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九十一章太宗的“成事不足”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4-05 17:29      字數:2217
  宋締最新章節

  事情發生的快,傳播的快,發酵的也快,就在中樞的相公們商議的時候,會寧殿乃是宮中飲宴的常用之地,這不是趙禎設宴款待群臣的地方,而是趙禎設家宴的地方。

  無論大棒揮的有多恨,該給的好處必須要一次性給足,這是收買人心的最好方式,一點一點的給好處,和一次把所有的好處都給出去,這完全是兩碼事,雖然兩者最終消耗的錢財差不多,但效果卻是天壤之別。

  趙禎對這些進宮飲宴的宗室給了他們相當高的禮遇,都是按照自家人的待遇來的,和蔡伯俙一家以及蘇軾一家進宮是一個規格。

  如此怎能不讓一群已經遠離天家的宗室們受寵若驚?

  這些宗室中的許多人已經很久甚至從來沒有進入過皇宮,也沒有得到趙禎的召見以及賜宴,男人們跟著內侍在宮中的偏殿整理衣服,洗手淨麵。

  而女人們則是被宮女們領到了另外一座偏殿,拂雲殿,這裏是皇後召見女眷的地方,亦是皇後設宴款待誥命夫人的地方。

  對待宗室,趙禎這次是下足了功夫,這些總是雖然是稍顯低微的,但他們現在代表的是整個宗室,豈能怠慢?

  雖然趙禎連這些人和自己的關係都叫不出來,但這並不影響之間的血緣親情。

  當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些親戚關係已經非常遙遠,大宋的宗室包涵了三支,太祖,太宗,以及魏王趙廷美一脈。

  原本隻有一脈的宗室到了大宋卻出現三支,這是前朝所沒有的。

  所以在某些程度上來說趙禎和這些人之間的關係已經很遠了,但誰讓太宗以“金匱之盟”為兄終弟及的登基借口呢?

  當年的債是要還的,宗室的身份便是“債主”,而趙禎打破當年宗室封爵的規矩,以其他賞賜取代爵位的上次,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買斷”。

  其實魏王趙廷美一脈在宗室中並不受待見,太祖一脈,太宗一脈都是有皇帝的,在某種意義上是名副其實的宗室血親。

  而趙廷美這一脈算是宗室表親,按照道理上根本就不應該納入宗室血親的玉碟。

  何況關於魏王趙廷美還有諸多說法,按照現在的說法,當年遵照皇太後杜氏的“金匱之盟”,趙匡胤臨死之前,將皇位傳給了弟弟趙光義。

  按“金匱之盟”的約定,宋太宗趙匡義應該將皇位傳給其弟趙廷美,但趙匡義登基後,隱匿“金匱之盟”的內容。

  而魏王趙廷美一向專橫驕恣,曾多次遭到宋太宗的斥責,得知有“金匱之盟”一事便對趙匡義甚為不滿,於是暗中謀劃,陰謀早日篡奪皇位。

  當然這是太宗在繼位之後出現的說法,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但屁股決定了腦袋,誰也不會追究這件事的真假,即便是假的也要當成真的來說。

  相關的傳說還有許多,據說太平興國三年,趙廷美受太宗的欺騙,帶牽機藥鴆殺後主李煜。

  太平興國七年,魏王趙廷美謀劃篡奪皇位的陰謀泄露,宋太宗趙匡義遂罷免了他的開封府尹。太宗念其手足之情,並多次立有戰功,於是仍令其為西京留守。

  魏王趙廷美一脈宗室,由此暫時全部遷居到了西京。被貶謫任西京留守後,暗中仍與兵部尚書盧多遜頻繁勾結。

  二人勾結之事敗露,魏王趙廷美遂被罷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職,僅保留魏王空名,閑居在家;趙廷美閑居在西京,後降魏王封爵為涪陵縣公。

  這就是魏王一脈的始末,也是現在大宋最流行的說法,許多人會質疑這個說法,但卻沒人敢說出來。

  隻有趙禎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作為皇帝的趙禎能接觸許多宮中密檔,雖然這些密檔沒有事情的始末,但許多證據說明趙廷美幾乎是被逼死的…………

  按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宋太宗即位後,趙廷美就成為北宋實際上的皇儲,他被封為“中書令、開封尹”,“又加檢校太師”,這是太子繼位之前的過度。

  在當時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無論是趙匡胤的兒子,還是趙光義、趙廷美的兒子,一律稱為皇子。

  可是到了太平興國七年,趙廷美卻被揭發蓄意謀反,其中沒有問題便是傻子都不相信的。

  但這時候卻沒有人為趙廷美說話,即便是有人為他說話也會被當成同謀。

  最讓人想不到的是,為趙廷美“出頭”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宗最為得意的長子,當時還是衛王的趙元佐…………

  這也是最讓趙禎想不通的地方,在他看來這位叔叔乃是最為合理合法的繼承人,聰明機警,擅長騎射,跟隨宋太宗征戰北方,“上陣父子兵”的優先條件讓他成為大宋繼承人的不二人選。

  太宗之所以沒有把皇位傳給他而是傳給了並不出色的父親,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趙元佐同情秦王趙廷美,因病發瘋,後廢為庶人。

  這其中的隱秘趙禎也找到了有利的證據,證明一切的一切其背後都有一個神秘的身影……後來的真宗皇帝,自己的老爹——當時還是韓王的趙恒……

  在這次所謂的“謀反”事件後,趙元佐被太宗廢除,趙廷美被貶西京降爵為公,吐血而亡。

  而太宗把趙廷美一脈算作宗室,同時還讓他的兒子繼承爵位,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安撫和贖罪。

  趙廷美死的冤,他不死太宗就沒辦法把皇位交給兒子繼承!

  但在趙禎看來,當年的事件涉及最多的還是朝堂紛爭以及“金匱之盟”留下的禍患,所有的錯誤最後都應該歸咎於太宗為了皇權不擇手段而導致的。

  自從發現這件事後,趙禎便下令焚毀發現密檔以及線索的閣館,大火燒了一夜才被撲滅,事情的真相也永遠消失的無影無蹤。

  權利的傾軋永遠都是暴露人性的地方,趙禎不能說真宗皇帝有錯,隻能說是成王敗寇罷了………

  趙禎心中有些無奈,這位“便宜”爺爺沒有唐太宗那般的勇氣和魄力,即便是耍弄陰謀詭計也要留下收尾讓後人收拾。

  如此便能瞧出為何他三次揮兵北伐失敗,同時也葬送了大宋立國之初的數十萬精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