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因賂撤軍(3)
作者:沈處默      更新:2020-12-23 21:17      字數:2652
  “大將軍所想,確實高於我等。如若這樣,如何部署呢?”考慮再三,郤缺也認為趙盾說得有理。

  “不知諸位有何良策?”接到宋國新君繼位的消息,非常突然。趙盾隻知必須采取行動,具體如何也沒認真想清楚,所以才召集大家開會。

  “既然是采取軍事行動,不必如盟會般要求全部到齊。隻需擇其軍事實力相對較強者,聯合出兵即可。”士會認為這樣才是有的放矢,“如此簡單明了,戰場上也好調派。”

  “嗯,士將軍說的有理。”荀林父也點頭,“與其讓小國帶著三兵五卒,還不如集中幾個有實力的國家派出精銳。各國率領自己的軍士,分工明確,協同作戰,才有戰鬥力。”

  “哪幾個國家符合要求呢?”既然大家都同意由強國出兵,接下來就是鎖定哪幾個國家。

  “鄭國內政穩定,一直是中原小霸,必定要考慮在內。”臾駢對各國軍事力量了解甚多,最有發言權。“其次是陳國。他們的司馬帶兵嚴謹,作戰勇猛,戰場上不可或缺。還有——”臾駢停了停,把幾個小國放在腦海仔細揣摩,反複比較,“衛國。現任君主頗有作為,司馬又是沙場宿將,必能助一臂之力。”

  “說到各國軍事實力,臾將軍簡直如數家珍。在下是拍馬都無法企及。”士會很是佩服,大聲讚歎。

  “士將軍過獎。”臾駢不好意思起來,“士將軍對宋國內部情況了如指掌,臾駢也是佩服不已。”

  “兩位能人在處,顯然已無我等的立錐之地。”郤缺笑著調侃兩人,又問道:“此次出兵,除了因為弑君篡位大逆不道影響惡劣,應該還有其它目的吧?”

  “沒錯。”趙盾也不隱瞞,歎了口氣道:“趙某的心事,看來是瞞不了各位的眼睛。既然大家是同僚,我也不需隱瞞。楚國聯合秦、巴兩國,一舉滅庸,震驚中原。真是沒想到,內憂外患夾擊之下,楚國不僅內政穩定,還能外禦強敵。看來,楚國的崛起已是勢不可擋。”

  “放眼中原,未來能與我國爭霸者,唯有楚國。一旦楚國強勢,他們首先要爭取的就是鄭、宋兩國。兩國都是中原逐鹿的核心要地。兩國歸附誰,誰就能成為中原霸主。”

  “所以,我們必須借由對宋一役,宣示我國對中原霸業的主導權。趁機把幾個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調動起來,與我國一起對外行動。隻要他們還在我們的掌握之中,楚國就算想插手也沒有機會。”

  “原來如此。”荀林父歎氣道:“據說,楚國君主上任之初,沉迷打獵喝酒,從來不過問政事。不想此次楚國內有饑荒,外有蠻族環伺,楚君突然覺醒。更讓人意外的是,他們竟然能轉危為安,還將庸國消滅。明明是楚國的生死存亡之戰,結果卻成了庸國的滅國之殤。唉,世事難料,成敗轉瞬。”說完,他又搖搖頭。

  “楚國此番能絕處逢生,一定是有能人賢士出謀劃策。既然楚國君主已經覺醒,將來廣納賢才,銳意進取,必定勢不可擋。”士會對楚國情況一直很了解,此番見他們攻占庸國,更是對他們特別留意。

  “是啊。楚國滅了庸國,北上的步伐必定會加快。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最好的辦法就是借此事揚威。”趙盾對當前的局勢也很清楚,打鐵必須趁熱。

  他看向荀林父,吩咐道:“此番出兵,由荀將軍任主帥兼統領聯軍。”他又轉向臾駢,“臾將軍負責聯絡上述提及的三國。務必盡快趕往宋國,否則,效果將會大打折扣。切記切記。”

