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內亂平息(2)
作者:沈處默      更新:2020-12-23 21:17      字數:2815
  太陽出來了,她努力穿透厚厚雲層,展顏微笑。原本烏雲罩頂,似要醞釀暴雨,轉眼烏雲逃散,陽光占據。一場一觸即發的戰事,談笑間被消弭於無形。太陽笑了,邾國國君及宗室大臣笑了。

  邾國新上任的國君,即位之初麵臨的兩大困擾,尤以此次最為凶險。他企圖放棄國君之位,保有國家的完整。不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禮官挺身而出,為烏雲密布的邾國殺出一條生路,從此改變了邾國的命運。

  此次諸侯盟軍雖兵臨城下,卻沒有動用尖刀利刃。戰事懸崖勒馬,邾國自是感激不盡。很快,邾國國君露了麵。迎接晉姬母子,並邀請諸侯入內,要大擺筵席感謝各位不殺之恩。對發號施令的晉國大將軍趙盾,更是禮遇有加。

  趙盾為首的盟軍,將晉姬母子送入城門之後,謝絕了邾國國君的犒勞,引兵轉身離去。

  身為盟主,在厘清事實,明辨是非之後,如果不能及時糾錯,硬要逼迫邾國國君讓位,無疑是昭告天下,晉國是個恃強淩弱的國家,不配贏得尊重。是趙盾的秉持原則,遵循事理,依理評斷,才將事情重新拉回正軌。

  趙盾事先準備充足,各種可能性都在他的預想範圍之內。

  調兵遣將是因為身負晉國宗室的希望,他不得不來,也不得不擺出姿態,宣示晉國的意誌。可是,處理事情時,他也有自己的原則底線。雖然難免與宗室利益衝突,可他自認為問心無愧,於是便堅定執行。

  當然,在處理這件事情上,夾雜了一些些他的小小私心——他不想看到邾國國君重蹈他當年的覆轍。邾國國君比他幸運。有一位從容睿智的禮官代他發聲,走到台前支持他,陪他堅持到底。並且口口聲聲,不到最後關頭,堅決不讓出國君之位。

  相比而言,當年的自己孤立無援。再加經驗淺薄,一時太過剛硬,一時又太過軟弱,太快妥協,以至於局麵不可收拾。

  趙盾帶著諸侯盟軍走了。他內心由衷的祝願邾國國君,祝他能做出一番事業,不辜負今日他的手下留情。

  這位邾國國君,果真沒有辜負趙盾的期望。

  在此後的日子,他主動尋求與魯國和平共處的機會。兩國修好,十年無戰事。同時,他準確把握大國動向,在晉楚爭霸的腥風血雨中,始終擁抱強者,站對陣營。為這個夾縫中生存的小國尋得庇護,爭取到相對寬鬆的外部環境。

  在他執政期間,邾國內政穩定,外務平和。經濟發展迅速,百姓和樂。最終成為春秋時期的強國之一。而他,也成為邾國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趙盾率領盟軍離開邾國不久,楚國的形勢發生重大變化。

  這一年,若敖氏的屬國舒國及其附庸宗、巢等國聯合周圍幾個小國,再次掀起戰事,企圖背叛楚國。令尹成嘉和太師潘崇決心徹底消滅叛亂勢力,於是率軍再次出征。留下公子燮和鬥克鎮守國都。

  成嘉和潘崇誌在肅清叛亂之徒,幾乎是傾巢出動,帶走了楚國的大部分精銳。臨行前,特意交待兩位鎮守國都的將軍,務必要保護好君主。待他們消除外患凱旋歸來,年輕的君主便可坐穩大位,再無後顧之憂。

  早已心懷怨望的鬥克,與政治爭鬥敗給成嘉的公子燮,因為共同的敵人——成嘉,二人惺惺相惜。很快,他們就有了謀反之心。

  此時,國內兵力空虛,君主年輕不懂事,身邊可靠之人幾乎全部。兩人認為,謀反時機成熟,決定動手。趁著令尹率軍出戰,二人以修築城牆,事關重大為由,宣布楚國都城郢都戒嚴。守衛宮門的侍衛和楚國國君的近臣,全部被他們兩人控製。一切對外消息來源被切斷,楚國國君淪為傀儡,為二人操控。

