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銳氣大減(3)
作者:沈處默      更新:2021-01-25 12:15      字數:2614
  宋國不得已向楚國求和。由於華元地位尊貴,宋文公命人駕一百輛兵車,牽四百匹駿馬送給楚國,請求贖回華元。

  陳國聽聞宋國主將被俘,頓時坐立不安。是依舊守著晉國還是倒向楚國,陳國國君一時搖擺不定。

  “大棘之役”是楚莊王北上的第二場勝利。雖然楚國沒有出兵,卻是幕後主使。利用馬前卒鄭國打擊中原小國,借力使力。設計之精巧,用力之精準,不費吹灰之力,宋國便要納入其羽翼之下。陳國也是危在旦夕,早晚是囊中之物。

  鄭國出兵宋國非常突然,晉國還未來得及做出反應,宋國已經兵敗。迫於國內的壓力——華元地位特殊,一定要力保其安然無恙,宋文公很可能不得不投向楚國的懷抱。

  如果宋國背棄晉國,陳國也快了。

  聞訊之後的趙盾,頓時坐立不安。

  楚國一而再的在中原取得優勢,中原最重要的三個小國已經倒向或正倒向楚國。鄭國緊緊與楚國抱成一團;宋國主將華元是宋國重臣,宋國花費高昂代價也要贖回。如果楚國對宋國有任何要求,宋國一定不敢回絕;一旦宋國失守,倒向楚國,陳國便被逼入牆角,隻得依附楚國。

  一旦鄭、陳、宋三國都與楚國結盟,晉國這個中原霸主則是名存實亡。畢竟,曹國、許國、衛國都是小國,不管是國土麵積還是國家實力都非常弱小。縱然他們仍支持晉國,晉國隻能號令這些個弱小無力的諸侯國,也稱不上是霸主了。

  思前想後,楚國之所以能占到便宜,無非是有鄭國作為棋子。

  前一次,鄭國派兵與楚國組成鄭楚聯軍,聯軍攻打陳、宋二國。晉國謀劃得不錯——攻打鄭國逼退鄭楚聯軍,同時逼鄭國倒戈。誰知人算不如天算,晉國失利。

  此次更為蹊蹺。楚軍隻做幕後策劃,鄭國則徹底淪為提線木偶,任楚國指揮,指哪打哪。本來宋國占了上風,誰知一名小小的車右為報私怨,竟將主將直接送進敵營,勝利就這麽白白拱手讓人。

  此番得勝,鄭國可謂運氣爆棚。坐在營帳中,勝利從天降。任誰聽到事情真相都會哭笑不得,覺得匪夷所思。小小一口羊羹竟決定了一場戰役的勝負。宋國右師華元一生中最偉大的成就——此番離經叛道卻左右中原局勢的行為應該包括在內。

  上一次有天公助陣,這一次又有宋國車右的神助攻,不得不承認,楚國的運氣真是好到讓晉國咬牙切齒的程度。

  回到中原逐鹿的話題。要想稱霸王,獲得鄭國的加盟是關鍵要素。鄭國倒向哪一邊,哪邊就占據主動。有鄭國的支持,陳宋等國自然隨附,則中原事務的領導權可牢牢掌控。反之,失去鄭國,正如現在的晉國一樣被動。

  所以,現在的頭等大事是攻打鄭國,逼迫鄭國重新倒向晉國。

  曆史的戲劇性和生活的出其不意相比,情節精彩毫不遜色,影響卻深刻得多。

  就在趙盾一籌莫展的時候,宋國主將華元逃回了宋國。宋文公派人送去的贖金和馬匹還在半途,收到消息也掉頭返回宋國。宋國倒向楚國的危機暫時解除。相應的,陳國也暫時不用麵臨是否倒向楚國的抉擇。晉國的燃眉之急算是緩解了。

  危機雖暫時解除,攻打鄭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連續吃了兩次虧,趙盾想,與其等到對方發動進攻再去解圍,不如提前精心準備。待楚國放鬆警惕,聯合陳、宋兩國殺到鄭國,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這一年夏天,經過充分準備,晉國準備派人通知陳、宋兩國,出兵攻鄭。恰在此時,傳來秦國軍隊包圍晉國焦地的消息。

