到,此一去,龐統便被張任射殺於落鳳坡。

  由此可見,中國風水學確實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而且還有依、有據、有例。裏麵的論述並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瞎說糊談。難怪曆朝曆代都有大量的人在潛心研究,不斷總結提升,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的案例和典範,供後人參詳。

  我國古代科技理論認為:宇宙萬事萬物是由氣、數和象三部分組成。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它們是:能量、信息和態勢或形式。三者共存,不可分開,又界限分明。

  氣,是客觀存在,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以假設它為能量。數,是宇宙萬事萬物存在的程序或邏輯,按照現代科學觀點可以假設它為信息。 象,是氣根據數而存在的形式或變化的態勢。結合現代科學,可以將其歸納概括為:象是能量依據信息程序而存在的態勢。

  宇宙萬事萬物有信息就有能量,就有它們的存在態勢;同理,有能量也必有它的信息和態勢,有態勢也必有信息作指令,能量作基礎。

  宇宙萬事萬物的存在,正是氣、數和象的不可分性,才是實在的,具體的。信息“數”指導能量“氣”按一定態勢“象”存在,能量“氣”依照“數”的指令,構成一定的存在態勢“象”,存在態勢“象”受信息“數”指揮,以能量“氣”為基礎。 數、氣、象即信息、能量、態勢,也就是天人合一的那個神,西方哲學稱作宇宙萬物的“本體”,亦是功能。

  我國古代的先賢聖哲,把天上地下的一切都"人世化",天上有玉皇大帝,人間有皇帝,地下有閻王。天地人是一體的,是全息的。也就是天上所具有的,人間必然有,地下同理。

  基於這種認識也就不難理解我國風水學源自於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科學的科學內涵。中國風水學將天、地、人納入一個大係統中綜合考慮,在長時間裏,一直備受詆毀和詰難,隻有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才再次被認識和發現。

  我國風水學在對古天文學、地理學和人體學,即天地人的發展變化規律的長期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規律理論,並在這一理論基礎上,將宇宙的特性概括為三大方麵:宇宙的全息性;宇宙的螺旋性;宇宙的陰陽性。

  中國風水學有三大原則:其一是天、地、人合一原則;其二是陰陽平衡原則;其三是五行相生相克原則。隻有把握住這三點原則,才能把握風水學的原詣和要義,才能經得起世間一切變化的檢驗,才能萬變不離其宗。

  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認識及科技進步不斷充實完善,由於認識偏重之差,形成了眾多流派。但不管在多少流派,都必須以以上三點要義為其宗旨。

  其中,最基本的兩大宗派:一種是形勢宗,因注重在空間形象上達到天地人合一,注重形巒,諸如:"千尺為勢,百尺為形",所以又稱形法,巒頭,三合;另一種是理氣宗,因注重在時間序列上達到天、地、人合一,諸如:陰陽五行、幹支生肖、四時五方、八卦九風、三元運氣等,所以又稱三元,理法。

  元明以前,多以山川形勢,論斷於陰陽、五行生克之理,即以形勢宗(巒頭)為重;元明以後,注重天心合運,以理氣為重,效地法天;比如王陽明的心學,以及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得天下,改金陵的龍脈風水,幫大明定都金陵等一係列的活動都是理氣宗的作為。

  我國風水學中"形法"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理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

  按照應用對象又可以分為:陽宅風水,即陽宅相法,專司活人居住的城郭住宅的擇址布形;陰宅風水,即陰宅葬法,專司死者的陵墓墳塚的擇址布置。

  在陽宅風水中,對於住宅所處環境不同,又有所謂井邑之宅、曠野之宅、山穀之宅等區分,如《三元地理》,在風水學應用上,又各有所側重。

  對於曠野之宅和山穀之宅,因其與周圍自然地理環境關係密切,多注重形法;而井邑之宅,則因其外部環境的限製,常以形法、理法並舉。

  形勢派,注重覓龍、察砂、觀水、點穴、取向等辨方正位;而理氣派,注重陰陽、五行、幹支,八卦九宮等相生相克理論,並且,建立了一套嚴密的現場操作工具棗羅盤,確定選址規劃方位。

  而在曆史和科技發展的過程中,隨著大家認識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中國風水學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並逐漸形成了許多門派,但是,追本溯源,可以歸納為兩大派:形勢派、理氣派。兩派都有其精妙之處,也有其不足之處。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兩大風水派別的不同之處。

  其中“形勢派”主要為擇址選形之用;而“理氣法”則偏重於確定室內外的方位格局;此外,還有“日法”用於選擇吉日良辰以事興造;“符鎮法”為補救各法選擇不利的措施。

  古代堪輿(風水)學向來十分注重環境的“形”和“氣”的優劣,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互關係。所謂“形”,是人的五官所能感知的山川河流的實際存在狀態。“氣”,則是指看不見、摸不著而又客觀存在的無形物質和物質的功能狀態,就像人們常說的氣場、感應。

  而現代風水學則認為,形與氣是相生相成,互為一體的,有好形則必有好氣,有好氣的物體,它的形狀也一定不差。而形與氣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聚則成形,散則化氣”。在一定的條件之下,形與氣是會相互轉化的,這就與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物質與能量可以相互轉化”的理論不謀而合。

  氣具有兩麵性,也可以分別稱其為“生氣”和“煞氣”。

  從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來看,人對宇宙輻射、磁場、聲波、原子輻射及引力場的場強都有一個恒定的適應域值。當人生活環境的綜合場強正好處於這個域值範圍之內時,人的身心健康就能夠得到可靠的保障,風水學上將這樣的居住環境內的氣稱為生氣,

  如果人長期生活在綜合場強遠遠超過這個域值的環境下,身體和心理活動就都會受到損害,進而導致疾病或死亡產生,此類居住環境中的氣則被風水學命名為“煞氣”。

  由此可見,風水學講究要在居住和工作的環境中製造生氣,避免煞氣,正是從人類與世界的物理關係中得出的,有相當的理論根據與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