  同時,兩人飛鴿傳書給預先埋伏在成嘉身邊的奸細,要其行刺成嘉。偏偏有一人的親戚受過成嘉家人的恩惠,將此事告發,刺殺失敗。

  成嘉和潘崇率軍即刻掉頭,匆忙趕回郢都。此時已是八月,得知事情敗露,鬥克和公子燮挾持楚莊王從郢都突圍,準備外逃到商密,另立政權。

  成嘉和潘崇殺進宮室,遍尋不到莊王。他們猜測,外逃必定經過幾個縣鎮,於是沿路發布海捕文書。並派出輕騎一路申誡,誓要緝拿兩位挾持君主的要犯。

  最後,令尹一派搶得先機。二人經過廬地,被廬地大夫戢梁和叔麋誘殺。楚莊王獲救,重返郢都。

  經過此番折騰,年輕的楚莊王受到驚嚇,性情大變。他長久躲在宮室,不問朝政。大政小事都交由成嘉、鬥般、鬥椒代理,他則日日縱情聲色,飲酒作樂。

  楚國的形勢,對晉國來說,無疑是天大的利好。

  “新城會盟”能如期舉行,諸侯國到來如此整齊,全拜楚國內訌所賜。楚國內訌消失,晉國本要嚴陣以待,誰料這位絕處逢生的楚國國君,竟沉迷酒色,不問世事,簡直是天助晉國。

  公元前612年,重整旗鼓的晉國決定攻打蔡國。蔡國長期依附楚國,無視晉國這個中原霸主,“新城會盟”也沒參加。本來此事可以不去追究。畢竟,從地理位置來看,蔡國與楚國接壤,依附楚國也是情理之中。

  當時楚國內訌未定,趙盾也不打算去輕捋虎須。可是,既然楚國的繼位者無所作為,趙盾當然要好好利用這個機會。一來是試探楚國的底線,順道也可增強晉國在中原的號召力。

  趙盾派出上將軍郤缺,率領晉軍上、下二軍突襲蔡國。晉國準備得相當充分。一來,派出的是能征慣戰的宿將郤缺出馬,戰鬥力不成問題;二來,蔡國是楚國北上的門戶,攻打蔡國,相當於在楚國門口打楚國的盟友。他們料想,楚國一定會出兵救援。派出兩軍,有備無患。

  麵對強敵,蔡國臨危不懼。他們一麵抵抗,一麵派人向楚國求援。讓蔡國始料不及的是,楚國並未理睬。沒有隻言片語慰藉,沒有一兵一卒支援。守到最後,蔡國兵盡人亡,都城失陷。不得已,蔡侯與郤缺簽訂“城下之盟”。

  身為楚國最忠誠的盟友,竟落到國破家亡的境地,蔡國國君蔡莊侯悲憤難忍,病倒在床。從此一病不起,於當年冬末鬱鬱而終。楚國的其餘盟友,從此寒了心,紛紛轉向晉國。

  西邊的秦國,秦康公變得消極怠政,還大興土木。為了遊樂,修建奢華亭台樓閣,更有觀景高台,方便賞玩。

  中原爭霸似乎進入了真空期。秦國無力,楚國無心。晉國君主年幼,卿族執政。各家都忙著發展各派勢力,提攜各派親信。卿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權。全賴外部環境寬鬆,無人對晉國發難,晉國仍是外人眼中不可戰勝的霸主。

  尤其是與蔡國簽下“城下之盟”,更是極大鼓舞了晉國上下。放眼中原,沒有哪個諸侯國有實力與晉國爭鋒。晉國的霸業,在趙盾的手上,算是暫時穩住了。

  外部安定,趙盾的注意力又重新聚焦到內政改革的成效上。

  趙盾上任後實施的轟轟烈烈的禮義刑法變革,選用了銳意進取的中下層官吏去執行,臾駢和郤缺主導,他本人則負責監督全局。經過近八年自上而下的推動,成效斐然。

  晉國禮法製度完備,講求禮儀蔚然成風;刑獄方麵,當年被褫奪職務的那一撥,均是媚上欺下,魚肉百姓的狠角色。鑒於此,官員任用做出重大改變。

  強調任用循吏,以勤勉踏實,品行端正,嚴格自律的官員為首選。摒棄過分苛責,行事浮誇,嘩眾取寵的官員。任用過後,還定期進行考評。結果顯示,這樣的選才標準符合民情,深得民心。有司執法公正平和,百姓順服。

  內政無憂,外交無事。對趙盾而言,算是非常難得的順風順水的時期。他想趁此機會好好犒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