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七十六章“龍生九子”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28 17:54      字數:2166
  趙禎在邊上微微一笑,這孩子終究是還是被他母親帶的機靈無比,這不是試探,而是對趙旭的一次考驗,小小年紀心思倒是不少。

  趙旭作為兄長又是太子,是否有容人之量很容易被看出來,即便是表麵掩飾,但話語和表情都會有所改變,尤其是在趙禎這個閱人無數的帝王麵前更是難以隱藏。

  從趙旭的動作上看,趙禎便知道他說的是實話,而且是真心為這個年幼的弟弟著想,否則他便不會這麽耐心的為蕭仁講解諸侯的消失原因,而是會好不在意的把這件事一筆帶過。

  趙禎對孩子沒有別的要求,唯一一點便是要做到兄友弟恭,所以他早早的把太子之位定下來,並且要求後世子孫效仿。

  同時趙禎還要推進他的思想,趙家的孩子有本事做事的人都應該有更為廣闊的天地,不用應該放在已經被祖宗打下的江山上,而是應該做這天下最難的事情,最有意義的事情。

  趙昀無疑是最好的典範,整個大宋都知道天家的二皇子,魏王殿下離開了大宋,在遙遠的方丈洲開荒……

  但整個大宋的人也都不知道趙昀在方丈洲取得的成就,方丈洲便是後世的澳洲啊!

  那裏擁有無數的財富,金銀礦藏就不說了,鐵礦煤礦也是應有盡有,至於人手,當地的土著便是最好的勞動力。

  在趙昀踏上澳洲土地的時候便向當地的土著宣布,這裏是大宋的領土,任何敢於反對大宋統治的,反對王化的都將遭到驅逐。

  是的,是驅逐而不是屠戮,趙禎派人去過方丈洲,回來之後告訴他的消息與趙禎之前的猜測大相徑庭。

  在趙禎看來,殖民統治的基礎便是暴力,這是後世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見證,但華夏的殖民統治卻是完全相反的,最少在趙禎手中是不同的。

  沒有奴役當地百姓,趙昀采用了最為溫和的方式,也是華夏文明常用的手段,教化和包容,感化和吸納。

  當地的土著開始還敢和大宋的軍隊進行對抗,但之後便發現這些人根本就是不可戰勝的天神,他們的盔甲比鋼鐵還要堅硬,手中的長槍,弩箭比惡魔的喘息還要可怕。

  趙昀再組織幾次大的伏擊戰後,便徹底把當地土著的戰鬥之心給“澆滅了。

  這是文明之間的戰鬥,隻不過一個是跨越了這個時代,遙遙領先的文明,而一個是剛剛脫離原始社會的文明,雙方之間才差距如同天地之遙。

  雖然這次趙昀沒有返回大宋參加下旨的祭地之禮,但他的奏疏以及賀禮上表卻一樣不少的來了。

  這是他作為華夏子孫的心意,也是作為皇子應該做的事情,每每他的貨物抵達神都,總能引起整個後宮的“沸騰。

  便是身為皇後的王語嫣也是不斷的誇讚趙昀做事的踏實和孝心,她當然希望趙昀把方丈洲經營的越來越好,如此便說明他沒有入主大宋之心和趙旭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和趙昀見過幾麵的蕭仁更是歡喜這位兄長的不得了,不光想要和他一起前往方丈洲,更是希望自己也獲得一塊海外飛地。

  隻不過他的年齡還小,直接被蕭撻裏粗暴的給否決,連趙禎打算安慰孩子的話都被她嚴詞拒絕。

  蕭撻裏作為一個母親是合格的,但在趙禎看來卻不是一位合格的母妃,尤其是在教育蕭仁的問題上,明顯能夠看出蕭仁和其他皇子的不同。

  不光趙禎能看得出來,便是後宮嬪妃甚至是內侍都能看得出,蕭仁相對於其他皇子眼光不夠大氣,做事稍顯拘謹。

  這些都是他的不足,趙禎看在眼中但卻也沒有辦法,畢竟這孩子被他母親保護的就如同老母雞羽翼下的小雞崽,不是蕭撻裏的保護不好,而是太過。

  對大宋的一切都充滿恐懼,生怕蕭仁被拐帶走一般,但事實上蕭仁本就是大宋天家的血脈,華夏的血脈,趙禎決不允許自己的孩子這般的不足。

  之前蕭撻裏還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趙禎便打算利用這次祭禮來讓她看清楚,蕭仁和大宋皇子之間的差距。

  當然這次祭禮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趙禎回頭看了看冗長的隊伍,在天家隊伍的後麵是宗室的隊伍,在宗室的後麵是勳貴朝臣們的隊伍。

  宗室,勳貴已經成為東城豪門的主力,這不他們刻意的排擠官員,而是這個利益集團的趨勢。

  官員已經不屬於他們的成員,而是和他們格格不入的人,當然也有不少是宗室或是勳貴門培養出來的官員,這些人隱藏在眾多的官員之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不是東城豪門的成員,但一直在被東城豪門利用,因為在利益上他們已經被捆綁在一起。

  現在的東城豪門已經徹徹底底的被趙禎切割開,他們當中原本的官員已經被趙禎用各種手段給架空,或是被明升暗貶,趙禎最重要的舉措便是讓他們脫離大宋的權利機關。

  最多便是給這些勳貴官員一些閑散的清貴官員當當,比如王家的王雍,王素等人他們是王旦的後人,作為自己老師的後人,趙禎沒有辦法直接剝奪他們的官職,隻能給他們翰林學士的清貴官銜給養起來。

  每日在翰林學士院中當值,切莫小看這一官職,趙禎本事不願賜予王家的,但畢竟王旦的招牌在那裏放著,王家還沒過三代,不好太過打壓。

  自唐時便有翰林學士、知製誥,為皇帝親信顧問之官,其地位很重要。到了大宋,又特定其資權,變成了一種清要而又顯貴的官員。

  能入翰林學士院任職的,都是一些文學之士。

  學士中履曆深厚,資格最老的稱翰林學士承旨,其下稱翰林學士、知製誥。承旨不常設,其他學士也無定員。

  而王雍擔任的便是翰林學士承旨,王素擔任的便是翰林學士,而翰林學士院的職權是負責起草朝廷的製誥、赦敕、國書以及宮廷所用文書,還侍皇帝出巡,充顧問。

  在趙禎看來,翰林學士院和翰林學士實際就是皇帝的秘書處和參謀顧問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