  兩人得令歸去,其餘三人也回去處理協助事宜。

  公元前610年,春。

  由晉國荀林父為主帥,衛國孔達、陳國公孫寧、鄭國石楚為各國率隊主將,一齊往宋國進發。兵分四路,欲對宋國形成合圍之勢。

  消息傳到宋國,新君大為恐慌,急召心腹華元商量對策。

  華元認為,晉國之所以攻打宋國,無非是認定弑君之舉殘暴悖理。所以,他們要帶領諸侯討伐宋國,以便讓天下人都引以為戒。如果能讓晉國明白,宋國的先君如何不得人心,新君實是眾望所歸,他們可能就會改變看法,不再為難宋國。

  另外,華元認為,趙盾力行霸業,可是,此次派來的荀林父似乎並不十分熱衷此事。身為中軍佐,他的地位僅在趙盾之下。可是,兩人並不是一個派係,據說還有些嫌隙。如果對這位荀將軍許以好處,贈送厚禮,他很可能會動搖。隻要他退兵,宋國就能免除一難。

  主意已定,宋國國君下令,派出上將軍華元去往晉營求和。

  “大兵壓境,華將軍不在軍營備戰,為何跑來在下的營寨?”根據事先收集到的情報,華元是宋國新君的心腹,且是一員虎將。他的到來,目的自是不言而喻。荀林父佯裝不知,分明是要他自陳目的。

  “荀將軍是晉國的權貴顯要,無論政治手段還是作戰能力,皆是人中之龍。在下此番來的目的,又豈會不知?”華元先給荀林父戴頂高帽套個近乎,算是見麵禮。荀林父保持緘默,看來也是成府頗深之人。也罷,他就開門見山。“既然荀將軍不點破,在下隻好直言。此番是奉我國新君之命,前來請和的。”

  “請和?”荀林父冷笑道:“貴國新君弑君奪位,引起公憤。如果不趁機鏟除,將來各諸侯國爭相效仿,如何是好?這是對外;對內,百姓受內亂之苦,必定慘痛流離。作為諸侯盟主,豈能坐視不理?”

  荀林父一番義正辭嚴的說辭,本以為會將華元逼得難堪狼狽。誰知華元隻是微微一笑,卻不言語。

  “華將軍為何發笑?”宋國將軍聽他說起如此嚴重之事,竟然還能笑,荀林父有些怒了。

  “荀將軍莫誤會,請容在下細說。”華元收斂笑容,正色道:“據荀將軍說,晉國聯合諸侯攻打我國,乃是因為殺害先君之事。可是外人卻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宋國先君,昏庸暴虐,殘害百姓。朝野上下,販夫走卒,對他的行為早已不齒。國家發生饑荒時,新君卻自掏腰包,仗義疏財,將糧食全部拿出來施舍民眾。”

  “不僅如此,還派人給耄耋老人送藥送錢,噓寒問暖;見到有才學的賢士,必定禮遇推薦;尊重宗室前輩,與同輩和睦共處,愛護晚輩;早出晚歸,經常與大臣商討國家大事。可說上是,為了宋國的前途命運,新君操碎了心。”

  “這樣一個人成為國君,正是宋國百姓眾望所歸,又怎會令百姓慘痛?殺了一個昏君,立了一名賢君,百姓之福,何苦之有?”

  “再者,伏擊先君的行動隻局限於宮廷,並未擴大,也未傷及平民無辜,事態盡在掌握。新君即位後,國內局勢穩定,一切井井有條。”

  “依華將軍所說,貴國新任君主乃是位謙遜有禮,紓困解難,國人信服,眾臣愛戴的仁君了?”聽完華元一番長篇大論,荀林父仍存疑問,語氣卻軟了下來。

  “正是。”荀林父口氣鬆動,華元暗自鬆了口氣,繼續說道:“如果扶立的是個無能之輩,又豈能為世人所容,百姓擁立?”

  “即使將軍所說全是事實,可是,堂堂國君被誅,天下皆知。此事影響十分惡劣,晉國是不得不管。”荀林父想起會議所說,要借此揚威,口氣又嚴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