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20 19:12      字數:2213
  事情都是有兩麵性的,有好的一麵同時也有不利的一麵。

  趙禎打算讓各族團結起來,成為大宋的助力,同時也必將麵臨來自漢家百姓的反對和壓力,這件事無法避免,也沒有辦法回避。

  皇帝最重要的一個身份就是百姓的大家長,所謂“君父,君父,如君如父。”對待自己的百姓就要負起大家長的責任。

  百姓們抵觸契丹人,那便是趙禎這個“大家長”要解決的最棘手問題。

  蕭撻裏當然了解大宋,雖然雙方是敵人,但卻要比對方更加了解對方,這無論是哪個王朝都不能放鬆的事情,就像趙禎了解西方世界甚至比西方人更出色的原因。

  站在棋盤外的人才會更加清楚的看清棋局,蕭撻裏便是如此,趙禎毫不懷疑蕭撻裏的話,這不是威脅和挑釁,是實實在在需要麵對的問題。

  當然也是這個女人故意讓自己不自在…………

  在天亮之後,趙禎便狠狠地捏了捏柔軟才在蕭撻裏的媚眼如絲中離開,這件事對契丹人和大宋乃是一件雙贏的事情,犧牲掉的也隻是契丹人原本的文化和強烈的部族感。

  隻要入了華夏,原本的部族歸屬感必會逐漸淡薄,漢家百姓的生活就如同一個強大的齒輪,不斷的轉動,不斷的循環和前進。

  契丹人在齒輪之外,他們不卡口,就會看著漢家百姓勞動,致富,賺取更多的錢財,過著好日子,享受美食和琳琅滿目的商品。

  相比之下,契丹人當然是更希望融入到這個環境之中,人都是有嫉妒心的,看著漢家百姓過著好日子,自己卻難以融入其中,契丹人本身也是著急的。

  趙禎希望以此為突破口,改變契丹人的同時也改變漢家百姓,如此才能讓契丹人融入大宋。

  朝廷的文書自然非常重要,趙禎不便過多的幹預政事,但卻可以下旨,皇帝的旨意在大宋依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

  而且旨意是直接發放到了三司的,三司的官員會根據趙禎的要求執行這份旨意,三司是大宋經濟的主要監管衙門,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了朝廷,也牽連到每年的稅收,所以大宋的商號對三司的敬畏是與生俱來的。

  三司執行趙禎的旨意非但不是越俎代庖,相反還是極為貼切的,趙禎想要刺激大宋的商號吸納契丹人,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對商號進行減稅政策。

  稅收是最好的經濟手段,也是調整大宋經濟活動的主要辦法。

  趙禎的旨意一出,便在報紙上被大肆刊登,一時間神都城再次出現“洛陽紙貴”的現象,漢家百姓對這種事情比對朝廷調整稅費還要上心。

  這就是趙禎期望的效果,引起轟動才是好事,讓所有人都攙和到其中,發表自己的看法,這難道不是促進問題解決的辦法嗎?

  這個世界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隻存在於解決的方式而已,辦法總比困難多,漢家百姓對契丹人的排斥相比當年對遼朝用兵,奪取燕雲十六州來說根本就不算事。

  讓事情發酵,沸騰才是好事這證明他們理解趙禎的意思,知道趙禎是打算給予契丹人和漢人同等的待遇甚至還有貼補,也認同皇帝的權威性以及大宋的律法。

  相反若是大宋上下完全不在意,那就說明漢家百姓根本就不在意契丹人,也不在意趙禎這份旨意的可行性。

  朝堂上的相公們大多明白趙禎想要作何處理,但這並不代表沒人反對,六部之中便有相公反對此事,晏殊便是其中之一。

  作為常年受到儒家思想影響,並且深諳華夏曆史的晏殊極力反對把契丹人變成和漢家百姓別無二致的宋人。

  在他看來蠻夷便是蠻夷,契丹人就是確確實實的北狄,他們不能進入華夏體係之中,因為他們祖先的發源不在華夏九州之列。

  這樣的思想是過於狹隘,但卻代表了大多數儒家出身的人,他們的根本想法就是這樣,即便是倡導在文化上進行改革的歐陽修也是有意無意的在支持晏殊。

  作為禮部尚書又是參知政事的歐陽修是在促進文化改革,希望達成百家爭鳴的學術盛世,但他倡導的是華夏先賢遺留下的百家爭鳴,而不是讓外族融入到華夏之中。

  是的,在這個時代,華夏隻有一個代表,漢家,除了漢家以外,其他的種族皆是蠻夷,他們入了華夏也非漢家,他們把漢家的純粹和華夏的純粹聯係在了一起。

  隻有漢家百姓的華夏才是華夏,無論是北狄,南蠻,東夷還是西戎他們都不屬於華夏,也都不能進入華夏這個體係之中。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這句話就一下子把華夏和四方蠻夷分割開,但時代是在進步的,華夏文明也是在發展的,發展必定會出現侵略和征服。

  不要小看華夏民族的發展,其實就是一部侵略和征服的曆史,充滿了戰爭和屠戮,充滿了無情和野蠻。

  要不是華夏先賢的刀兵開脫,哪有現在龐大的疆域?

  這是曆史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一個文明壯大的基礎,就是因為有了先賢的侵略和屠戮,才會讓現在的漢家百姓覺得燕雲十六州本就是漢家王朝的。

  事實上漢家早已不在純粹,在這些侵略與征服中漢家的血脈已經融入了許多外族,這是不爭的事實。

  自秦以降,華夏曆代王朝的版圖就變得空前龐大,趙禎在崇文院的史書中看到了許多驚人的事實和記載。

  即便是國家穩定的時候,漢族和外族的通婚也沒有停止,更何況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五胡亂中華之後還有多少血脈純正的漢家?

  華夏的土地上進行過數次大分裂,五代十國同樣也是對漢家王朝的一大打擊,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

  現在的宋人中有多少是南蠻?這也是為何朝堂上下排斥南人的原因,但在趙禎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南人,北人之類的區別。

  在他的思想中隻要是在華夏土地上的人就是華夏百姓,為何會有這種想法?

  因為後世經曆了,民族大融合,民族大團結,已經滲透進了趙禎的骨子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