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一百四十九章宰殺耕牛
作者:我欲乘風歸      更新:2020-03-15 17:41      字數:2206
  閑散的逛街總是讓人心情愉悅的,沒腦子的在南門大街上溜達,曹婆婆家的肉餅依舊是香酥可口,豬肉已經是最普及的食物,原本被稱為濁肉的豬肉在大宋的地位直線上升。

  最主要的原因便是趙禎對豬肉並不排斥,而且蔡記的廚子總能做出美味的豬肉來,紅燒肉,紅燒排骨,肋條,糖醋排骨,香酥肉,等等幾乎成為大宋百姓耳熟能詳的美食,不光酒樓有買,百姓自己在家也會製作。

  豬肉隻要處理得好,隻會留下肉味的香濃而沒有其他的腥臭,而且豬肉是市麵上最便宜的肉,比羊肉和牛肉都要便宜。

  在大宋羊肉依舊是占據了高端食材的行列,官員們自然是因為身份的原因,在公共場合都是要吃羊肉的,他們覺得羊肉是最清潔的食物,因為羊吃草料,不像豬什麽都吃。

  當然他們在家中依舊會吃豬肉,畢竟羊肉的價格要比豬肉高得多,誰家要是天天吃羊肉,檢察院的禦史定然要參奏其奢靡之風,官員就沒有不愛惜自己名聲的。

  至於牛肉,在大宋的市麵上已經開始出現,這在原先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最開始出現的是耗牛肉,耗牛在大宋不算耕牛,來自川陝四路以及青海路的耗牛肉幹在大宋最受歡迎。

  原本的肉幹沒有太多味道,而且僵硬,可精明的商人發現了其中的奧妙,隻要是在肉幹中加入香料,並且經過特殊的醃製和晾曬烘烤之後,那味道和口感讓人欲罷不能。

  耗牛肉幹在大宋一下收到熱捧,並且成為了當地經濟崛起的一大優勢,耗牛肉幹易於保存,方便運輸和存儲。

  這隻是開始,耗牛肉幹的出現使得人們對牛肉並非那麽排斥,北方的土地多,但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合種植糧食,麵積廣大的草場適合放牧,除了馬匹,羊群之外,養牛也是極好的。

  放牧的牧人發現,牛的價格在大宋相當高,甚至超過了羊的價格,於是便開始大規模養牛,利益驅使之下,牛的數量越來越多,市麵上交易的耕牛數量遠遠超過了需求,畢竟大宋的北方對糧食的需求和對耕牛的需求不成正比。

  大量的耕牛出現使得放牧的牧民血本無歸,因為耕牛到了市麵上根本就無法買賣,供過於求之下,已經出現了產能過剩的情況。

  大量的牛群運到州府之中消耗極大,而賣不出去的情況下再運回去,那便是“血虧”,沒人願意做這種事情,無奈之下隻能宰殺耕牛。

  大宋的官員自然是勃然大怒的,牛是農耕社會的財富,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光屬於牧民,還屬於國家。

  趙禎正吃著可口的肉餅,街麵上卻出現巨大喧囂聲,三才臉色一變,暗罵賈昌朝維持市麵的不利,還好死不死的被官家撞見。

  看熱鬧是華夏百姓的業餘愛好,八卦之心自然是沒人都有,在神都城隻要發生了熱鬧的事情便會聚集一大群人。

  更何況還能聽到契丹人哇啦啦的叫喊聲,以及官員的嗬斥聲,監察禦史在大宋雖然官職不高,隻有正八品,但卻是是實實在在的權利人物。

  他們擁有監察百官以及糾正刑獄、肅整朝儀的權利。

  最關鍵的是這些監察禦史都是平民百姓出身,有些甚至是窮苦人家的子弟,趙禎挑選他們為的就是這些人知道百姓的疾苦,知道懲惡揚善的重要。

  當然這也是一柄雙刃劍,窮苦人家出來的監察禦史心中對富人天生便有一種“歧視”,為富不仁不算犯法,但在監察禦史的眼中卻算是不德。

  至於外族在他們眼中也算是大宋百姓,這是趙禎早早就規定下的事情,必須對外族包括契丹人,黨項人甚至是歸附大宋的蕃人一視同仁。

  所以契丹人當眾宰殺耕牛的行為自然是違反朝廷法度的,監察禦史哪裏能夠視而不見?

  雖然前因後果他們知曉了,可律法就是律法,雖然法理不外乎人情,但終究是影響惡劣,不能寬恕。

  事情鬧得不小,連管理南門大街的三司官員都出現了,站在三司的角度上來看,這件事還有商量的餘地,畢竟大宋也有保護個人財務的律法。

  在一定範圍內,這些牛算是人家契丹牧民自己的財物,運回去很可能就是徹底賠本破產,甚至會家破人亡。

  在這種情況下宰殺耕牛,那就是活命的事情,既然如此那就不該治罪這些契丹人,三司的官員以維護市場秩序為主。

  這下好了,契丹人宰殺耕牛,三司和監察禦史之間出現了矛盾,熱鬧可不就大了?!

  百姓聚集在一起圍觀,趙禎自然是要瞧熱鬧的,但四周的親衛緊緊的護著,隻能讓三才進去打探消息。

  三才三兩下便如滑溜的泥鰍擠進了人群,而待他出來之後所稟告的消息卻讓趙禎有些頭疼,下意識的就準備“跑路”。

  事情並不複雜,契丹在沒有得到官衙的公文前宰殺耕牛,那可是重罪,神都城中宰殺耕牛的情況被監察院的禦史盯上,而買賣耕牛的人不光是契丹人,還是蕭撻裏的族人,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算是外戚。

  外戚在大宋的地位可算是尷尬的要死,雖然身份上算是高貴了些,是貴妃娘娘的親戚,但這在監察禦史的麵前還不如一般的百姓。

  即便是得到趙禎青睞,而且還有文資在身的蔡伯俙見到監察禦史都要夾著尾巴做人,何況是身為契丹皇妃的外戚族人?

  三才瞧見趙禎的模樣心中偷笑,他可是知道官家最怕這種麻煩的家事,在邊上小聲道:“官家您可不易出麵,這事可大可小,不如讓人傳話給皇妃娘娘?”

  趙禎擺了擺手:“不行,這樣一來監察禦史可就……讓人轉告皇後,讓她拿個主意便是。”

  三才敢準備派人前往皇宮通報此事,卻被趙禎叫住,因為趙禎看到了三司副使之一的王安石出現在了這裏。

  王安石作為大宋經濟改革的先鋒人物,趙禎對他的才能還是頗為滿意的,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不成熟的,他有著一種天然的政治天真,理想主義過甚,認為這世間非黑即白。

  但在經濟上卻有著不相符的靈活和頭腦。