  焦地位於晉國西南邊境,與秦國相鄰。要說秦國為何攻打焦地,還得從去年說起。

  趙穿奉趙盾之命回到絳城。當時,晉國聯合陳、宋兩國攻打鄭國卻為楚鄭聯軍所敗,大將又被俘。軍隊氣勢低落,朝野上下的氣氛也很消沉。

  趙盾想,趙穿既然回來,過往已經翻篇,何不將他引入多多栽培?

  趙氏家族的幾個兄弟都已入朝為官,卻因資曆年紀等原因無一人被委以重任。趙穿身份特殊,他是晉國公室的姻親。嚐試給他機會,無人會反對。如果他能擔大任,趙盾的三個異母弟弟又多了一個倚靠。先君襄公的侄子,又兼趙家之後,還能借趙穿的東風,未來必定前途無量。

  再者,趙氏兩宗的大家長們均以不同方式,暗示明示趙盾——如不趁他如日中天時扶立趙氏家族,恐怕將來風水輪流轉,機會再難得。

  趙盾身為庶子能夠繼承父親趙衰的爵位職務,是趙氏對他的恩寵。他的身上背負著整個家族的期望,他從不敢忘卻。隻是一直秉持公正原則,不願擠占草根賢人的空間。

  然而,靈公的倒行逆施令他多少有些心灰意冷。輔佐這樣的一國之君,他竭忠盡力為的是什麽?

  兩方力量夾擊趙盾,於是他決定付諸行動。

  經過幾年的曆練,趙穿看起來比從前沉穩了些。在異國他鄉閉關思過之後,往事已經翻越。終於能回到故地,他也心存感激。回來之後,堂哥不時會找他商議國事,他很快領會到趙盾的意圖。相應的,他的表現也積極上進了許多。

  趙盾問,可有擊退楚國之道?趙穿說,楚國實力強大,不如避其鋒芒,攻打秦國的屬國崇國。到時秦兵來救,便可趁機和秦國談條件,請求秦國與晉國聯手共同擊退楚國。

  一開始,趙穿的建議,趙盾並不讚成。秦國君主康公過世,太子剛剛繼位。兩國雖有宿怨,士會歸國之後,一直相安無事。秦國新君繼位就攻打他的屬國,兩國關係就會留下深重的陰影。將來兩國關係很可能重蹈秦康公時的覆轍。

  南方已經為楚所苦,西麵又得罪秦國,兩國又有盟約,顯然對晉國十分不利。

  從前,楚國北上並未如此頻繁,晉國隻需對付西邊的秦國還是綽綽有餘。現在,楚國崛起,頻頻生事。再把西邊的秦國招惹,到時兩國同時發難,兩線作戰,晉國定是輸多勝少。

  但是萬事都有兩麵——假如能打動秦國,讓秦國不得不伸出援手,那麽形勢對晉國則是大大的有利。

  楚國雖已崛起,如果秦、晉兩國同時對他發難,西、北兩線作戰,他也會吃不消。

  所以,此事有一定的風險。如果賭贏了,回報會非常高;如果賭輸了,對晉國來說則是雪上加霜。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較取其重。趙盾思量再三,決定放手一搏。

  趙盾的算盤是,大不了對崇國客氣些,不下重手。這樣,也不至於激怒秦國。隻要他過來救援,就有機會談合作。就算他們不肯跟晉國聯手,一看損失不大,也不至於興兵報複。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崇國被圍,秦國竟然無聲無息,毫無反應。趙穿逗留多日,隻得撤退,無功而返。

  本以為就這樣算了。怎麽也沒想到,就在晉國準備攻打陳、宋兩國的當口,秦國竟跳出來包圍晉國的屬地焦。

  晉國不能像秦國對待崇國一樣置之不理,畢竟這是自己的領地。此地在國境線上,一旦被占據,晉國的西南就門戶大開。不得已,趙盾隻得親自領兵解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